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学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概述和发展

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研究背景

全科医学教育的兴起,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是21世纪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需要。我国目前基层有一定数量的卫生人力资源。但是,这些人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且学历层次偏低。与国际全科医生的水平相比,我国基层医生的学识、能力及基本素质相差甚远。要胜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很困难。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汲取国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模式变化、社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一)社会结构变化对全科医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宏观上有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等层面的结构,微观上则有人口、家庭、社区等层面的结构。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巨大改变。医学模式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医学进步的产物,又是社会学与医学、人类卫生保健需求与医学研究相互作用下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与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学观、方法论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专科化生物医学的不足。不管社会宏观结构,还是社会微观结构,都对全科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社会微观结构中的人口、家庭和社区这3个层面,揭示全科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大力倡导、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人口老龄化对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社会问题过程。人口老龄化本身并不构成任何问题。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带来许多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卫生服务系统与大众需求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社会矛盾。社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这是促进全科医学兴起的最重要背景。

1.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步入老年期,而且使老年期不断延长。因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保健问题成为了焦点。迄今为止,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8.84%,两周患病率为18.63%,年住院率为7.62%,均明显高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最终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国外内有关资料报道显示,75%的老年人都把健康列为第一位;在权衡影响个人生活幸福健康的有关因素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也将健康列在首位。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和家庭给予老年人支持与帮助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此,社会必须予以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给老年人初级保健的指导和维护,促进其身心健康,维持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2.老年人口疾病谱和死亡谱顺位的变化直接促使了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大量资料表明,心脑血管和癌症等主要病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就诊次数多、住院人数多、住院时间长及集中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和肿瘤等病症的治疗费用又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的费用,所以老龄化的出现促使以全科医学为核心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问题。

(三)家庭变化对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家庭也是个人保健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的规模、结构、职能和生命周期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我国社会变革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没有子女或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数量在增加,这意味着空巢老人或独居生活的老人较多。家庭人口的减少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因此,社会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走进社区为家庭提供服务。

2.家庭结构简单化 家庭结构可以分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等5种类型。现如今,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在不断增加,占据主要地位。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导致家庭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因资源缺乏而被削弱了,与家庭有关的健康问题反而日益增多。家庭及其成员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得到全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3.家庭部分职能逐渐向社会转化 家庭具有生育、教育、生产、消费、抚养和赡养、满足情感和调节性功能等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职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家庭生产职能的消失和消费职能的增长、家庭保障、生育和抚育职能减少等。这些变化表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传统家庭某些职能逐渐向社会转化,家庭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在不断增加。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备处理与家庭有关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以及为家庭提供保健技能,而且必须承担起那些丧失或弱化的家庭职能。

4.家庭生命周期的延长 家庭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即从夫妻组织家庭开始到夫妻双方死亡为止的时间。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家庭生命周期也得到了延长。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保健工作就是要在保健工作中突出以家庭为中心的特点,依据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调整和安排卫生保健工作。

(四)农村建设对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农村卫生保健服务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是否达到小康社会型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提供以农村为服务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为了维护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需要,是全科医生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科医学的重要特征。

1.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还能解决精神上的困惑、释放生活的压力。全科医生可以通过农村文化的建设,加强对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为农村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卫生保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负责性和可及性卫生保健服务,这与是全科医学的宗旨是一致的。而这项任务的实施者就是高素质的优秀全科医生。

2.农村教育建设 农村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教育,是通过不断地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实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现代文明病”,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亚健康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明显威胁到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一人群中有33.5%的人开始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而且绝大多数受检人群对亚健康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全科医生有义务与责任承担起农村健康教育的功能,使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意识,这是预防亚健康的重要手段。

3.农村卫生院的建设 全科医学的发展,丰富了农村卫生服务的内涵。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基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站逐渐形成,预防为主是21世纪医疗卫生工作目标。对整体人群的健康和疾病进行全方位有目的地指导,从而降低日益增长的高、精、尖设备所带来的昂贵的医疗费用。在农村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要将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将卫生保健的着眼点从发达城市、三甲医院转移到农村基层,将卫生服务的策略重点从少数病人转向全体农村居民,从控制疾病转向促进健康、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向上来。

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内涵

全科医学是在整合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通科医疗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传统通科医疗的升华,是顺应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产物。全科医学研究和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尽可能为病人提供健康帮助、健康咨询、健康服务和健康治疗;同时,为社区群体提供综合性地解决这些健康问题所需要的观念、知识、方法、措施和技术;为社区成员个体及其家庭提供持续性、整体性、个体化的健康保健防护时所需要的心理常识、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

其内容应包括:

1.长期临床医学实践积累的实际经验。

2.借鉴其他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3.是结合全科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

4.是为了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为了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质量,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质量。

5.应该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为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业务精、人品好”的全科医疗服务人员,以满足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全方位、多功能、人性化服务的需要,为广大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

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则

1.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教育体系改革中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

2.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促进各高等医学院校和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教育和卫生资源,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制定恰当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兼顾培训效果和效益、质量与数量关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坚持做好全科医学教育长远发展与满足当前实际需求相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发展、分类指导和逐步完善的原则。

四、我国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义

全科医学教育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新医改),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借此制约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诸多疑难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然而,人力资源的建设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社区卫生服务就难以真正惠及于民。因此,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以全科医师为学术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既是社区卫生服务持久、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新医改方案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

五、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新医改方案是最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全科医学是以培养为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工作者,即全科医生的一门知识覆盖面宽而服务对象又广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疗问题,还涉及健康照顾覆盖整个家庭及社区,考虑人的整体健康,这种整体的健康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依据这种整体论、系统论的思想,全科医学应以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并吸收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对各门专科医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适合基础医疗需要的、综合性、统一性的特定知识体,成为与各门专科医学具有同等地位且无可替代的专业学科。

六、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1.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全科医学的原则和社区健康问题的范围、类型及特征,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专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科医学的专科知识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教师引导精讲点播与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在服务理念上,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全科医学的人性化服务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4.在技能训练上,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全科医学技术性人才。在对培养全科医师进行的过程中,既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与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相比较,全科医学重技能轻理论,加强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和社区医疗等实践性内容,理论联系实践,把提高全科医疗的技术质量看作是发展全科医疗的根本保证,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5.在道德建设上,全科医生更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培养和管理模式上,倡导“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人性化思想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文化理念,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人文理性和医德水准,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七、我国全科医生的定位问题

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应该由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共同实现培养目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和教育方式,使全科医学教育形成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原卫生部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以高素质的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以适应社区卫生保健发展的需要。在2015年以前,建立起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齐头发展的教育培训制度,在全国医疗卫生人员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全科医生人数应占社区卫生保健工作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八、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被引入我国,经过30多年来的积极发展,我国在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全科医学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师资严重缺乏等。

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是中国大陆开展全科医学的起点(香港地区由于受英国影响,开展全科医疗较早,始于1958年,台湾省始于1975年为阳明医学院招收全科医学学生),当年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和广州成立了全科医学学会。1990年北京全科医学学会成为WONCA的准员。1992年是全科医学有较大发展的一年,全科医师培训班于首都医科大学举办,天津、浙江、河南、黑龙江等地开展全科医疗,我国代表赴加拿大参加第十三次WONCA大会,全国首届全科医学教育与服务现场研讨会在金华召开,首都医科大学招收首届本科全科医学学生,WONCA工作组来华考察。《全科医生》杂志在苏州创刊。1993年第二届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召开,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1994年中华医学会出席WONCA和WHO高峰会议,WONCA工作组来华筹办WONCA卫星会议,首都医科大学派人分赴美国、香港地区进修全科医学。1997年是全科医学发展的新的转折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写入“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此后,卫生部多次召开专家会议研讨全科医学。1999年12月,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统一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全科医学教育新局面》的动员,制定了全科医生培养的系列标准,使全科医学在全国的发展已经成为燎原之势。2000年12月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开展。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卫生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积极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途径。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十多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省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试点,并在各地的医学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造成了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状况,特别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状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吸取国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启示的基础上,确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现阶段,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包括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毕业后教育培训对象为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经过4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转型教育)是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执业医生,采取1年脱产或半脱产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成人学历教育是对现有基层医疗岗位的医生开展全科医学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成人教育。学历教育是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内容及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并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打下基础。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是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内全科医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现状看,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以及相配套的政策;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培训工作不规范;教材建设薄弱,师资队伍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且规范的教学基地少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和较深层的问题值得思考。培训后的职称评定问题尚待较细的标准划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二级学科,应该尽快将其纳入专业学位学科目录;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监督和控制、考核评估仍很不正规等。这些问题如不注意,也会阻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九、我国全科医学培训的模式

1.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的即学即用型培训 这类形式主要是地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组织一些专家实施的,一般培训在5~7天的时间。在理论上,有相关专家讲授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以及与该方面学科相关的人文与管理学科,如社会医学、人际关系学、卫生服务管理与营销等。该模式的优点是对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引导和指导作用。从2000年开始,笔者已经在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湖南、浙江、辽宁、河南、四川、甘肃、新疆、河北、吉林等地应邀进行了该方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该模式的作用在早期有一定的体现。

2.在职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型培训模式 这类形式主要是地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采取短期的培养方式,是当地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进行组织和实施的,一般培训在600学时左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要求进行。在理论上,有专家讲授比较系统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的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上,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提供学习。该模式的优点是对已经起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有深层次的指导作用。从2002年开始,全国有25个培训中心进行了运作,培训人员达4万余。

3.高等专科医学院校在职学历教育的模式 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这方面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也可以使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技巧、现代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现代社区医学等教科书。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掌握全科医学技能。目前一些高等专科学校正在进行该方面的培训。

4.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初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课程包括:生物医学基础(主要课程包括人体发生学、人体结构和机能学、医学病原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约占总课时的20%;要求学员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疾病的概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临床医学(主要包括诊断学、药物治疗学、临床常见病症处理、急救学、中医学和老年病学等,约占总学时数的50%;要求学员掌握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行为医学(主要开设社会医学、流行病学、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学、医学心理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相关学科等,约占总学时数的30%;要求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与医学、家庭与医学的关系,掌握社区病因的调查方法、社区病因诊断、社区病因预防及社区病因治疗,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卫生管理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社区中医疗保健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学时数调节课时比例。目前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东、湖南、广东等地的高等医学院校正在开展该方面的教育模式。

十、我国全科医学培训的资源

1.师资资源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与1997年原卫生部要求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时间相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在全科医学培训方面的师资力量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每个省市都有一定的培训师资对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2.培训教材比较丰富 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套培训教材上市,其中包括原卫生部、教育部、21世纪规划教材、全国协编教材、地方特色教材等,各有特色。一方面说明各地对全科医学事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方兴未艾。

十一、我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整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型医学专科,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全科医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产物,丰富和健全了医学体系,也是保障和改善居民健康的必然要求。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 我国全科医生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的全科医生有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培养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与专科医生是基本相等的,全科医生基本上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并在业务上与主治医生的水平相当。而我国的全科医生目前以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很难适应社会对于医疗保健的需要。

2.人员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应是医生、护士、预防保健等专业人员占全部人员总数的75%,其他人员占25%。而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站医生、护士、预防保健等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很少,且结构不平衡。

3.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设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受重视的程度普遍不高,而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全科医学或者家庭医学部。课程设置上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为蓝本,简单的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全科医学时,缺少专业的师资,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起,实习和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大多数的学校的全科医学教学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学内容仅是全科医学的概论,理论多于实践。

4.培训实践基地偏少 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基地一般都选择三级医院或者是实力强大的二级医院,很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更没有把它建成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教学基地,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几乎不可能。学生很少选择全科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的更少,还不足10%。

5.毕业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①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以转岗培训为主,缺少本科毕业后岗位培训。全国各地的岗位培训发展不平衡和缺少统一的培训标准和制度。与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师培训标准相比差距还很大。②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发展缓慢。目前,主要是二、三级医院开展了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主要进行临床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作为全科医学培训基地的很少。③缺乏全科医学培训的专职师资。大部分师资是由医院的未经过正规的专科医师。现如今,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为转岗型,学历层次参差不齐,难以胜任全科医学的教学需求。④政府对全科医学培训的投入不足。目前,岗位培训的费用主要由单位和个人承担,政府支持力度不够。⑤岗位培训存在发展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各地的岗位培训与全科医生的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任职资格考试不挂钩,岗位培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等。

6.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 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由于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制定及体制上的原因,使培训人员在上岗、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全科医师培养及从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相比,收入较高,继续教育和职称晋升要容易,这就导致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而欧美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吸引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

7.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 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农村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作为守门人的作用仍未发挥,导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缺少病源。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站的经费来源管道少,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制约了农村卫生服务站开展相应的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影响了全科医师的收入,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