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樱桃番茄棒孢靶斑病
近年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河南、内蒙古、吉林等地发生严重,寄主范围涉及茄果类、瓜类。过去是生产上不常见的病害,可现在变成了猖獗病害。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小坏死斑,中心淡褐色,边缘色泽较深,有时病斑周围生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扩展后成为近圆形至椭圆形靶斑,大小约1~2cm,中心部位生1个靶点或叫靶心,周围产生1~2层靶环,病斑褐色,靶点或靶环色泽较深,环间颜色较淡,病斑相互融合引起叶枯,严重时整枝、整株枯死,田间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褐色霉状物。番茄茎和果实染病,茎上产生黑褐色斑块,长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果实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凹陷病斑,有的病斑开裂,湿度大时亦生褐色霉状物。本病与番茄早疫病的区别是轮纹差别,靶斑病轮纹只有1~2圈,圈与圈距离大,有靶点,而早疫病轮纹多达5~6圈或更多,间距密集,黑褐色。
病原 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is)wei,称多主棒孢,属真菌界无性态子囊菌棒孢属。多主棒孢菌丝分枝浅褐色,有隔。分生孢子直立,浅褐色,具有多个柱形的增生节段。产孢细胞柱形至桶形,孔生式产孢。分生孢子连续顶生、单生或2~4个链生,倒棍棒形至柱形,直或弯曲,浅橄榄褐色至褐色,单个孢子有4~20个假隔膜,顶端圆形,基部平截,有突出的脐。分生孢子从两端细胞发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靶斑病从寄主植物番茄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一个病害循环,这包括病原菌的越冬或越夏,包括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等环节。在发病大棚,靶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
樱桃番茄棒孢靶斑病病叶上的病斑紫褐色有轮纹
番茄棒孢靶斑病典形症状(商鸿生摄)
番茄棒孢靶斑病叶背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番茄靶斑病病株(商鸿生摄)
冬,多主棒孢菌腐生存活能力强,在残留大棚内病残体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有试验表明,通常存活6个月,病残体在田间干燥14或28天后,仍可大量产孢32000~217000个分生孢子,病原菌寄主较多,条件适宜时候侵染番茄,种子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下一个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落到番茄上后,产生侵染菌丝,侵染寄主植物,这是该生长季节发生的第1次初侵染,接着又发生再侵染,且在一个生长季节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加重,病菌侵染适温20~28℃,同时需要有16h以上的叶片湿润,潜育期6~7天,生长中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气多,或长时间闷棚,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造成该病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番茄靶斑病在病害未发生区以预防为主,需要使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定植无病番茄苗,防止靶斑病传入。在已发生区应采用轮作和田间卫生措施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及时喷药进行综合防治。①种植抗靶斑病的番茄抗病品种,缺乏抗病品种地区,选择发病轻的保护性好的品种。②种子消毒,该菌55℃经10min致死,生产上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处理种子,种子先用温水浸种15min后转入55~60℃热水中浸10~15min,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3~4h,涝出沥干后置于25~28℃催芽。③发病田要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田间收获后集中销毁病残体,减少越季菌源,要施足基肥提高抗病性,要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采用畦上膜下暗灌,严禁大水漫灌,防止高温高湿发病条件出现,远离发病条件,减少、推迟该病发生。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30g/L戊唑醇悬浮剂3000~5000倍液或33.5%喹啉铜(净果精)悬浮剂1000倍或500g/L氟啶胺悬浮剂1500倍液、25%咯菌腈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20%烯肟菌胺·戊唑醇水悬浮剂15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或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露娜森)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