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学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和行动指南。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的需要,面向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农村医学教育是指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包括医学学历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和其他卫生人才培训。为了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变化的卫生需求,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社区定向医学教育、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教育、农村医学专科教育、农村继续医学教育和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卫生需求。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60%以上在农村。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利病。”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3.6亿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毛泽东同志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思想,是和他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时刻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城乡差距仍然不小,农民收入连续增长变数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要建成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而发展社会事业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必然以健康为本,确保每个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之一。卫生公平的底线是初级卫生保健,要做到人人享有、公平享有、无偿或低廉享有,其内涵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是初级卫生保健的载体,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现卫生公平和可及的有效途径。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医学教育输送大批高素质的社区卫生人才。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村卫生工作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我国7亿多农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原卫生部《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地区的乡村医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缺乏必备的适合农村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为广大农村培养出一批服务有基础、业务有水平的适用型医学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 [2012]11号),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 [2009]6号)精神,提出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基本原则,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医改目标,为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要实现新医改“强基层”的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综合改革,提高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和城镇社区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前提和保障,而强基层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前农村基层急需的是全科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在农村基层社区医疗中能够发挥其特色和优势,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农村卫生人员应该是扎根农村,因此医学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具有奉献精神,毕业后愿意而且乐意为广大农民服务。原卫生部和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医学院校要明确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拓宽临床医学类专业口径,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预防医学和中医学内容的教学,强化能力培养,使毕业生掌握医学基本技能,能防能治,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医学院校应该在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方面进行探索,要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以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为己任,心系“三农”,面向农村,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