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而且中国的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这些成绩得以实现的微观基础是中国本土企业凭借自身要素禀赋优势不断参与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生产活动的结果。跨国公司将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断触及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中国迅速提高了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国内的劳动成本优势和政府出口导向型政策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Branstetter, Lardy,2006;陈超,姚利民,2007)。中国的加工贸易占贸易的比重较高,是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支撑,但是加工贸易属于产品生产的低增加值环节,加工贸易产品中只有20%的价值是由中国企业创造的,其他的80%都是来自进口中间产品(Koopman et al.,2008)。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依然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得的收益依然不高。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利用全球知识和技术、资源和要素、组织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再到规模逐渐扩大。事实上,中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加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根据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达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但是,相对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IFDI)存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还较小。
从国家战略上来讲,世界经济强国基本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也可以说对外直接投资体现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因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一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表现。一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不必局限于国内资源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张生产规模,巩固和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具体而言,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该国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解决国内资源限制,例如,一些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采用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积极和主动的方式能够获得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国内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绕开国际贸易壁垒,避免贸易制裁,缓解贸易摩擦。特别是对贸易大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双边贸易关系。第三,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投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国可以有目的、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把国内生产能力过剩、资源消耗较大的行业转移到生产能力不足、资源丰富的国家,达到国家之间的互补、互利、互赢的格局。
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1.1.2 研究意义
中国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概念,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也进入一种新常态,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国自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迅速,2014年流量达到了1160亿美元(尽管其存量依然较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海外投资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中国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4左右,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较高。2015年中国进入国企深化改革阶段,合并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中国铁路设备“走出去”,为了做大做强,整合资源,中国南车和北车合并,进一步增强中国铁路设备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8%左右,带动了1.8亿人就业。但是,中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难以持续。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全球需求萎靡不振,而且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中国成本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些都对中国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尽管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是中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不仅是资本“走出去”,产品也要“走出去”。中国通过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海外投资战略,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因此,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特别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本书首先全面系统地从母国视角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理论,然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特征,以及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最后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有利于补充和完善二者理论基础,因为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的研究还不多。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二者关系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早期,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研究的假设条件不同,学者采用相互独立的理论框架分别研究二者各自的理论,而且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要早于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随着国际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学者们不断从理论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后提出了二者相互挤出的替代理论和相互促进的互补理论。随着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尝试从实证角度来佐证替代理论和互补理论,两种理论在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印证。目前,针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引发的新现象、新问题,学者们试图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二者关系。虽然学者们从投资行业、动机和目的等多种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甚至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但是二者关系的形成机理和作用机制还不能解释所有国家的经济现象。
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国际投资的主体,因此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视角,包括一些理论研究,而以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母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这些国家具有资本实力和竞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中国制定投资和贸易政策,促进投资和贸易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的重要一环,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因此中国需要从提高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两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同,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还很小,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途径。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会在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全球资源的分配,提高国家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和开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全球价值链的高增加值环节跃迁,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地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中国应该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更应该是技术创新基地。
除了国际因素之外,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还具有国内驱动条件。一方面,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国际贸易争端增多,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国内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劳动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利润下降、订单减少的困境,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减少贸易摩擦和充分利用其他国家要素禀赋,摆脱企业出口困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国跨国公司在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尽管中国一些国有跨国公司规模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因此,从政策方面看,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