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居住区景观的综合构成
1.2.1 总体环境
总体环境不仅是表象上的视觉感受,也是居住区景观中各个细节展开的基础,是对整体景观的把控。这种控制从宏观上讲,来源于设计师对于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的了解和认识;从微观上讲,其依附于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可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居住区内外环境景观协调(图1-15)。如濒临城市河道的居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图1-16);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居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居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融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图1-15 将自然的软景河岸保留,并融入居住区
图1-16 亲水景观廊道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纬度跨越较大,各地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我国分成五个区域。根据这五个区域的不同,其所在的景观设计也有所不同。如在严寒地区,要考虑其冬季漫长、气候干燥且伴有风沙的特点,其景观应配合建筑规划,呈较为封闭的布局形式以抵抗冬季风沙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由于水资源缺乏、水蒸发量大、冬季维护困难等原因也不宜设置过多的水景;而夏热冬暖地区由于夏季时间长,气候炎热,可多种植冠幅大的树种遮蔽烈日,多设置水景以调节区域微气候, 多增加户外活动场所的面积和形式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等。此外,也可根据建筑规划的住区类型来设计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形式(表1-1)。
表1-1 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
1.2.2 风环境
居住区景观中的光环境是通过人的视觉进行感知的,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光源、人工光源和光影艺术三方面。白天,居住区景观空间应为居民争取良好的自然采光,营造愉快、明朗、健康的光环境以增加社区氛围;夜晚,人工光源既要满足基本照度的要求,也应避免照度过高引起浪费,且破坏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图1-17);光线充足的居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增强视觉艺术感受,活跃景观构成(图1-18)。
图1-17 新加坡The Tate高层住宅景观
傍晚道路周边建筑照明
图1-18 新加坡The Tate高层住宅景观
白天的自然采光环境
在充分利用光元素进行设计时,也要考虑避免或减少光污染对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如选择材料时需考虑其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以调节光线的不同要求;在进行景观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关注:
居住区景观与自然景观不同,不但具有观赏性,同时还与人的生活和活动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2.3 光环境
风环境是指室外自然风在城市地形地貌或自然地形地貌影响下形成的。良好的风环境有利于建筑间的自然通风,可降低环境温度,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的效果,保持空气的清新,避免有害空气的滞留。有意识地通过建筑物朝向、植物、景观的设计也可减少建筑间的行人风场效应,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图1-19)。
图1-19 住宅区小气候营造
住宅区景观绿地空间开阔,濒临河道,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1.2.4 声环境
居住区声环境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居住区声环境是指住宅室内、室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范围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它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理想的声环境是安静而舒适的,使居民在室内、室外都不会或较少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身心可以得到放松。
城市居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小于等于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小于等于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居住区应通过设置隔声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措施进行防噪(图1-20)。
图1-20 防噪声植物墙
高高的绿篱围墙不单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界面,还将公寓外糟糕而混乱的外环境进行了遮蔽,同时也降低了公寓外的噪声
利用自然界如鸟鸣、虫吟、风吹树叶、流水潺潺等优美的声音或设置清雅的人工背景音乐来增强生活情趣,则能更好地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1.2.5 感知环境
人对环境的享受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物形的欣赏,也关乎其带给人温度、湿度和嗅觉上的感知,它们会直接影响人在环境中的舒适度和停留时间。景观环境应注重软质、硬质景观的存在和组合搭配,以配合物形设计形成和谐的景观环境。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此外,可多引进芳香类植物,创造宜人的环境感受,但也要注意避免会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身体不适的植物。应安置好居住区内的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卫生设备排放气味。
1.2.6 视觉环境
人通过视觉反应来感受空间的大小、软硬、导向、虚实和构成等信息,视觉环境的创造反映出人类不再被动地接受自然给予,而是依靠自身能力去创造景观环境,是探求获取视觉美感的方式和途径,也是环境景观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以对景(图1-21)、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图1-21 丽江悦榕庄景观中轴的对景
进入接待处的庭院,采用了中式对景手法,宝塔对景在中式园门构架框景中有更好的观赏效果,在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历史风貌、人文环境
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可弥补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足,优化观赏效果,探究材质和色彩的搭配组合,以达到色彩宜人、质感亲切、比例得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观赏和静态观赏。
1.2.7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在景观环境中具体表现为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其根本是体现了地域精神。不同地域造就不同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社会形态、文化心理和宗教信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通过空间的历史保护、空间的组织构架、色彩与符号的运用、空间尺度的延续和空间设施的细节推敲等进行表达,使人感知所处的具体空间,并产生共鸣。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使城市具有可识别性,是现今社会所推崇的人居概念(图1-21)。
1.2.8 建筑环境
居住建筑作为景观环境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已不再局限于满足内部功能指标和机械式的阵列,强调建筑与景观的同步设计,通过建筑自身的形体造型进行空间的组合,发挥建筑群组效应,增强整体环境景观的韵律感、凝聚力和内在有机联系,并与居住区内、外的山水环境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整体形象。
改变建筑形体单一刻板的形象,使其成为景观环境的参与者,如采用高低错落、长短比例、退台错位、底部架空等手法,使建筑与景观空间以多维的方式实现柔和而自然的过渡与结合。在建筑细节设计上,如建筑顶部、建筑线脚、建筑人口、阳台和飘窗等部位也应与整体空间在造型和风格上呼应。考虑外立面上室外设施的位置以保持居住区景观的整体。纵观整体景观环境从粗到细、由远至近都需协调统一(图1-22)。
图1-22 曼谷Blocs 77公寓住宅景观
矩形块状肌理被应用于景观镜面水池与铺装设计中
结合地域特点,建筑立面的材质宜选用经济、环保、美观的新材料,通过材质的纹理和色彩变化及相互对比来丰富立面景观。建筑底层部分的外墙贴近人的活动并属于近视距范围,宜细致处理,以满足人的观赏要求(图1-23)。
图1-23 曼谷Blocs 77公寓住宅景观
建筑的阳台设计了垂直绿化,在建筑立面上营造了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让建筑景观形成很好的呼应关系,与垂直绿化的结合不单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还可减少热量和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