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常用腧穴介绍
临床使用各种外治方法时,将根据疾病以及所选用外治法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经络和腧穴进行辨证施术。
一、常用腧穴
百会(图1-62)
图1-62
【定位】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处。
【特定穴】属于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功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临床应用】百会在人体的最高点,是各经上传阳气的汇聚之处,可对全身阳气起到升提固脱的作用,治疗脱肛、泄泻、阴挺、遗尿、低血压等病症,常采用灸、穴位贴敷等方法;百会深处为脑之所在,且督脉归属于脑,因此可以治疗头的局部病症和神志疾病,如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症等,常采用针、按摩等方法。
迎香(图1-63)
图1-63
【定位】在面部,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特定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功用】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临床应用】迎香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可通经活络,通利鼻窍,治疗各种鼻部疾患,如鼻塞、鼻衄、多涕、鼻中息肉、鼻窦炎等,也可以对因鼻部疾患引起的其他局部疾病如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采用按摩、穴位贴敷等方法;迎香可通调手、足阳明经的经气,有疏散两经风热,祛面齿风邪的作用,对各种颜面疾病,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牙痛、口眼斜等病症进行治疗,可采用针、拔罐、灸、穴位贴敷、熏蒸、按摩等方法。
颊车(图1-64)
图1-64
【定位】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特定穴】属足阳明胃经。
【功用】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临床应用】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的经脉循行过鼻、上齿、口唇、耳前、额颅等处,颊车位于其上,可治疗胃经面部循行处的各种病证,如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可采用针、灸、穴位贴敷、熏蒸、湿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
风池(图1-65)
图1-65
【定位】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穴相平。
【特定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功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
【临床应用】风池穴位于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入侵之处,故为祛风之要穴,无论外风还是内风所引起的各种病证均可治疗,又有清热开窍之效,可治疗如风邪袭表所致感冒,肝风内动所致头痛、眩晕、中风,风热侵袭所致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肝胆火盛所致耳鸣、耳聋,风邪侵袭局部所致口眼斜、落枕、颈项强痛等病症。可采用针、灸、拔罐、穴位贴敷、熏蒸、热熨、刮痧、按摩等方法。
肩井(图1-66)
图1-66
【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斜方肌上缘。
【特定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
【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肩井为疏通人体一身气血的要穴,可治疗因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病症,如高血压、中风,女性月经不调、乳痈,以及各种局部病症如落枕、肩背痛、颈椎病、肩周炎等。可采用针、灸、拔罐、穴位敷贴、熏蒸、热熨、按摩等方法。
曲池(图1-67)
图1-67
【定位】曲池穴位于肘部,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
【特定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大肠经合穴。
【功用】清热和营,降逆活络。
【临床应用】曲池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要穴,可疏风解表、清热止痛,治疗感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又可治疗血热、血燥生风所致的各种皮肤病症,如荨麻疹、湿疹等,局部病症如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痿痹也可选用本穴进行治疗。可采用针、拔罐、刮痧、穴位敷贴、冷敷、按摩等方法。
内关(图1-68)
图1-68
【定位】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特定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络穴、八脉交会穴。
【功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应用】内关既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可主治表里两经及胃、心、胸各种病症,如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症,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失眠、癫痫、头痛等神志病症,以及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疾病,同时也是临床上针灸麻醉和镇痛的常用腧穴。可采用针、刮痧、拔罐、穴位敷贴、洗泡、按摩等方法。
外关(图1-69)
图1-69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特定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络脉、八脉交会穴。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外关既为三焦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可治疗表里两经及头面、耳目及颈肩部病症,如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腮腺炎等头面五官疾患,腹痛、便秘、肠痈等胃肠疾患,落枕、上肢痿痹不遂、桡神经麻痹等病症,同时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要穴。可采用针、拔罐、刮痧、冷敷、按摩等方法。
合谷(图1-70)
图1-70
【定位】手背部,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
【特定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之一。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镇静止痛。
【临床应用】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头面部各种疾病如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的要穴,故称“面口合谷收”。本穴又与肺经络脉直接相通,可以宣肺解表、调节腠理开合、驱邪外出,治疗发热无汗、多汗及各种热毒郁滞皮肤所致皮肤疾患,如风疹、湿疹、疔疮、皮肤瘙痒等。合谷可调理手足阳明经所属胃肠功能,有和胃降逆、通腑泄热的作用,善于治疗脘腹疼痛、呕吐、便秘、腹泻。本穴又为调理人体气机的要穴,可理气活血、通经止痛,治疗各种气血不和所致疾病,尤善治疗妇产科疾患如痛经、经闭、滞产等。同时也可通络止痛、舒筋利节,治疗大肠经循行区域的各种肢体疼痛痿痹,是临床常用的镇痛、催产要穴,故孕妇禁用。可使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大椎(图1-71)
图1-71
【定位】颈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特定穴】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功用】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临床应用】督脉为诸阳经之海,统摄全身阳气,手足三阳经中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是清热之要穴,治疗热病及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并可祛皮里膜外之邪,治疗疟疾。本穴属于督脉,可开窍醒神、镇惊安神、调和阴阳,治疗惊风、癫痫等神志疾病。可使用针、灸、拔罐、穴位敷贴、热熨、冷敷等方法。
肺俞(图1-72)
图1-72
【定位】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肺之背俞穴。
【功用】宣肺解表,清热理气。
【临床应用】肺俞穴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于体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可治疗一切肺脏及相关官窍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胸闷、哮、喘、咯血、喉痹、鼻炎等,无论虚实寒热均可辨证使用。同时也可治疗局部病变如胸背疼痛等,由于肺部疾病常在此处出现压痛、硬结等表现,所以本穴也常作为诊断肺部疾病的反应点。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是临床“三伏贴”的主要敷贴穴位。
心俞(图1-72)
【定位】背部,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之背俞穴。
【功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心俞穴内应于心,是心气转输、输注体表之处,为治疗心与神志病变的重要腧穴,可治疗如心慌、胸闷、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咯血等肺部疾病,胸背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等局部病症,常作为诊断心系疾病的反应点。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热熨、按摩等方法。
膈俞(图1-72)
【定位】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
【功用】活血化瘀,宽胸利膈。
【临床应用】膈俞为八会穴之一,古人称“血会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配伍其他腧穴治疗各种血瘀引起的癥瘕积聚、疼痛、痹症、出血等症,并兼有养血生血之效,配伍其他腧穴治疗血虚所致心悸、眩晕、痿证及皮肤瘙痒、风疹等皮肤疾病。本穴靠近胸膈,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治疗胸闷、呃逆、呕吐、噎膈诸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脾俞(图1-73)
图1-73
【定位】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特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功用】健脾和胃,利湿止泻。
【临床应用】脾俞穴内应于脾,是脾气转输、输注体表之处,为治疗脾胃病变的重要腧穴,凡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胃痛、大便稀溏、痢疾等病症均可治疗,也可治疗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所致的气虚、血虚诸症,如贫血、慢性出血、月经不调、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常与胃俞、足三里等穴配合使用。
肾俞(图1-73)
【定位】腰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
【功用】益肾利水,强腰壮脊。
【临床应用】肾俞穴内应于肾,是肾气转输、输注体表之处,为治疗肾与膀胱病变的重要腧穴,主治肾与膀胱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所致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相关官窍的各种疾病,如小便淋漓、尿频、癃闭、淋症、遗尿、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耳鸣、耳聋、眼花等疾患。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故腰脊、骶、膝部的各种疼痛不适均可责之于肾,肾俞可强肾壮骨,是治疗上述病症的重要腧穴。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命门(图1-73)
【定位】腰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特定穴】属督脉。
【功用】补肾壮阳,培元强腰。
【临床应用】命门属督脉,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本穴又位于两肾之间,为肾气出入之门户,故有补肾壮阳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所致各种泌尿生殖系统及相关官窍疾病,如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女子带下、宫冷不孕、耳鸣耳聋、眩晕等疾病,并可强腰壮脊,治疗腰脊酸痛、冷痛、腰软无力等症。是人体补阳之要穴。宜用灸、穴位敷贴、热熨等方法。
神阙(图1-74)
图1-74
【定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部中央。
【特定穴】属任脉。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和胃理肠。
【临床应用】神阙为胎儿时期连系脐带供胎儿气血运行之处,出生后脐带脱落后的凹陷,为元神之门户,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脱症及厥逆之症。本穴位于腹之中部,为中下二焦分界之处,又紧邻胃、大肠、小肠,可健脾和胃、理肠止泻、分消水液,治疗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任脉起于胞中,故神阙又常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症。本穴禁刺,宜采用灸、穴位敷贴、热熨等方法,是敷脐疗法的施术部位。
中脘(图1-74)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特定穴】属任脉,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与任脉的交会穴。
【功用】理气和胃,化湿降逆。
【临床应用】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又是肺、三焦、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可治疗一切腑病,尤其能疏利中焦气机、和胃降逆,治疗一切胃肠疾病,如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反胃、纳呆、饮食不化、肠鸣、腹泻、便秘等病症,也对胆病有较好的效果,治疗胁肋胀痛、黄疸等病症。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点腧穴,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梁门(图1-74)
【定位】位于人体的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特定穴】属足阳明胃经。
【功用】健脾和胃,消积导滞。
【临床应用】梁门是饮食入于胃口的门户,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疾病,如纳少、胃痛、呕吐、呃逆、积食、胃下垂等胃疾,腹胀、腹痛、泄泻、痢疾等肠疾,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腧穴。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天枢(图1-74)
【定位】脐中旁开2寸。
【特定穴】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穴。
【功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天枢气血充盛,是阳明脉气所发,气血由此输送入大肠经,是大肠之募穴,故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疾病,本穴下邻肠腑,可对肠蠕动有效双向调节,是临床上治疗便秘和腹泻的常用腧穴。同时本穴还有调经止痛的作用,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大横(图1-74)
【定位】位于腹部,距脐中旁开4寸。
【特定穴】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功用】健脾促运,调理肠胃。
【临床应用】大横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利湿、助运促消化、转运脾经水湿的作用,且与肠腑相邻,可对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主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病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气海(图1-74)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特定穴】属任脉。
【功用】益气助阳,益肾调经。
【临床应用】气海穴位于任脉脐下,是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可主一身之气,尤善补元气。可益气补肾,调经固精,治疗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等生殖系统病症,又可治疗脘腹胀满、下腹疼痛、便秘、泄痢不止、遗尿、癃闭、淋证等局部脏器病症,还可补益元气,治疗因真气不足、脏器虚惫所致的肌体羸瘦、四肢乏力、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是人体保健要穴之一。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关元(图1-74)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特定穴】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小肠募穴。
【功用】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临床应用】关元穴位于任脉脐下,为关藏人体元气之处,善补人体元气,且有温阳之效,又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治疗肝、脾、肾经所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诸症,故可治疗脱症、虚痨、畏寒肢冷、羸瘦无力等病症,亦可治疗虚寒所致少腹冷痛、尿闭、尿频、遗精、阳痿、早泄、带下、痛经等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本穴为小肠募穴,可分消水液,利湿通淋,治疗泄泻、痢疾。关元是人体保健要穴之一,孕妇慎用针刺法。采用灸以及温热药物外敷可更好地激发本穴的治疗效果。
中极(图1-74)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
【特定穴】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膀胱之募穴。
【功用】补肾气,利膀胱,调胞宫,清湿热。
【临床应用】中极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又为膀胱之募穴,有助肾与膀胱气化、清利湿热之功效,善于利水,可治疗遗尿、尿频、癃闭、淋症、水肿等病症。中极为任脉腧穴,任脉出于胞中,故中极又有调胞宫、通经止带的功效,治疗带下、阴痒、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子宫脱垂等病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孕妇慎用针刺法。
子宫(图1-74)
【定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旁开3寸。
【特定穴】为经外奇穴。
【功用】调经止痛,升提下陷。
【临床应用】子宫穴主治女性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子宫下垂、不孕症等。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孕妇禁用针刺法。
血海(图1-75)
图1-75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特定穴】属足太阴脾经。
【功用】养血调经,健脾化湿。
【临床应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海是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故有养血调经的功效,又有健脾利湿的作用,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崩漏等妇科病症,血虚所致面色口唇苍白、倦怠乏力等病证,以及因血热、血燥生风而致的瘾疹、湿疹、丹毒、疔疮等皮肤病,同时可治疗膝股内侧痛等局部病症。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按摩等方法。
阳陵泉(图1-75)
【定位】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特定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胆经合穴,又为八会穴之筋会。
【功用】舒肝利胆,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五行属土,古人称“合治内腑”,故可用于治疗胆腑及肝胆同病所致诸病,如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等病症。阳陵泉又为八会穴之筋会,为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尤为适用,具有舒筋、壮筋的作用,治疗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等病症,古人称“膝为筋之府”,故本穴对膝关节的各种病症有良好的疗效。本穴还可治疗胆经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如肝胆火旺、循经上扰所致面红目赤、耳鸣耳聋、头痛头晕等。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洗泡、按摩等方法。
足三里(图1-75)
【定位】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
【特定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胃经合穴,四总穴之一。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生血,扶正培元。
【临床应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化湿止泻,主治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所致病症,如胃胀、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等,治疗腹部诸症,故为四总穴之一,古人称“肚腹三里留”。脾胃位于中焦,为体内气机之枢纽,功能失调则引起全身气机不利,在上可发为咳喘、在中则为腹胀、在下可出现水肿,足三里可调和脾胃,调节气机,治疗上述病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促进气血化生,治疗因气血虚弱所致心悸气短、咳嗽气喘、失眠、头晕、虚劳羸瘦诸症。本穴还可治疗局部病症如膝痛、下肢痿痹、脚气等。本穴有强壮作用,为常用的保健要穴。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洗泡、按摩等方法。
三阴交(图1-75)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特定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交会穴。
【功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
【临床应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三条阴经的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后有重新分配到足三阴中,故本穴有调和三经气血的作用,可治疗脾、肝、肾三脏疾病,如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症,遗精、阳痿、尿频、遗尿、癃闭、淋症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心悸、失眠、眩晕等病症。三阴交还可治疗脾经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如下肢痿痹。本穴尤善于滋阴,因此适用于阴虚诸症。三阴交有强壮作用,为常用的保健要穴。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洗泡、按摩等方法,需注意孕妇禁针。
涌泉(图1-76)
图1-76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特定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肾经井穴。
【功用】泄热宁神,苏厥开窍。
【临床应用】涌泉为肾经起始穴,肾经之水由此外涌出体表,又为人体最低的穴位,故可引热下行、清热泻火,治疗火热上扰或阴虚火旺所致头痛、头晕、咽痛、口舌生疮、咯血、便秘等病证。本穴为井穴,有开窍之功,又可治疗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心痛等急症及神志疾病。可采用针、灸、刮痧、拔罐、穴位敷贴、热熨、洗泡、按摩等方法,是穴位敷贴的重点穴位。
二、常用配穴方法
外治法应用配穴宜“参古针灸法……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亦可与针灸并用”,可参照针灸取穴之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和经验配穴实施,除此之外,外治配穴又有以下特点。
重视任、督二脉,吴师机认为在任脉上“膻中为气海,脐下为气海,脐中央名神阙”,是三焦气机通调之枢纽,在这三穴上施术可通调三焦气机。“背后三重,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辘辘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乃是精气出入升降之道路。外治以理气为主,因此在任督二脉上施术,就可使全身气机通调畅达。
多取背俞穴、腹募穴,脏腑之气与俞募穴相互贯通,取“阴病行阳治俞,阳病行阴治募”之意,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且常与相应之背俞穴配合使用等。
多前后相应取穴,即吴师机所称“或当或对”之意,如治疗咽喉疾病可取天突与大椎,心胸疾病可取膻中与神道,腹部疾病可取神阙与命门等。
多上下取穴,如上病从下治,用生大黄、生天南星,醋熬膏涂足心,引热下行治疗赤眼,黄芩、黄连、黄柏水敷足心治疗口疮;或下以上取,脱肛以药饼加灸法以升阳提肛等。在外治法中,上部的百会穴,下部的涌泉穴是常用的单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注重穴位与药物的配合,二者相配疗效更强,如“邪在太阳膀胱,用羌防擦背”,即认为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袭,邪中于背,故脊强痛而不舒,此时以羌活、防风等辛温解表疏风之品内服,就不如以之擦背,利用药物和腧穴的双重作用起到治疗作用。同理,胸胁胀满不舒、往来寒热则为少阳枢机不利,则可用小柴胡汤煎抹两胁肋与背部。湿热邪热居于膀胱,出现口渴、尿赤涩痛等症,则可以五苓散敷小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