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常见病中药外治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外用方剂配伍知识

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可见外用方剂与内服方剂的配伍同出一源,都应遵循中医方剂的基本配伍原则,内服方剂直接或经过剂型变换后均可以用于外用。但外用方剂的配伍有其独到之处,且使用药物多用猛、生、香之品,部分药物还具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外用方剂不一定适用于内服。在本节内容中将对方剂配伍的基本知识和外用方剂特点进行介绍。

一、方剂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可以概括为君臣佐使,它们在方剂中的地位是“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1)君药 是指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2)臣药 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协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3)佐药 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佐助药,配合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如四逆汤中的炙甘草,既能解毒,又能缓和姜、附的燥烈之性;三是反佐,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

(4)使药 主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引经药,引药至病所,起向导作用,如治上部疾病常以桔梗、升麻为引,下部疾病则常以牛膝为引,入肝经以柴胡为引等;二是调和药,可协调方中诸药,如常用的炙甘草;三是矫味药,能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如白蜜。

在任何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如一些组成简单、功用单纯的方剂中,臣、佐、使不一定均有,甚至可能仅有君药一味,如独参汤。从方剂中各药物的用量上来看,君药的药味少但用量大,臣、佐药药味较多但量较少,使药药味少用量也少。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在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与季节、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选用适当的药物组成适用方剂。在选用成方时,亦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证,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二、外用方剂组成特点

1.用药灵活,取材简廉

根据病证需要,外用方剂用药灵活,常常来源于身边随手可得的药物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之品,如蒲公英、野菊花这样的鲜药,粗盐、葱白、生姜、大蒜、花椒这样的厨房调味品,只要应用得当,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治疗吐泻腹痛,用炒盐布包置脐上,以碗覆之,腹痛即止;治乳痈,捣葱铺乳上,以瓦罐盛炭火逼之,汗出而愈;鲜青蒿捣烂敷脐治疗尿潴留。也常用中成药物进行随证使用,如用藿香正气水敷脐治疗晕车、晕船、呕吐、腹泻,川芎茶调散茶调外敷太阳穴治疗风热头痛。

外用方剂组成的药物数量根据病情、剂型的需要,既有单味药物使用,也有三五味、十余味的组成,更有膏药制作使用的七八十味的大方。药物用量既有敷脐、涂搽时每味药物不到1克的小剂量,也有熏蒸、泡浴时用的每味药物几十克的大剂量。

2.组方注重配用引经药、气味俱厚药及血肉之品

(1)多配用引经药物 一方面,在组方中配用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的药物如冰片、麝香、白芥子、花椒、蓖麻子、凤仙草、轻粉、穿山甲以及槐枝、柳枝、桑枝、桃枝等开窍以引诸药入内,拔病邪出外,且通行经络,促气血流转;另一方面,注重辨清病所在之经络,选用合适药物,如升麻、桔梗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治疗风寒头痛,以川芎为君,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藁本即为引经药,治疗气虚头痛,可煎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进行熏蒸。同时根据用药剂型的不同,注意赋形剂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促使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赋形剂多用液体及汁液丰富的鲜品,如醋可助破血消痞,盐可引药入肾,姜、葱、韭、蒜等可开皮窍。

(2)多用气味俱厚之品 如半夏、甘遂、牵牛、巴豆、细辛、川乌、草乌、天南星、木鳖子之类,这类药物力猛燥烈而峻,能够起到“统领健儿、斩关夺门、擒贼歼魁”,直达病所,攻坚克难,此类药物多有一定的毒性,在内服用药时多用炮制之品,且用量和服用方法必须按照药典相关规定执行,如川乌内服必须用制川乌,草乌不可内服,细辛内服不过钱等,在外用方剂中该类药物则多用生品且量大,以图发挥其峻猛之力。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含有这些药物的外用方剂切不可内服应用。

(3)补药必用血肉之物 外用方剂不仅仅能够起到清热、活血、通络、祛寒等泻实的作用,也有补益之效,补益时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羊肉、猪肾、乌骨鸡、鳖甲、鲫鱼等,使人体气血得补益而充盛,从而促进气血流通,如吴师机健脾膏中用牛精肉及牛肚,扶阳益火膏用鹿茸、高丽参,清肝散中用鳖甲,安胎膏中用母鸡,即为此意。

3.根据外用剂型不同,组方用药各有特色

外用法使用的剂型多样,如汤剂、散剂、膏剂、酊剂等,剂型不同,组方用药也各有特色。如使用热熨法时,多用饮片原形,药物多用辛香之品,取辛能开窍、香能行散之意,使用时宜炒香应用,以促其本身辛香之性,如炒苍术、炒羌活,并使其“不独经皮且经口鼻”,经皮和口鼻双重给药,加强疗效;穴位贴敷制膏时多用热药,“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可在摊涂膏药前加入冰片、薄荷脑等凉药,通过这些药物的辛凉透皮刺激作用,加强对腧穴及患处的刺激,传递信息,调动人体自身潜在的修复能力。由于剂型和使用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药物,在使用时也应有所区别,如白芥子一药用于治疗哮喘时,用于三伏贴剂型中应取其拔毒开窍之意,应用生品,而用于敷脐方剂,则取其理气化痰之效,则应用炒白芥子;对于冰片一药,由于其微溶于水,因此如果是汤剂则效果不显,而多用于散剂、酊剂和膏剂。因此,即使是“兵多将广”的制膏用药,虽无君臣佐使之严格区分,但在治疗中何药为主、何药为次,何药为粗药、何药为细药,炮制之生熟,用量之多寡,加入之前后及时间,都应详细斟酌,才能配伍得当,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