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场定性研究技术及敏感问题调查技术
现代医学实践与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定性研究收集社会人文信息,就无法设计出好的定量问卷,定量结果也变得难以解释或没有意义,而对于定量分析结果的产生原因很多时候也需要借助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可分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一项研究实践的初始,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多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服务;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其为定量研究结果的产生原因和明确机制提供依据。因此,大部分医学现场调查工作非常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本节将简要介绍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技术,此外,敏感问题调查技术也将予以介绍。
一、观察法
有些行为常常包含一些人们难以觉察的习惯性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能比其他资料收集方法获得更多的可靠信息,因此,观察法是一类常用的定性研究技术。观察法(observa-tion)是指研究者通过对事件和观察对象行为的直接察看,收集和记录对象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假设和观察标准,事先应有严密、系统的设计并备有统一的记录文本。另外,观察法所用的时间较长,研究人员需有良好的素质,丰富的调查经验等。
观察法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认识活动;②运用一定观察工具进行的调查活动;③观察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④观察对象应该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存在。
观察法根据研究者是否参与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中去,是社会人类学的经典方法。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与对象共同生活工作,对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更感性的认识。非参与式观察研究者不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任何活动,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也称局外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往往利用科学工具和声像设备进行观测和记录。非参与式观察相对客观,但很多时候是在对象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很难深入。
观察法还有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按公开程度可分为隐性观察和显性观察;按观察记录的形式可分为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观察;按观察事物的状态分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按观察目的分为探索性和验证性观察;按是否与观察对象接触分为直接性观察和间接性观察;按观察的持续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观察法的实施步骤分为观察前准备,实施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总结分析与反思三个阶段。观察前准备包括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制订工作计划。其中,观察工作计划应对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观察员的培训与要求,出现问题的应对与伦理道德问题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观察工作计划最好经多方论证和修订。第二阶段是实施观察,记录每个对象的观察内容。最后,是对对象所有观察记录的汇总、整理与分析,形成观察分析报告。
二、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是一种研究性的交谈,是指具备一定访谈技术的调查人员,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以问卷或访谈提纲为依据,通过与调查对象的交谈,获得研究所需信息的一类方法。访谈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以定性多见,因此,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访谈过程中,掌握有一定访谈技术的调查人员是核心,一份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问卷或访谈提纲是访谈能够顺利开展与进行的保障条件。
区别于日常交谈,访谈的最大特征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此外,访谈前需要准备完整的研究方案;访谈时强调将对象置于自然情境中进行,在充分接触与了解调查对象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开展深入的访谈;访谈后强调对访谈资料的及时整理与归纳。同时,基于访谈的人际互动特质,访谈者在整理分析访谈资料时,尤其还应注意规避可能的主观想法对结论的影响。
(一)访谈的分类
1.按提问方式,可分为非结构型和结构型访谈。
(1)非结构型访谈:又称为开放型访谈、非定向型访谈,也称深入访谈或自由访谈,其形式是非正式的、随便的,是一种非标准化访谈。它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主题或范围进行自由交谈,既没有要询问的特殊问题,也没有事先规定的可能答案。目的在于使访问对象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非结构访谈可获得丰富的资料,总结出概括性的结论,是人类学研究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多用于人们对某一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态度或行为变化进行研究及个案研究等。
(2)结构型访谈:又称为封闭型访谈、定向型访谈,研究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访谈应严格按照问卷的提问顺序和内容展开。这种方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或访谈提纲。定向型访谈通常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某种特定行为或态度,或用于验证研究者的某种理论假设。半结构型访谈即半开放型访谈,研究者就研究目的有关的一些关键性要点形成问题,组织访谈提纲,即时发问被访问者。但访谈提纲只作为一种提示,在访谈过程中,鼓励对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可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2.按访谈的人数,可分为个人访谈和小组访谈。
(1)个人访谈:指一个访谈者与一个受访者进行一对一交流,并记录访谈内容和结果,受访者常为知情人。此类访谈具有保密性强、访谈形式灵活、调查结果准确等优点。
(2)小组访谈:即通过与一个小组人员进行交谈,获得目标信息。小组访谈又分为专题小组访谈和选题小组访谈。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参加访谈的适宜人数。同时还应考虑研究经费、访谈者的能力以及调查地区的协助性等。
3.按访谈时间或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和追踪访谈。
(1)一次性访谈:也称横断面访谈,是对访谈对象某一时刻或某段时期的思想、态度及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的一次性完成的访谈方式。此类访谈主要用于收集事实性信息,也可用于研究某人群对某个特殊问题的态度及行为。
(2)追踪访谈:又称纵向访谈,是指在一次性访谈得到一定信息后,用追踪方式,多次进行访谈来了解动态信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此种访谈在第一次访谈了解受访者的具体情况,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后续访谈主要围绕研究问题进行细致的询问。该方法费用和人力投入较高,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因此仅适于小范围的调查研究。
4.按是否与调查对象直接接触,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1)直接访谈:访谈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直接接触交流的访谈方式。目前,大多数访谈采用此方式。
(2)间接访谈:访谈者与访谈对象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非面对面的接触交流的访谈方式,常用于直接访谈不适用时。依据媒介的不同,间接访谈包括网络访谈、电话访谈及邮件访谈等。随着网络媒介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间接访谈在收集研究目标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访谈方式
访谈员在访谈过程中要使用到一系列策略和技巧,目的是为引导与访谈对象谈话的方向和深度,尽可能获得准确、可靠和全面的研究信息。
1.访谈前准备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出于对访谈对象的尊重,访谈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以访谈对象方便为原则,同时尽可能使访谈对象处于熟悉的环境中从而缓解访谈的紧张气氛。可事先就访谈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进行协商。若由研究者确定访谈地点,则尽量选择安静的地方,无关人员尽量不要在场,以免影响访谈对象的情绪。当访谈内容涉及访谈对象个人隐私时,应选择个人访谈。
(2)与访谈对象达成共识: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互动需要双方的沟通。在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应向访谈对象充分介绍自己,说明此次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强调访谈的自愿原则,并向访谈对象做出明确的保密承诺,以充分体现访谈对象的知情同意权。还可就日后研究报告中若需要用到地名和人名时是否采用匿名、访谈过程是否录音等问题达成共识。另外,还应向调查对象表示感谢,询问是否有疑问并积极予以解答。
(3)明确访谈主题和范围,设计访谈问卷或提纲:在开展访谈前,应明确本次访谈的主题和范围。对于半开放型访谈,还应准备访谈提纲;而封闭型访谈则需准备访谈问卷。
(4)确定访谈的记录方式:现场记录主要有四种方式,即内容型、观察型、方法型和内省型记录。此外,在访谈过程中,还应注意对非语言行为进行记录。①内容型记录:记录访谈过程中与访谈对象的交谈内容;②观察型记录:记录访谈场地及周围环境情况,如气象条件、是否有多人在场、访谈对象衣着等;③方法型记录:记录访谈使用的方法以及其对访谈对象、访谈过程及结果所产生的影响;④内省型记录:记录访谈者的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如访谈员性别、年龄、职业、相貌和态度等对访谈的影响;⑤非语言行为记录:记录访谈对象的外貌、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与访谈者保持的距离、说话和沉默的时间长短等。由于访谈者的非语言行为可影响访谈对象的心理反应和变化,因此,若条件允许,访谈者的非语言行为也应记录。
2.访谈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访谈方法与技巧。
(1)开场白:访谈员应以简明扼要、意图明确的语言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图,以解除访谈对象的疑虑和戒心。
(2)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采取不同的访谈方式:如对于老年人,说话声音应大些,速度应慢些;对于年轻人,说话声音可以轻些,速度可以相对快些。
(3)所提问题具体明确:对访谈对象的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在访谈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调查对象的积极性,调节和把握好访谈气氛。
(4)掌握时机,控制话题: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能够熟练地控制谈话内容,应用适当的语言控制谈话思路。对于偏离主题的谈话,要及时引导到主题上来。在访谈对象叙述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提问,以免打断对方思路。同时,为了正确理解访谈对象回答的意思和得到准确完整的资料,应适当运用追问技巧。追问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①用简短的语言表示已听清访谈对象的回答,同时进一步给予解释,这是一种外表看来不像追问,而实际上可使所问的问题探讨得更加深入的技巧;②在提问后给予一个短的停顿,使访谈对象有时间回忆或整理其想法;③按问卷上的问题重复提问,特别是当调查对象对所提的问题不能充分理解时,重复询问可获得访谈对象更准确和深入的回答;④重复访谈对象的回答,这样可使访谈对象进一步思考,因此也是一种较好的追问方式;⑤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您认为怎样?”、“还有些什么?”等;⑥证实某个问题,特别是当访谈对象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时更应予以证实。追问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应注意的是,在追问时访谈者应采取中立态度,既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访谈对象,也不能够代访谈对象回答。
(5)谈话的态度: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专心听取访谈对象陈述,采取自然亲切的态度,并尊重访谈对象的观念和习惯。同时,在访谈中还可以适当使用目光、表情和姿态等非语言行为发出信息,与访谈对象进行情感交流。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并理解访谈对象对访谈问题的看法,因此访谈者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倾听者。
(6)记录:在访谈过程中,应首先记录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内容,再记录其他内容。记录分为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当场记录为边访谈边记录,该记录方法首先需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当场记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较完整的访谈资料,也较忠实于访谈对象的回答。缺点是访谈者有时会因忙于记录,而忽略了访谈对象一些非语言行为的表达,甚至引起访谈对象的反感。因此,可由两名访谈者合作,一名记录,一名访谈。若能进行访谈录音,则既能保持当场记录的优点,又能更好地捕捉其他相关信息。录音资料可在访谈结束后进行整理与记录。事后记录是在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回忆访谈的整个过程并记录访谈内容,最好采用录音或影像记录。
3.访谈的结束 结束访谈是完成访谈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良好的结束过程会给访谈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为重复性访谈的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础。结束访谈的关键是时机的把握,若访谈对象谈兴正浓,可通过转移话题、转移视线及查看手表等,暗示结束访谈;反之,若访谈对象疲乏或感到毫无谈兴时,则应尽快结束访谈。
在结束访谈时,应再次向访谈对象表示感谢。如有补助或补偿,则应及时给予。同时,仍应保持和蔼的态度和愉快的情绪,向访谈对象提供联系方式以便其在访谈后提出疑问。在与访谈对象分别前,应快速检查一遍访谈的问题和记录,以确保所有问题都已作答。
三、敏感问题调查技术
现场调查中,如果调查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或属不被社会赞赏的敏感问题,如果采用直接问答方式,调查对象通常会拒绝回答或根据社会期望的取向来回答,从而导致无应答偏倚或故意说谎偏倚的产生,最终使调查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因此,对于敏感问题调查,必须采用一些专门技术和方法来提高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
(一)敏感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敏感问题是指涉及个人(或单位)的隐私或利益的问题,以及不宜在公开场合表态或陈述的问题,有时也包括一些违法或犯罪的行为。敏感问题按其答案的特征一般可以分为属性特征敏感问题和数量特征敏感问题。属性特征敏感问题是指调查对象是否具有敏感问题的特征属性,如“是否有吸毒行为”和“是否有婚外性行为”等。数量特征敏感问题是指调查对象具有敏感问题的数额的多少的特征,如“您的月工资是多少”和“您有过几个性伴侣”等。数量敏感问题具有数量的特征,可以用来估计敏感问题的数量均值。
(二)调查技术
1.启迪教育式询问 在敏感问题调查中,一般不采用面对面的直接询问,因其较易引起调查对象反感,易被拒绝或得不到真实的回答。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询问的方法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例如,某个人被诊断患有性病,为了确诊和评估人群危害,必须作进一步的详细了解,因此需要询问患者的性行为、性保护措施、性伴侣情况、性病史等信息。在获取这类敏感问题的信息时,可改变传统的直接询问方式,而采用启迪教育式询问方法。首先对调查对象说明进行敏感问题调查的必要性,以及对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周边人群尤其是亲密接触者的意义,同时还要说明社会中对敏感问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非议,指出这些看法和非议的不科学性,强调这类问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从而让调查对象觉得回答敏感问题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是一个严肃正常且对其自身有益的事情,进而消除调查对象的疑虑,诚实回答敏感问题。
在应用启迪教育式询问的实施过程中,访谈者应保持端正的态度与和蔼的表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向调查对象强调调查结果的保密性,保证调查对象的隐私不受侵犯。启迪教育式询问的缺点是施行相对困难,费时费力,也不一定有效,拒答率很可能仍较高或得不到真实回答。
2.改良问卷调查技术 当问卷中的部分问题属于敏感问题时,在问卷全编排和设置上,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良和修正,要点有:①问卷设计严密:须对问卷作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般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可按非敏感问题、弱敏感问题、敏感问题的顺序渐次提出敏感问题,但也需考虑问卷内容的逻辑性。②用对象转移法或假定法间接询问敏感问题:在调查敏感问题时,可以使用第三者的敏感特征行为来询问调查对象,从而间接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意见。如调查婚外性行为问题,可如下提问:“您认为现在婚外性行为现象普遍吗?您对此有什么看法?”③封闭型不记名自填式问卷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问卷改良技术。调查对象不需填写姓名、地址、工号(或学号)等容易暴露身份的项目,且问卷的题型设置全部为封闭型问题,在问卷中没有过多的字迹,既省力又防止泄露调查对象个人信息。④附有保证书或保密协议:为打消调查对象的恐惧心理,可在问卷的前或后附带保护调查对象隐私的保证书或协议书,列举保密的原则和措施以及泄密的惩罚措施等。⑤对调查对象予以一定的物质补偿。
改良问卷调查是敏感问题调查的最常用方法,其优点包括:设计简单、操作方便、省钱省力、获得的信息量大和统计分析方便。缺点是拒答率较高,存在较严重的说谎偏倚,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实施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
3.随机应答技术 随机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是美国社会学家沃纳(Warner)于1965年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敏感问题调查。后续又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断改进和拓宽,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RRT技术,使其成为敏感问题调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又称敏感问题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访谈者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调查对象可以以一个预定的基础概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且除调查对象本人外,没有人知道其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敏感问题特征在人群中的真实分布情况则依靠概率论进行分析与推算。
(2)类型:根据敏感问题的分类,RRT调查设计可分为属性特征敏感问题RRT设计和数量特征敏感问题RRT设计。属性特征敏感问题RRT设计包括:①二分类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应答技术,包括两个相关问题的RRT模型(沃纳模型)、两个无关联问题的RRT模型(又称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②改进后的单问题RRT模型,是关于三个无关联问题的RRT模型;③多分类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应答技术,包括多样本RRT模型和单样本RRT模型。用于数量特征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应答技术有单样本单问题RRT模型、随机截尾RRT模型、无关联问题RRT模型、加法和乘法RRT模型。有关各类随机应答技术的设计与实施要点请参看相关专业书籍。
(三)敏感问题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1.RRT模型的选择 敏感问题的种类很多,不同的RRT模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敏感问题调查,在调查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敏感问题的特征,选择合适的RRT模型。
2.对调查对象的说明 调查前需向调查对象讲解清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调查对象详细说明随机应答的方法原理,使调查对象确信调查完全不会暴露他们的隐私。
3.调查对象选择 必须遵循随机化原则,由于调查结果的随机误差要比常规问卷大,因此要求样本量必须足够大,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另外,敏感问题调查技术的应用是否成功与调查对象的教育水平及合作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4.调查员培训 敏感问题调查对调查员的要求较高,因此调查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RRT的原理及其实施方法。
5.随机装置的设计 必须确保随机装置设计的保密性,保证调查实施时无泄密现象。随机装置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在调查过程中,已确定的随机装置不得轻易改变,以保证整个调查过程抽取到敏感问题的概率不变。
6.敏感问题的设置 必须科学合理,不会导致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