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河道空间及其结构被大规模、广泛地人工改造,改变了城市河流系统的自然连通性、生态多样性,影响了水体的水环境自净能力;同时入河污染物量增加,一些城市河流变为城市的排污沟,致使城市河流水质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已成为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笔者首次涉足的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项目是在1989年大学毕业后参与的由北京市科委和英国海外发展署(ODA)联合资助的中英合作国际项目《北京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当时的清河是一条黑臭严重的“城市排污沟”,流域内没有污水处理厂,众多的入河排污口排放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控制污染源、消除河道黑臭成了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生态修复尚未提上日程。期间还配合北京亚运会(1990年)的召开,为改善亚运会场馆周边环境,在清河体院段开展河道曝气水环境改善试验工程。之后经过北京市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入河污染负荷的截除、污水厂建设、河道整治等工作,实现了清河上段黑臭现象的消除和水环境的改善。
博士毕业后,城市河流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始终是笔者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北京、佛山、苏州、深圳、东营等城市开展了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城市河流水环境保护研究。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在佛山市环境保护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针对城市河网的环境修复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十多项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规划、污染源减排方案、河流修复技术、城市降雨径流管理LID-BMPs技术方案与工程示范等。基于上述成果的《佛山市水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集成研究》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开始,又进一步针对佛山市河涌修复的技术需求,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城市河流修复技术进展和实际工程或示范案例,开展了佛山市河涌水环境修复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同期,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即水专项)的支持下,针对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平原河网地区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开展了关键技术研发。并在苏州市区、同里镇、甪直镇展开了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的工程示范。
城市河流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技术众多,然而不同城市河流所处的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各种水环境修复技术又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因此针对不同的城市河流,要根据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选用适用的技术,并进行技术优化耦合和集成,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当前,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控制和修复工作非常急迫,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其提出的主要指标包括: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左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2015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编制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部署了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考核和监管工作。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城市河流的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修复将会出现一个高潮,一大批环保、城建、水利领域的工程师、经济师、管理专家将会参与其中,各种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将会争奇斗艳。为了有助于制订合理的城市河流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规划方案、选择适用技术、优化工程计划、提高投资效率和修复效果,本书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以期为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支持。
本书所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来源,除了笔者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外,还有不少引用自国内外的文献,在引用时结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取舍。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程声通、李广贺、胡洪营、刘翔等老师对本书架构和技术体系提供了指点和帮助,高郑娟重点收集和梳理了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原位水质净化、水质旁位处理等方面的资料和案例;孙朝霞重点收集和梳理了生态系统修复与重构方面的资料和案例;初稿成稿后,程声通老师又对全文进行了认真修改。为本书提供素材的还有张玉虎、罗群、丁一、杨聪、王相文、张大春、唐颖以及美国的Shaw L Yu、韩国的Hyunook Kim等。书中还引用了很多研究人员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著时间和编著者水平,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修改建议。
编著者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