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新闻传播业发展与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成因分析

“反转新闻”的出现,一方面影响着网民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这种舆论不断反转的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传媒的公信力造成了贬损,进而阻碍传媒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新闻反转事件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避免新闻反转事件并提出合理性防范建议的重要前提。

(一)Who和To Whom——传受一体:“Gate Keeper”缺失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很多反转新闻事件中,一方面,各方媒体在没有全面获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只把自己掌握的一部分资讯进行发布,刺激公众着情绪;另一方面,从网民反馈的舆论来看,随着信息的披露,舆论在赞成和贬损间来回倒戈。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巨量性和传播渠道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的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功能缺失,使得人们难有精力去取证辨别来自UGC内容信息的真实性。缺少了“Gate Keeper”这一重要环节,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导致舆情反转现象出现。如陕西榆林待产孕妇事件就是如此。2017年8月31日20时,陕西榆林一名待产孕妇从楼上坠下身亡。9月3日,榆林市第一医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医院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此报道瞬间引发网友对孕妇家属“执意顺产”的声讨。9月5日,孕妇马某的丈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曾两次主动提出剖腹产,而医生认为即将要顺产,不能进行剖腹产。随即,网络舆论出现反转趋势,认为医院事先发声是“急于推脱”责任。9月6日凌晨,医院公布了相关监控视频截图、医疗纪录和马女士的委托授权书,并称马女士曾两次下跪,家属拒绝沟通。坠楼孕妇家属针对声明再度回应:监控中不是下跪,是由于疼痛难忍产妇下蹲。此后,事件陷入罗生门。可以看出,在这起事件当中,先是由医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接着相关媒体开始介入,传者不再是传统媒体中的权威“把关人”,而是事件的参与者。

(二)Says What——传播内容:碎片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再加上新闻时效性的问题,使“自媒体先发声,传统媒体再跟进”的模式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为了让信息快速被受众“吸收”,网络传播者将各种信息不断分解成“颗粒”,使得原本需要深度持续性关注的事实性信息以简单的、片段性的方式开始了“碎片化”的传播。

在多起反转新闻事件中,事件的发展过程往往像挤牙膏一般慢慢呈现在大众面前。不同的信息来源,造成事实由众多信息“拼贴”而成,这种碎片化传播常常造成新闻线索不足,如果事件主体再刻意隐瞒事情真相,受众就很难看清新闻事实的全貌。随着碎片化的信息被挖掘出来,新闻可能呈现拐点式的反转。

(三)In Which Channel——传播平台:社群化媒体

在社交媒体时代被动的收听者现在已经成为发布者、记录者和传播者。这种受众角色的转变得益于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微博和微信。

近年来的反转新闻事件有不少都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传播的。如2014年12月21日,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通过微博发出西安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上玩自拍的组图,此微博一出,广大网友就“医患关系”“职业道德”等话题展开讨论,对当事人进行抨击,“手术台自拍”就此被推上热门话题。2015年10月,名为“@小小小力SAMA”的网友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则贴在日本某地区店铺的告示,大意是:中国老人在日本摔倒,日本人扶起后反而被讹了十万日元。此微博一经发布,随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2017年7月4日晚上8点多,一个名叫@白衣天使茉莉花的网民发布的一个“申冤”的微博,并瞬间引爆了中国的网络……

微博平台的裂变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为广大网民使用微博这一平台进行自我传播提供了便利。再加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价值观的引导,使得人们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需求组成了不同的社区和群体。从历年的“反转新闻”的源头可以看出,人们出于向社会寻求帮助或者个人发泄情绪的需要,往往依赖于“集传播优势于一身”的微博平台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递。这种情况下,从个体发声,到关系互动所形成的社群网络传播,逐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把关,再加上社群力量所形成的群体情感和群体压力左右着个人的判断与思考,引导着舆论走向,为“反转新闻”的出现埋下隐患。

(四)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刻板印象

1922年,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首次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术语,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

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当今时代,人们过度依赖移动社交媒体的行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那就是使人们对某些问题产生刻板印象。就反转新闻来说,一些事件的产生就是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才造成的。如对于师生关系、医患关系、贫富分化、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的刻板印象,使一些受众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便将个人的价值观或社会规范凌驾于对新闻事件的理性判断之上,忽视了新闻的真实面貌,由此造成了新闻反转。即便事件被“反转”过来,“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一些公众还可能带着某种特定的情绪去偏信自己所认同的面向。

2017年的“反转新闻”中,一些所谓的“刻板印象”使人们酝酿已久的情绪好像找到了宣泄的通道,从而引发盲目的憎恶情绪,使受众暂时失去了发现真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