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台湾霹雳布袋戏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陈雪璇

当前,大陆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难关,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技艺面临找不到传承人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对接困难,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接触,未能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和传承。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文化的断层,让大陆许多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土壤,而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的疏于了解,又让传统文化陷入了传承的困境。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如何撬动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创新中实现传承亦是重中之重。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台湾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有着独到之处,特别是从传统文化行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借鉴。其中,以霹雳布袋戏为代表的台湾布袋戏在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有着许多独特的实践经验,为大陆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一、台湾霹雳布袋戏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一)布袋戏的历史沿革

布袋戏是17世纪起源于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一种汉族地方戏剧剧种。布袋戏之所以被称为“布袋戏”,是因为除头、手、足外,戏偶身躯的其他部分都是用布料制成的服装连系起来的,形如布袋,身躯中空,方便操偶师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建等大陆地区的布袋戏慢慢衰落了,但在台湾地区,保留100多年没被破坏的社会架构及传统语言(闽南语)的稳定流传,给布袋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在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后,广受新老观众的欢迎,实现了突破式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霹雳布袋戏。

布袋戏自传入台湾后就一直受到民众欢迎,并不断融入南北管乐实现发展,一直到日治时期受到日本政府的限制才首次遇到低潮,当时仅有几家布袋戏班被允许上演指定的“皇家戏”,其中就有被称为“台湾国宝”的黄海岱戏班“五洲园”。到了20世纪60年代,黄海岱之子黄俊雄在接棒之后对传统布袋戏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例如加大布偶尺寸,用流行音乐取代传统打击乐作为配乐等,而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就是脱离戏台的限制,将布袋戏搬上了电视荧幕,使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此后,黄家第三代,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更进一步创立“大霹雳节目录制公司”,以更多元的创新经营理念,开创了以剧情诡谲多变著称的“霹雳布袋戏”,并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融入现代观念和新兴风尚,让中华传统文化以霹雳布袋戏为载体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新一代。

(二)霹雳布袋戏的特色——对传统艺术精髓的保留再发展

霹雳布袋戏保留了传统布袋戏最大的特色:一人口白,即所有剧集的角色台词、旁白均由一人演绎。霹雳布袋戏至今超过2000多集的作品,出场的上千个人物均由号称“八音才子”的黄文择担纲演出,仅有2000年的电影《圣石传说》以及旧片《霹雳孔雀令》有他人参与配音。霹雳布袋戏的剧集拍摄不同于一般影视剧拍摄,而是先录口白,再根据口白进行操偶拍摄。口白是剧集拍摄的基础,也是操偶师揣摩演活人物的基本依据,黄文择深厚的配音功底、多变的声线,加上闽南语方言的古语特色,让配音成为了霹雳布袋戏最为亮丽的一大招牌,同时也是众多“道友”(霹雳布袋戏戏迷自称)忠实追崇的原因之一。霹雳布袋戏大规模保留了给剧中人物创作诗号的传统。在上千的剧集中,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但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号,即通过几句诗词简要概况该人物的性格、命运。例如男主角素还真的诗号:“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以及傲笑红尘的“半涉浊流半席清,倚筝闲吟广陵文,寒剑默听君子意,傲视人间笑红尘”,药师慕少艾的“少年无端爱风流,老来闲赋万事休。万丈动名孤身外,百世经纬一樽中。少时听琴楼台上,引觞歌啸眷疏狂。不信江湖催人老,皇图笑谈逐尘浪”等,都极具浓厚的古典诗词韵味。此外,霹雳布袋戏的剧情绝妙,在依循传统的武侠剧情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在保留传统布袋戏刀光剑影的武戏、机锋藏尽的文戏和诙谐幽默的小丑戏外,创新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剧情,不断加入异次元世界、外星人(叶口月人)、吸血鬼(嗜血族)、机器人、生化人等各种现代科技元素,并与原有剧情实现高度契合,让人不禁拍案称绝。

霹雳布袋戏在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上也是独具特色。布袋戏为了弥补人偶缺乏面部表情的弊端,一般会通过后场的传统戏剧音乐渲染不同的场景气氛。而霹雳布袋戏将此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剧中每一位主要的人物创作专属的角色曲,甚至场景曲、武曲、文曲、悲曲等,以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进行情感渲染。而这一系列音乐,大多是在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手法,创作出的经典曲目。其中不少乐曲更被大陆粉丝借用,进行二度填词翻唱,成为了大陆古风音乐的源头之一。

二、霹雳布袋戏内容和形式创新的探索

2017年1月时,霹雳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强华曾带着霹雳布袋戏登上了北京卫视《传承者》的舞台,节目中,面对评委质疑“如此‘创新’是否会丢失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时,黄董答道“传统文化只有吸引年轻人才能实现传承,如果连年轻一代都不屑于去看又谈何传承?”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年轻一代的审美变化和需求,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是霹雳布袋戏能够连续30余载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一)内容上的创新,精彩多变的剧情

从1986年的《霹雳城》开始,霹雳布袋戏播出至今已30年,且30年来一直保持不断更新,时至今日共有66部剧近2000多集,其中还包括两部电影作品。如此长的剧集,且每一部的故事基本上延续了前一部的结尾,在长达66部剧里塑造了一个完整独立的“霹雳世界”。稳定的剧集更新,加上不俗的剧情内容,成为了牢牢吸引戏迷的基本条件,更是霹雳布袋戏能一直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前提。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如今纷繁的娱乐活动目不暇接,不够长情的80后、90后是很难长时间将目光聚焦在一部作品上的,常常是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而霹雳布袋戏的持续更新,每部剧承接上部却又有自身的故事线索,一脉相承却又多加变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保持新鲜感,既留住了老粉丝,又能不断吸引新粉丝。霹雳的剧情精彩,许多的对白亦堪称经典,既有极富禅思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亦有直白却直指人心的口语对话。例如素还真的“莽莽红尘,谁将韶光偷换,人也好,魂也罢,不过一抹塘荷影”,空劫的“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黄郊土一封。酒也空,气也空,世间浮华一阵风”等对白,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当然,霹雳口白最妙的还是适时融入了许多流行词句,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和交流用句,常常能在剧情对白中看到。例如“打酱油”“虾米”“城会玩”“好大一盘棋”等,均是流行一时的网络用语,而霹雳常能将这些用语灵活的嵌入当下播出的剧集中,用贴近现实、贴近年轻群体的话语体系去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好奇,进而培养起新的粉丝群体。

霹雳布袋戏的主要背景为传统中原武侠,以及衍生出来的东方仙侠系统。剧情主要发生在苦集灭道四境中的苦境,江湖门派一般分为儒释道三教。根基、功体、武学、术法、茗茶、手谈、煮酒、论道,组成了一个独特的霹雳世界。而剧情亦从早期的纯武侠到如今的武幻、玄幻、魔幻,多样化的元素,体现的正是对时代发展和年轻人喜好变动的适应。剧情多线展开,情节紧凑而又具悬念、不失幽默。每部剧往往在主线之外仍有三四条剧情线并行,情节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最后汇总到一起共同达到剧情上的高潮。且除了单纯的武力斗争,霹雳布袋戏更注重智谋的刻画。从一开始的正道落于下风,到中间通过各种谋略布局,慢慢的在最后能够力压反派势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剧情,一点一点吸引观众,并常常出人意料,前期埋下的伏笔在此后细细品味,结合适当的武戏,让观众直呼过瘾。

(二)形式上的革新,表演方式的精进

布袋戏所用的戏偶均为全手工制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偶头的雕刻,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雕偶技术亦随着布袋戏的发展获得了自身的传承。霹雳布袋戏在雕偶技术上的变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木偶的眼睛部分,从早期的笔画眼演化为如今的玻璃眼,木偶更为传神;二是毛发部分,将传统的塑胶假发改为真实的植发,使木偶更加接近真人形态;三是尺寸方面,为了适应电视拍摄的需要,电视戏偶的尺寸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前的掌中小偶,到后来的八寸、十二寸,近年来更是接近一米左右的精致大偶;四是手脚的灵活化,木偶的手脚从木质改为塑胶制,并加设关节,从10年前的只能弯不能动的木手木脚,到如今从肘到指,从膝到脚都能灵活转动,能更为逼真的表现一些真人动作。

如果说布袋戏戏偶是没有生命的木偶,那么操偶师就是赋予戏偶灵魂的人。霹雳布袋戏中人物的动作、形态均是操偶师在背后细致入微的操作表演出来的,而随着雕偶技术的变革,操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中。除了文戏、武戏基本的甩偶动作仍旧依循传统布袋戏的操偶手法外,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电视画面效果,霹雳布袋戏加入了电影特有的吊钢丝效果,即通过钢丝来控制戏偶的一些表现动作。而在层次布景里,有时操偶师面临看不到戏偶的状况,这就需要活用各种拍摄手法和操偶技法。例如2000年上映的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里,操偶师为了拍摄主角傲笑红尘和剑如冰乘船的画面,甚至潜入水中,配合摄影师要求进行水下操偶表演。而不管是雕偶技术还是操偶技术,都是布袋戏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而同样作为传统工艺技术,雕偶、操偶都随着霹雳布袋戏的发展在年轻一代中实现传承。台湾不少高校多有专门的布袋戏学生社团,致力于布袋戏的交流以及雕偶、操偶技术的相互学习,而这正是传统文化走进下一代,实现传承创新的表现。

三、霹雳布袋戏运营和管理创新的实践

黄强华兄弟除了带领霹雳公司对布袋戏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外,在对布袋戏进行现代化的运营和管理上亦有许多独创之处,并能结合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制定多元化的市场发展策略。

(一)运营创新,重视粉丝力量

霹雳布袋戏剧集跨度长达30年,前前后后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层的粉丝,而对于这些衷心支持的戏迷们,霹雳公司也一直展开多种策略跟进运营,特别是针对年轻粉丝,更是不遗余力的开展各种互动活动。霹雳会是霹雳公司下设的一个部门,专门管理各个人物官会及与戏迷进行互动联络。该部门也同时负责霹雳布袋戏会刊《霹雳会》的编辑和发行工作。自1984年发行创刊号至今,基本保持一月一刊,不仅搭建起霹雳剧集与粉丝之间的桥梁,营造了一个霹雳布袋戏专属的粉丝社区,更有效地实现官方与戏迷粉丝之间的定期联络,及时了解粉丝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更好地调整霹雳公司的运营策略和剧集拍摄情况。而需要每年缴纳近500元人民币会费的霹雳会(官方后援会)成员也成了霹雳布袋戏的基础核心消费群。这种由戏迷粉丝团体带动形成的消费经济也成为了霹雳布袋戏价值链条上稳固的消费群体。一部经典的作品必然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而霹雳布袋戏漫长的剧集里更是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拥有着一批又一批的忠实拥趸。为此,一些经典的人气角色都会成立专门的官方后援会,并由粉丝自行管理,统一与官方霹雳会进行联络和联办活动。而由于人物众多,霹雳会官方所给的官方后援会名额有限、条件也较为严苛,因此,角色之间的人气PK和各家粉丝后援会的竞争也甚是激烈。官方后援会的存在,一方面是证明剧中人物人气的标志,甚至会影响该人物在后续剧集中的出场率和表现,另一方面,霹雳公司也能依此更加了解、把握粉丝动向,有效地对人气角色进行开发运作,从而挖掘更广阔的市场价值以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对于霹雳布袋戏的粉丝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参观拍摄片场以及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戏偶本尊。而为了更好地维系与戏迷粉丝之间的良好关系,霹雳公司也会定期开展片场探访和线下见面会活动。片场的参观则又与官方后援会的运作联系起来,霹雳公司每年都会给予各个人物官方后援会参观片场的机会。而线下见面会则比较普遍,为了宣传和推广的需要,霹雳公司时常会带一些人物本尊到各地出访举办见面会,既满足一些粉丝们见到本尊的愿望,以获得粉丝的支持和拥护,又对“霹雳”品牌做了有效的宣传,特别是近年来在大陆地区举办的不少线下见面会,成为了霹雳公司拓展大陆市场的重要举措。

(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将传统布袋戏产业化并发扬光大,必须仰赖于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而不能再遵照古老的“戏班”形式运作。只有如此,布袋戏才能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不断增强自身活力,顺应市场需求。从早期黄氏家族式戏班的搭台表演,到搬上电视荧幕,直至成立专门的拍摄公司承担剧集生产任务,台湾布袋戏的发展一直顺应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到黄强华成立霹雳多媒体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生产方式运用到布袋戏的拍摄创作中。编剧、雕偶、口白、造型、操偶、拍摄等各个环节的独立化、流程化,形成环环相扣的部分分工,并实施科学高效的部门运作和流程管理,使得每周两集的剧集拍摄任务成为可能,并有了进一步在其他领域扩展的机会。在现代企业建设上,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重点,特别是对于文化创意类企业而言,创意人才的选用和任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霹雳公司在人才的培养上,亦能坚持自上而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不拘泥于专业科班背景,而是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加入霹雳,让许多有志的年轻人能有一展才华的机会。例如,霹雳电视台每周的节目“超级霹雳会”主持人启用戏迷兼知名的coser曲亮和风三少;首席造型师Ken更非科班出身,却被霹雳公司挖掘并吸收入主创团队;而一向不招女性的操偶师更是破例允许珊琦进入片场学习,如今已成为霹雳首席操偶师之一。而霹雳公司员工年龄多在30岁左右,更让布袋戏这种传统艺术充满勃勃生机。此外,不时的举办“高校交流活动”,与台湾各地高校的布袋戏社团进行交流指导,不断培养、支持年轻学生在雕偶、操偶、口白、编剧等各方面的兴趣和学习,从而带动整个布袋戏行业人才的发展,实现传统艺术的顺利迭代。除了以上两方面,霹雳公司在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上也充满特色。融入霹雳布袋戏剧中的“仁侠”理念,培养霹雳公司充满个性的企业精神外,更不遗余力的挖掘经典人物形象,将其作为公司独有的形象代表和企业门面,在让粉丝们倍感亲切的同时亦建立起独特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三)借势发展,抓住政策机遇

台湾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不少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而霹雳布袋戏也能及时把握政策东风,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得自身的发展。2002年,台湾就提出“创意台湾”的口号,接踵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更是明确地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台湾重点发展产业,这些都成为了霹雳公司扩大发展规模的重要契机石理恒.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开拓大陆市场的探析—以霹雳布袋戏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而霹雳公司也依托这一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布袋戏的进一步创新,于2003年发行的剧集《霹雳九皇座》就获得了2005年的金钟奖戏剧类导演奖。借助政府力量的支持,霹雳布袋戏不仅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收获,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扩张。霹雳布袋戏能在桃园国际机场有独立的主题候机室,在各地开设直营店,甚至时常出现在各大传统节庆活动中,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而其拍摄片场所在的云林县,布袋戏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该县政府定每年1月2日为布袋戏日,更体现了地区经济与布袋戏的密切关系。随着近年来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霹雳公司也将下一步的目标放到大陆市场。

四、霹雳布袋戏对大陆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启发

从霹雳布袋戏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仍大有可为,特别是对于戏剧戏曲等表演一类的传统艺术,运用现代形式进行改造和包装,不仅能使之得到顺利传承和延续,更能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一)兼顾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前提

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过程中,文化和经济、艺术和商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兼顾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效挖掘经济价值,才能更好展现文化价值。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行业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对产品进行流行化的包装,既要实现产品的适当量化,保证高品质和文化价值,又要保证产品能够大范围流通,顺利进入市场。蔡杨杨.霹雳布袋戏运营的价值链分析[J].青年记者,2013(32).对于传统文化而言,面临传承危机和消失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无法有效对接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活,自然面临被时代遗忘和淘汰的危险。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但过分维护其文化效益而拒绝任何的商业开发是不明智的,而过度商业运作而抛弃文化底蕴,亦是不可取的。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源于文化价值,并通过文化效益的实现而实现,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和创新亦如是。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但不盲目固守、创新但不肆意删改,而是立足于对某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其精干、却其冗枝”。只有既保留其传统精髓并实现内容上的创新再发展,才谈得上传承;只有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形式上的革新,敢于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商业化、产业化、企业化的创新实践,挖掘传统文化在文化价值之上的经济价值,才能不断顺应社会发展实现传承。

(二)加强供给侧创新是方向

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除了进一步扩展其文化价值和效益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而首先就要从供给侧入手,重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培养,加强观众消费的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最为关键的就是传承人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戏剧、皮影、偶戏甚至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是需要专门的技艺培养和学习的。而要激发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首先就要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只有充分了解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倾向,及时了解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不同话语体系,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去展现、表演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吸引住年轻人的目光。而当能够稳定捉住一部分年轻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进一步挖掘下一代传承者,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

培养年轻观众也是刺激观众文化消费的重要举措。当前的网生一代,在文化娱乐层面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普遍存在对喜欢的事物进行消费买单的行为。特别是在文化娱乐领域,基于情感投资和文化情怀的消费正成为新的国民消费热点,而传统文化自觉、国风古风活动近年来更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在引导观众消费的同时,更要实现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的观影体验等一次性消费方式,而是能够创新多样化的文化产品组合方式,让文化消费从简单的视听感受提升到游乐体验、学习体验等综合文化消费活动,甚至能进一步带动相关工艺产品、文化周边产品销售、收藏的市场热度。

(三)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是核心

类似戏剧这种舞台式表演的传统文化,如何跨出原有的时空限制,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能否在当代继续传承发展的关键。在多媒体互动发展的当下,拥抱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实现文化科技的进一步融合,不断融入现代媒体,拓展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破传统在时空上的束缚,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固有舞台去与大众接触。而从电影电视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能够搭载的途径和手段也更加多元化。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方式,而是能够结合电视播放、电影播放,甚至网络播放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创新改变,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谈得上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而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媒体体系,结合不同的媒体特性和受众特点进行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改良,都是需要结合具体的传统文化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但毋庸置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年轻一代的承继,而当前,年轻群体正是多元媒体、新兴媒体最主要的拥护者。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能最大面积的覆盖潜在的消费群众,而不同的传播方式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只有拓宽传播渠道,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制定对应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触及核心观众。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媒体方式,而如果能拓展传播方式,创新新媒体传播渠道,传统文化亦能够在融入现代媒体网络的基础上拥抱新的消费群体,实现自身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传承创新。

(四)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是关键

传统文化产品转化升级为文化创意产品,传统文化行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作坊式、个人独立制作的模式必然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只有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和开发、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传统文化的开发运营团队、机构,实现专业化的部门分工和合作,通过上下游环节的有机组合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结构。通过打通诸多存在内在联系的传统文化、艺术、技艺之间的关节,形成组合式的开发运作,将不同的传统技艺嵌入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从而构成动态的传统文化产业系统,推动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团队的管理亦应借鉴现代理念,特别是对于文化创意人才而言,有效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是关键。在创作、创新环节,充分尊重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激发、引导创意人才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革新;而在文化产品市场开发、推广等环节,则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则,采用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营模式进行产品推广,以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政府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类,主要依托于人本身的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是“活”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文化和传统。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除了立法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能落实到具体的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特别是对于地方特性明显的传统文化,地方政府应能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保护意见、发展指示,从而为某一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也是传统文化实现自身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中,既有利于强化当地的特色文化风貌建设,又有利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例如,规划建设专门的主题园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集中的展示和教习,将传统文化的表演和传承与旅游、展览等相关业态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能在更为开放和流动的环境下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