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1 网络直播与创意经济
直播产业的崛起与创意经济的新未来
回顾2016年“直播元年”,直播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直播经济成为创意经济的一个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0家直播平台,平台用户规模达到3.25亿,直播App日活跃数量达到2400万,产生了90亿元的增加值。2016年末,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文化产业年度盘点,这样一个学术化的命题,也采取了直播的方式,这在学术界还很少见,很有意思。它至少告诉我们,学术的言说方式今天有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可能陈述的内容是传统的,但是呈现的方式可以随着大家接受传播的方式进行创新。
一、审视直播产业:三个维度
第一,审美/文化的维度。直播首先是一个审美事件,如果不是一个审美事件,产生不了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它的核心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所以在衣食住行当中,审美在逐步介入,在直播的业态当中,造就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审美空间。过去我们喜欢公共性的审美元素,比如说我们喜欢到大剧场,甚至喜欢到电影院去,大家进行“集体审美”。现在不一样了,一个主播在上面,消费个体往往是宅男,个体化了。这样使直播变现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第二,科技/媒介的维度。小时候听宋世雄的体育解说,是通过广播传递出来;后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全国人民集体看同一个直播。今天直播的网络化引发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是由技术和媒介支撑的。所以,即使是视频化,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网络直播的前提技术条件就是今天的4G,甚至即将推出的5G网络、Wi-Fi普遍的使用,流量门槛的降低。我问我的研究生,你们平时用手机看直播还是用电脑?他们说,当然用手机看,一般会在有Wi-Fi的地方看。Wi-Fi的普及、提速,美颜摄像技术,编码硬件,云端储存,视频分发CDN服务等技术的普及是视频直播产业的前提。
第三,产业/经济的维度。直播产业是创意经济的新成员。在数字创意经济庞大的未来市场中,直播是新成员、新方向。现在相关衍生的产业链,由直播、网红所带动的相关直播经济的总量是没有办法预估的,如果说网红经济是前端,那么后端则是服务支撑方的“赚钱盛宴”。而直播也不断从泛娱乐向垂直领域纵深,游戏、电商等经济形态随着直播的崛起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二、直播消费:形态及本质
从文化角度来讲,为什么人们喜欢看直播?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进行直播消费?很多专业公司能把这个市场分析得特别精确,但从文化接受的心理来讲,直播的消费活力到底是什么?我把直播的消费形态分为5个方面:
一是娱乐消费。直播是今天泛娱乐消费的典型形态之一。泛娱乐消费领域众多,比如说今天的旅游,很大程度上就是娱乐,如果不带有娱乐性的旅游,可能旅游业态会很低迷。我们现在看直播都是视频化,在电脑上看,不久的将来,VR眼镜平民化、市场化以后,再看直播的时候就是置身在直播现场,而不是一个屏幕。所以娱乐消费是直播消费的首要特点,其他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形态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我们可以分析,这种娱乐实际上是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那个主播离我很远,但是我又“觉得”她离我很近。很多的明星参加一个婚礼,参加一个什么活动,不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也可以把直播的行为带进去,娱人和自娱相结合。同时,直播这种行为跟电竞/游戏、唱歌等娱乐领域跨界走到了一起。
二是即时消费。这体现了3个特性——现场性、当下性和现实性。现场性:身临其境的体验,保证人们就想看,尤其是平民更想看看忽然会发生什么,人们对新奇事物是最有兴趣的。当下性:自由与“意外”营造的趣味。《Hello!女神》是一档国民女神养成真人秀节目,熊猫TV、芒果娱乐、腾讯视频这3家,分别代表了制作方、娱乐产品的内容提供方和平台提供方,3家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做直播节目,这种直播节目跟其他的选秀节目不太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直播形态跟传统选秀形态不同,它借助于庞大的平台传播出去。现实性:打破拟态环境,还原真实。熊猫TV副总裁窦雨潇表示:“由网友操控,可以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掌握事件未来走向,是直播类节目的一个重点。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趣味性,是直播类内容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是体验消费。同样体现了3个特性——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体验性:展现了观众猎奇、窥视、尊崇等情感体验。参与性:直播的参与成本低、网友是“上帝”。直播产业以普通用户自发生产内容为基础,体现了人与价值内容、人与人、人与商业的关联。互动性:本质上改变了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扎克伯格曾说过:“当你在直播中互动时,感觉用了更人性的方法与人做连结,这是我们在沟通上的重大进展,也创造了人们聚在一起的新机会。”弹(dàn)幕文化正是强互动性的生动体现。当弹幕飘过,我们欣赏的已不是直播内容,而是弹幕本身了。
四是微消费。它具体体现为碎片化、浅层化、随意化。碎片化:消费场景日益碎片化,尤其是平民直播,没有什么系统性,今天播这个,明天播那个。浅层化:泛娱乐是人性浅层的需求。据2016Q3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观看直播原因调查,41.4%觉得直播可以放松身心,20.6%的人觉得看直播是为了消遣时间,这65%的人是在无聊没事儿的时候看。所以,今天的直播为什么内容低俗化?对不起,因为观众就需要这些东西,如果内容高雅,传播起来就会很费劲。随意化:往往因为新鲜感而选择某个直播节目,欣赏过程中常常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是符号消费。网络直播平台常用各种各样的虚拟道具,在直播平台中,它被用来交换或满足人们某种心理需要,其消费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虚拟道具代表的符号象征价值。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用户赠送给主播的虚拟道具相当于礼物。礼物作为“关系符号”的一个基本用途除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用户更在乎送出礼品之后与主播之间达成的人际关系。
三、直播产业:亚文化的胜利?
我们怎么看待日益兴起的直播产业?这是一种亚文化的胜利吗?从广义来讲,直播确实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同时它又正日益成为现象级的主流消费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播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亚文化。我们可以从播主、消费者、监管方3个角度分别来看这个文化现象的本质和趋势。
第一,播主:多极向的狂欢。人性的需求具有多向性,但是从日常的需求来讲常常是浅层次的。各种各样的直播类型,不管是游戏直播、美女直播还是平民直播,每个播主都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美女直播会让你兴奋,游戏直播是一种娱乐交流,明星直播体现了一种窥视欲,普通观众直播体现为一种好奇,网红直播对观众而言是一种参与感,新奇事件直播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大多数人观看直播是为了追求情感体验,基于同种兴趣群体集合在一起的人容易形成社群,直播衍生的社群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了社交需求。
第二,消费:创造新娱乐社交。人们渴望持续的稳定感和自我认同感。消费主义制造人们在这方面的虚假需求,并鼓吹人们利用消费解决需求。分析直播产业的盈利模式,至少包括增值服务(虚拟道具打赏、会员服务)、游戏联运(和游戏厂商进行合作,成为游戏分发渠道)、电子商务(利用品牌影响力,对粉丝的购买意向进行引导)、广告(包括网页图片广告和主播植入广告两种形式)以及其他(艺人培训、包装与拓展人气艺人线下演出会等)。为什么网红最后还要走到线下?因为线下的变现能力更强大。
第三,监管:在文化与市场之间。2016年下半年,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都对直播进行了规制,大家觉得直播常常打擦边球,涉黄、涉暴确实比较敏感,直播也没有分级,什么样的人能看什么样的直播没有规定。在现有的消费形态中,虽然直播形态是多元化的,但是涉黄、涉暴一定程度上仍是消费的主流。这种情况下,必要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强调行业的自律,不要自己把这个行业弄死了。直播企业之间应该有竞争,也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推动这个产业,推动这个行业有效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形成恶性竞争,短暂的挣快钱,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播内容的升级也非常重要,大家对直播的需求是多级化的,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分层次消费可以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主播、优质内容及用户等资源的争夺将更为激烈,培养一个网红不容易,争夺一个网红更艰难。另外,随着中小直播平台数量的减少,出现了新一批领军企业,直播行业的健康市场氛围正逐步建立。
最后回到主题,为什么直播产业的崛起关涉到创意经济的新未来?因为直播产业的关键要素标示着未来创意经济很重要的核心要素,比如说“泛娱乐生态”,今天创意产业跟泛娱乐不相关的话往往走不远、走不长,消费者群体不会大。比如说“沉浸式体验”,直播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互动。比如说“注意力经济”“平台经济”会越来越多。比如直播是一种“青春消费”,70多岁的老头儿看直播绝对是少数,更不会点弹幕。比如直播是“创意者经济”的一种,直播主要不断地创造新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同时,直播也是UGC/PGC/EGC的混合状态。直播的所有上述要素,都呈现为未来数字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核心要素,所以直播产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