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成就

城市发展自身的需求成就了城市公共艺术产生的宏观背景。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成熟的表现,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20世纪西方国家,在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的《雅典宪章》(1933年)和《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表达了西方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和原则。它们指出城市是作为活动交流、联结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环境应该保持连续性,城市、建筑、园林绿化统一协调;历史遗址、古建筑需要与城市的建设过程综合起来考虑;需注重对地方特色与传统挖掘,创造既统一又独具特色的城市等。它们把城市看作综合文化的社会实践,在城市发展上达成了一种国际共识,即城市环境应该由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历史遗产保护共同构建而成。在这种城市建设先导的观念下,逐步形成了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社会职能,为公共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源自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的公共艺术前奏曲,可以说是始于罗斯福的“新政”时代。正如罗斯福在一次竞选演讲中所宣称的:“吾国的心声与灵魂永远是平凡人的心声与灵魂。”在1933~1934年间,一方面是推动艺术与强势经济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国独特的文化,美国政府雇佣了上万名艺术工作者。“他们生产出数量惊人的作品:10万幅绘画,18000件雕刻,13000件版画,超过4000件壁画,这些还不包括海报和摄影作品。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一种足堪表现时代的理念——不论实践与否——的公共艺术。”

图2-12 《自由女神像》(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

法国著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在巴黎设计并制作,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于1886年10月28日,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的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被誉为美国的象征

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艺术品从“奢侈品”转变为“公共的”艺术品。美国人逐渐发现自己在艺术上已有一席之地,尽管那个时期的作品良莠不齐,但题材都是朴素、人性、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人们能够参与艺术作品的讨论,整个艺术实践的过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这种变化使得艺术能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发展。

图2-13 《转动的轮子》

琳达·博蒙特(Linda Beaumont),西雅图塔科玛机场,2012,作品由91个高达6ft(1ft=0.3048m,下同)的圆形钢盘依次排开组成一道绵延600ft的长栅栏,将广场外的机场穿梭巴士等候区与后面的停车场区隔开来,给往来的旅客留下深刻印象

图2-14 《包裹岛屿》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位于美国芝加哥市政府广场,1967

图2-15 《社区精神》

安德鲁·凯,1999,贝尔蒙特文娱中心

图2-16 《开放图书馆》

迈克尔·克莱格和马丁·古特曼(Michael Clegg和Martin Guttmann),位于德国汉堡,1991~1993

图2-17 《弓箭手》

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弥敦菲腊广场(Toronto City Hall Nathan Phillips Square),1964~1965

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公共事业促进局的联邦艺术计划[Works Progress (Later Projects) Administration / Federal Art Project]后来便转化成了美国的总服务处(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的“建筑艺术” 计划(Art in Architecture)与“国家艺术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而国家艺术基金1965年直接以赞助公共艺术为主,作为艺术家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作品创建的资金。

关注:

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必然涉及城市公共空间,在分析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必须考虑作品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同时,公共艺术作品的实现也将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和面貌,并对经常欣赏到它的人们有多层次的重要意义。相较于艺术创作它更接近于设计,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艺术设计。

尽管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公共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仍然是以城市雕塑、建筑装饰等为主,但是时代所赋予公共艺术的意义和内涵却是雕塑、建筑或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涵盖的,因为它们并不涉及“公共领域”、“公共性”的意义。因此,“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以构筑物为主,体现人类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物化形态,真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图2-18 《Heureka》

尚·丁格力(Jean Tinguely),2013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在提出“公共领域”概念时,对“公共”、“公共性”及“公共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论阐述,同样也为“公共艺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哈贝马斯为公共领域的概念和公共精神的发生做了历史性的描述与讨论,他的研究表明,“公共”或“公共的”这个词的运用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英国17世纪开始使用这个词,此时,“公共”的一般替代词是“世界”或“人类”。法语中“公共”一词最早用来描述“公众”的。18世纪的德国,“公众”一词,一般指“阅读世界”。哈贝马斯在这个词的语义和文化考察中提出,无论它指的是哪一种公众,都是在“进行批判”。公众范围内的公断便具有“公共性”而批判本身则表现为“公众舆论”。

哈贝马斯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公共”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思。它们源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一同运用到建立在工业进步和社会福利国家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关系当中时,互相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起来。同样是这些社会关系,一方面反对传统用法,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它作为术语加以使用。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的“公共”是有差别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公共”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它表明了公共艺术的内涵是历史性、变动性和多义性的。

图2-19 《掏金熱》

汤姆·奥特尼斯(Tom Otterness),主要描述美国早期的西部掏金熱潮,位于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联邦法庭,1999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指出“公共性”不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件随便放置的什么东西,它应该是在公共场合中为每个人所看见和听见的,就像一张桌子围着很多人一样。作为公共的“世界本身”是所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而不是特殊于某个人的或极少数人的。这样的解析,使得公共艺术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关怀,而公共艺术的可延续性,则取决于它能够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代的人群所欣赏和接受。

图2-20 《Nike SNEAKERBALL》

纽约艺术家Shane Griffin与Nike设计师Colin Cornwell通力合作,为庆祝一年一度在西班牙马德里西北莱斯广场举办的 Sneakerball嘉年华活动,作为活动欢迎入口的中心展品,2014

图2-21 法国里昂街头路易十四雕像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革命,为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推波助澜。艺术从晦涩难懂的高雅殿堂步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艺术家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空间、弱势群体的保护、种族与文化的冲突等具有人类生存现实意义的问题,深受超写实主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展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科技化的趋势。

图2-22、图2-23 《娜娜系列作品》

妮基·圣法尔(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公共艺术作品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概念的存在仅有50~60年的历史,但公共艺术的精神或者在城市空间中具有公共性的构筑物却有着漫长的历史。人类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城市,城市聚集着人们的渴望,也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公共艺术作品是这类梦想与渴望的一种载体。公共艺术关注于人文环境,在完善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它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目的是为了引起城市开放、交流、共享的化学反应。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文化标识的意义还具有精神导向性,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引导和启迪人们,公共艺术是最接近于设计的一种艺术,因为它的存在离不开公众,同时又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图2-24 《市区摇椅》

美国艺术家劳埃德·汉姆罗尔(Lloyd Hamrol),位于美国洛杉矶,1986。作品表现了设计师对汽车文化的致敬

图2-25 《一群时尚达人》

新加坡百利宫商场入口雕塑

图2-26 《勒阿弗尔》(Havre)

加拿大艺术家琳达·科威特(Linda Covit),2015,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MU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