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引领新闻生产业态创新
移动视频直播既是移动互联网入口,又是行业风口。新华社以蔡名照社长提出的“现场新闻”全新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新闻全息直播报道实践开业界风气之先,引起国际主流媒体的重视。同时,我们将“现场新闻”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抓手,力争为主流媒体转型探索经验。
我们打造的是移动直播态报道,将专业的生产能力和优势引入移动互联网。新华社的“现场新闻”属于先行者。2016年初,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华社后的第10天,我们推出新华社客户端3.0版,正式推出“现场新闻”这一崭的新新闻样式,实现新闻的在线采集、生产和播发,实现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从新理念到新产品、从新软件到新硬件、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从单一单向到互动交互的全媒融合。
这创新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技术的突破和云+端的理念。今年电视台的挑战,真的来了。如果说印刷术把知识从教士的手中解放出,那么移动直播和“现场新闻”就是把视频从电视台的手中解放出来。
作为崭新的新闻样式,“现场新闻”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地、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
“现场新闻”基于移动互联网生产,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具有5个方面的特质:一是轻便的现场。集成云计算、4G传输和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随时随地发起直播只需要一部手机。二是全息的现场。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受众“全感官”感知新闻现场。三是全面的现场。就同一新闻事件多路并发,实现多层次采集、多角度呈现、多维度解析。四是全球的现场。遍布全球的新华社记者,全面实现“在线生产”。五是全众的现场。“现场新闻”平台接入优质社会信源,在线扮演UGC筛选者、聚合者的新角色。
一年来,“现场新闻”极大地释放新闻生产力,它肩负起的使命不只是一个新闻样式那么简单。它是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下半年,我们着力推进“现场新闻”标准体系建设,着重从内容类标准、技术类标准、服务类标准、产品类标准4个大的方面进行制定,从而使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能够得到高效复制和快速推广,为主流媒体迅速走上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提供重要支撑。
2016年底,“现场新闻”21项标准全部通过专家评审。专家们对“现场新闻”标准体系建设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作为一项可以在产品研发、流程重组、机制再造、队伍赋能等方面推动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创新,‘现场新闻’已初步得到实践检验。这一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全新新闻样式,可创造性地推动主流媒体在线数字化生产转型。本套标准从‘现场新闻’的理念和实践出发,在国内国际业界都具有首创性和领先性。”
专家认为:“标准的建设工作着眼于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设计,可作为新闻行业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用来指导和规范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产品创新的重要抓手。“现场新闻”以全息直播态报道产品为依托,有利于主流媒体加快新闻产品的结构调整。“现场新闻”标准体系不仅对新闻产品性能做出具体规范,还对新闻产品的选题策划、审定、实施、加工、编辑、审核、互动推广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有助于整合媒体报道资源,稳定和提高新闻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新闻产品竞争力。
二是助力释放融合发展生产力。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闻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成新闻生产力。
三是倒逼新闻采编流程重组。推动采、编、发流程从线下生产向线上生产转型,由分步生产向同步生产转变,实现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新闻生产去中间化,新闻现场即时呈现,前后方协同实现秒级同步,有效提升新闻的报道时效性和报道指挥能力。
四是推动实现机制再造。“现场新闻”实现各部门、各环节在同一报道场景下的协同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各部门之间、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的条块分割,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有机融合。
五是为人才队伍赋能。“现场新闻”标准体系为采编人员提供“指导手册”,将为主流媒体加快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全媒体编辑、提升全媒体报道水平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