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道:《论语》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爱人

语录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译文——

学生樊迟问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回答:“爱人。”

议题1 爱他

孔子的这个说法成为后世大儒们的共识。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春秋繁露·仁义法》)

这里的爱人没有特定所指,而是爱一切人,所谓的“泛爱众”(《学而》)。

樊迟

什么是“泛爱众”?我们看看孔子。

他跟同乡饮酒吃饭,一定等老人退席,自己才离开。乡人迎神驱鬼,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身着礼服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以表示对乡人及其信仰的尊重。乘车出门,遇到身着丧服或者军服的人,孔子一定扶住车前横木,伏下身子行礼,因为穿丧服的人家遇不幸,穿军装的人要上前线作战。每当遇见盲人,即便是老熟人,孔子都要致礼。一个名字叫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跟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走到座席前,孔子说:这里是座席。等人们都坐好后,孔子一一介绍,告诉他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那里。冕告辞后,学生子张问:这是跟盲人说话的方式吗?孔子答:是的,这是与盲人相处时必须注意的。孔子去朝廷办公,家里的马棚失火,回来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伤着人了吗?却没有问一句马。(《乡党》《卫灵公》)

这说的是对待乡人、客人。对待国人也应该如此。春秋时期有个邾国,君主邾文公打算搬迁到绎地(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去。主持占卜的史官报告说:迁徙对民众有利而对国君不利。邾文公认为对民众有利就是对国君有利,坚持搬迁。身边的人不解,问不迁居不是对您更好吗?邾文公答:生死有天命管着,我能做的就是给国人造福。就这样,邾国迁到了绎地。几个月后,邾文公便去世了。(《左传·文公十三年》)

那么对他国人呢,也要关爱吗?回答是肯定的。古代的他国分两类,一类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一类是语言文化各不相同。

先看第一类。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北方的两个强大诸侯国,互为竞争对手。晋国有位公子叫夷吾,请求秦国帮助他当国君,许诺以五座城池酬谢。不想夷吾不守信用,坐上国君大位后再也不提城池的事。不久晋国发生天灾,向秦国求助买粮。大臣们说,好啊,报应来了,一粒米也不给,不光饿他,还应该乘机出兵打他,替天行道。秦穆公不同意,说:不错,我是厌恶夷吾这坏东西,可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于是调动船队将一船船粮食运过黄河,给对面的晋国送去。(《国语·晋语三》)

再看第二类。隋唐时西北有个强大族群叫突厥,与中原华夏异种异文,长期对峙。唐朝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部战败,兵民10余万人归降,请求居住在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之间的地域。大臣们不同意,因为这个地方离京师长安过近,一旦他们闹起来,朝廷将非常被动。太宗说:夷狄也是人,既然是人,那么人情事理跟中原人就是相通的。只要勤施恩德,四方民族便可亲如一家;如果心怀猜忌,至亲骨肉也难免反目成仇。突厥贫弱,我们收留他们,管吃管住管生产,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怎么肯捣乱?唐太宗答应了突厥的请求。(《资治通鉴》卷197)

(汉画像石)胡人战士

总之,只要是人,就应该给予关爱。

议题2 爱己

爱人不仅是爱他,还包括爱己。

子路来见孔子,孔子问: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爱的人又是怎样的?子路答:明智的人能够让他人了解自己,仁爱的人能够让他人关爱自己。孔子点道:你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子贡来见孔子,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子贡答:明智的人能够了解别人,仁爱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孔子点道:你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中的君子了。颜回来见孔子。孔子问的还是那个问题。颜回答:明智的人能够知道自己,仁爱的人能够关爱自己。孔子点道:你可以称得上是贤人中的君子了。

这段对话出自《荀子·子道》,为战国末期大儒荀况所作,用的是虚拟笔法,借孔子师生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原文中关于仁爱问题的回答,子路、子贡、颜回分别是“使人爱己”、“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其中,把仁爱理解为让别人爱自己的得分最低,不过是士人之见;把仁爱理解为只是爱他人的及格,够得上君子水平;把仁爱理解为自己爱自己的优秀,见识超出一般君子,谓之“明君子”。对话虽是杜撰的,但观点是儒家的。

曾参是孔子学生中祖师级人物,可以说是自爱的典型。他病倒了,把门人弟子喊到家中,指着自己的身体说:瞧瞧我的脚!瞧瞧我的手!《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就这么小心翼翼地过了一辈子,生怕身体发生不测。现在好了,毫无损伤,可以完整无缺地还给父母了。你们年轻后生一定要记住我今天的话。(《泰伯》)这是从生理生命角度讲自爱。

荀子

自爱是篇大文章,不光包括关爱生理生命,如慎思慎行,还包括关爱人格生命、道德生命、政治生命,如修身、养性、学习、敬业、气节、进退等。

仁者自尊自爱。

议题3 爱人是价值标准

战国初期,有个军事家叫乐羊,能征惯战,意志如铁。魏国君主魏文侯派他率大军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恰巧在中山国做官,被当作人质绑在城门楼上示众。乐羊全当没瞧见,攻城更加猛烈。中山人气急了,把他的儿子生生煮了,还给他送去人肉汤。乐羊一点反应都没有,竟然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杯。中山人胆寒,无法再打下去,乐羊终于攻占中山国。魏文侯重重奖赏这位开疆拓土的英雄,但对他的心地难以接受,再也不肯重用他。(《说苑卷五·贵德》)

相反的是秦西巴,他是春秋时期人,在鲁国权贵孟孙氏那里做家臣。孟孙捕获了一只小鹿,命令秦西巴抱着,母鹿跟在后面哀鸣不已,秦西巴将小鹿放了。孟孙非常生气,把他赶出家门。一年后孟孙的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孟孙聘用老师,挑了半天也没中意的,猛地想起秦西巴,把他找了回来。人们奇怪:怎么任用一个违背主人意志的人?孟孙说:他对一只小鹿尚且不忍心,何况对一个幼小的孩子呢!(《说苑卷五·贵德》)

编写这两件事的西汉大儒刘向这样说:乐羊有功反而遭到怀疑,秦西巴有罪反而受到任用,这是由于仁与不仁啊。

这里,是否爱人成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慈柔弱小的秦西巴胜过刚毅强大的乐羊,正所谓柔胜刚,弱胜强。

爱人是可以当武器用的。战国初,军事家吴起在魏国做大将。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痛得死去活来。吴起见状近前跪下,伏在士兵身上用嘴巴吸吮疮中脓血。大家感动坏了,这个兵的母亲失声痛哭。见她哭得不对劲儿,有人问:大将军对您儿子如此仁爱,您还不满足吗?母亲答:大将军曾经为我儿子的父亲吸吮创口,没多久他便战死了;如今大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吮创口,他也活不了几天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也是柔胜刚的例子。军人吃软不吃硬,逼得他只能献出全部能量,最后搭上性命。古谚云“慈不掌兵”,战场是好勇斗狠的地方,容不得仁慈。这里我们看到的恰好相反,爱的价值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