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众说纷纭的第六感觉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或称肤觉)五种感觉,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人类具有的“五大感觉”分别由人体上明显可见的“五大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专门负责”,除了这五个感官对应的五个感觉之外,人还有其他感觉吗?或者说,人还有其他感觉器官吗?
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交谈中,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在一些“严肃”的自然科学书籍里,都经常提到“第六感”。
历史上最有名的“第六感”例子是:美国已故总统林肯于1865年4月1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3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告诉了自己亲近的人——4月11日晚上,林肯做了一个噩梦:他看到白宫的一个房间正中躺着一具尸体,周围站满了泣不成声的人。他就问一个士兵谁死了,士兵回答说,总统被暗杀了!林肯醒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太,第二天又讲给亲近的人听,大家都十分不安。没想到一天之后,林肯的预感变成了现实,他在剧院的包厢中看戏时遭到枪杀……
林肯
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向人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冰海沉船情景。但早在轮船首航前就有人预感船要沉没,并且放弃泰坦尼克号的首航票。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实业家乔里·奥昆纳。
泰坦尼克号
有人不解:“要知道参加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乘客很多,只有那些望门名士及其家属才能得到这种荣誉,你放弃实在太可惜了!”奥昆纳先生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了实话:“我做了个怪梦,梦中看见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大家觉得十分好笑,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最大、最豪华的高级客船,重43600吨,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客轮。奥昆纳相信自己的预感,最终也没再次申请买船票。
1912年4月10日中午,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港出发驶往纽约,5天后的4月15日,在大西洋的纽芬兰岛海面因大雾迷失了方向,最后撞在冰山上,1513人葬身大海……
美国的罗兹小姐去芝加哥办事,途中借住在一位朋友家里。夜晚12点,外面传来清晰的马蹄声。罗兹向外望去,竟看到一辆灵车。车上面没有棺材,却挤满了人。忽然听到赶车的男人冲自己喊道:“还能上一位呀!”
罗兹忙拉上窗帘,跑到床上用毛毯把头蒙起来……次日早晨,罗兹明白昨夜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一场梦,但仍心有余悸。
到了芝加哥后,罗兹去一家大商场购物。在商场最顶层买完东西后,正赶上向下层去的电梯要开,她很想坐电梯下去。由于电梯里挤满了人,她有些犹豫,电梯服务员看出她的心意,就对她说:“还能上一位呀!”
“啊!”这怎么与昨夜赶车男人的话一模一样?罗兹犹疑了,“算啦,我走下去吧。”说着,她向楼梯的台阶口走去。忽然,一声巨响,电梯在人们的惨叫声中像流星般陨落。电梯坠毁,乘客全部遇难。罗兹由于前一夜那奇怪的预兆幸免于难。
任何人都可以再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第六感”起作用的例子。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官知觉”或“超感觉力”(英文简写为ESP)。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接收信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信息。
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认为“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超感觉力”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
有人认为人的“能力”与他的“第六感”“正相关”,或者说,“第六感”强烈的人办事能力较强,一生较有成就,即便他本人不承认“第六感”的存在。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接受外在的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认识。潜意识会接受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脑里,是我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第六感”。也就是说,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是可以通过意识辨认的“漂浮物”,“真实的第六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有人认为:所谓的第六感,是人类除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外的“心觉”,还有人更进一步说所有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具有“第七感”和“第八感”!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前五觉的刺激,反应给大脑某个未知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心理表现,可以说是意识的感觉或存在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觉就不会有存在感,例如死亡之后。我们所说预知的第六感,是更高层次的感觉。
现代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到了意识的深层,由此对于意识的活动分析为意识和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潜意识与意识的定义方法不同,意识有明确的内涵,而潜意识是一个集合的笼统界定,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统统称为潜意识。由此可知,“第六感”属于潜意识。
一般认为,“第六感”这个词与“直觉”大致吻合。但描述直觉不只是“第六感”这个词,其他还有预感、灵感、洞察力、内在的声音或预兆。使用“直觉”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直觉是指没有使用五官反射作用的感觉,而“第六感”和“潜意识”这个词在定义方法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个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
在现代心理学中,潜意识研究最深入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众所周知,精神分析领域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个当然是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分析的主帜;另外两个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家阿德勒和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作家荣格。
弗洛伊德
荣格
在这三大家中,对于潜意识分析最为成熟的是荣格(Jung)。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到目前为止是微观心理学中最为令人激动的学说之一。在荣格的著作中,潜意识称为无意识。他说:“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绝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引自《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特别强调用直觉来发现无意识,他在医学实践中也常常如此行事。荣格认为,无意识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如果从这一点讲,“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内容。
无意识是如何漂浮到意识中来的呢?对此,荣格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不过我们从这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物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在这里,他用了“产物”这个词,这个特别重要,说明荣格认为从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第六感是无意识运作出来的。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自认为他做决策“90%是依靠经验的‘第六感觉’去做,余下的10%是依据科学去做”,并认为“任何科学家都说第六感觉不起作用是无法成为科学家的”,“拥有伟大发明的爱迪生等人,其发明也是依靠第六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第六感觉和科学仍然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既不能单纯依靠第六感觉,也不能单纯依靠数据和科学,要把这二者始终当做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来使用”。他说的是用“第六感”来对事物做出判断。
松下幸之助
人类有更多的感觉,包括许多我们通常不当一回事的感觉。这些更基本的人类感觉也常被称为“第六感”——用于描述和通常所说的五感不同的一类感觉。有人把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叫做“第六感觉”,但这种“第六感觉”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一的感觉器官,因此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赞同。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之为“机体模糊感觉”。
有专家指出,从自然科学或者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还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有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外的感觉通道。有消息称,俄罗斯解剖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们依据解剖学及生理学原理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人体确实存在着除了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种感觉以外的第六感觉,它是独立的肌肉运动感觉,“这是科学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有人异想天开,哗众取宠”。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
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其他“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更多的人是把“五感”之外、某些动物拥有的感官和感觉视为人的“第六感”,如电流感觉、磁场感觉、信息素感觉等,这种看法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科学概念”,但未必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