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番茄褐斑病

番茄褐斑病又称番茄黑枯病或芝麻瘟病,国内仅发生在江苏、浙江一带,进入21世纪呈迅速蔓延之势,现已扩展到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每年造成一定损失,尤其硬果型番茄更易染病,病株率为30%~70%,病叶率达80%以上,甚至全田绝收。

症状 主要危害番茄成株叶片、茎及果实,病斑多时密如芝麻点,因此叫芝麻瘟。叶片染病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灰褐色,边缘明显,直径1~10mm,较大的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病斑中央略凹陷,变薄,有光亮,叶背显著,后期病斑易穿孔。高温、高湿时病斑表面生出灰黄色至暗褐色的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茎部染病产生灰褐色凹陷斑,多个病斑融合成长条状,湿度大时长时长出暗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产生圆形水渍状病斑,后扩展成凹陷黑色有轮纹大斑,直径可达3cm。

番茄褐斑病病叶

番茄褐斑病的灰褐色坏死斑

病原 Helminthosporium carpo-saprum Pollack,称番茄长蠕孢强毒菌株,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无性型长蠕孢属。该菌致病性强,潜育期短。菌丝无色或黄褐色。分生孢子梗的顶部浅黄褐色,链状,圆筒形,有隔膜4~10个,褐色,大小(118.7~166.6)μm×(7~8.5)μm;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顶部,浅黄褐色,圆筒形,有隔膜0~20个,大小(39.6~69.3)μm×(14.9~24.8)μm。病菌生长温限9~38℃,最适为25~28℃;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温度为25~35℃和10~40℃,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30℃,要求相对湿度95%以上;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1℃和5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番茄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越冬病菌直接萌发或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及灌溉水传播至寄主,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为1~2天,后产生病斑,而且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迅速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造成该病蔓延和流行。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08HN31、7945、08HN30番茄品种抗病,霸王、皖粉3号、皖粉4号、粤农2号、早雀钻等则较耐病。②轮作。适当调整轮作植物种类,重病田与非寄主植物轮作2~3年。③加强番茄田管理。挖好配套排水系统,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严防畦面积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通透性,科学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④药剂防治。发病后及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77%氢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棚室还可选用5%加瑞农粉尘剂或7%防霉灵粉尘剂,每667m2用1kg喷粉,但药量要严格控制以防药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