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
《哲学与人生:以赛亚·伯林访谈录》
这篇《哲学与人生:以赛亚·伯林访谈录》(杨孝明译,载《万象译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相当有意思。
不妨摘录几段伯林有启发性的论述。(一)伯林指出启蒙运动中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启蒙运动的信念——真理只有一个(普遍的、普世的),为人重视的、好的东西不会发生冲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知识并未把我们从人类选择的两难境地解脱出来,我们注定要选择,每个选择都令我们承受损失”。乌托邦的最后结果是专制,因为它否认自由选择,而强迫接受一个所谓最终的、完美的理想。其实,正义与仁慈、自由与平等,就实际上存在矛盾,同样,民族与真理、公平与竞争等,也存在着矛盾,这就好像中国古代儿子是否要为父亲隐匿罪恶的著名论辩一样,“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二)在《扭曲的人性之材》(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中,伯林指出:“最终答案不但不实际,而且互相矛盾不贯通。……如果有人认为真的可以找到那种答案,那付出再高的代价也是不嫌昂贵的,为炒好这盘鸡蛋,打碎多少鸡蛋也不怕。这就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以及我了解的波尔布特的信仰。”就算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中国的“文革”初衷是寻求“平等”和“正义”,但是为了这种看似崇高的目的,死了这么多人,让中国停滞了这么多年,恐怕也是一种“以革命的名义”的犯罪。(三)“在思想史中,我们试图追踪各种思想的发展,思想史是人们的观念与感受的历史,思想史中的人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塑像,也不是群体特征。编写思想史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想象去探究思想家的世界观与内心世界。”(228页)这是做思想史研究的人要记取的。(四)“寻求单一的、最终的、普遍的解决人类矛盾的答案,是一种海市蜃楼,世界上有很多理想都值得追求,而这些理想是冲突的,但是,如果这种以寻求万能式解决人类问题的观点一旦遇到过多的阻力,人们可能以武力去实现它,结果只会导致流血,并加剧人类的痛苦。”(同上,246页)
(1998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