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研究
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有13个,即“何如”“何若”“曷若”“胡如”“奚如”“奚若”“如何”“如之何”“如台”“若何”“若之何”“几何”及“奈何”。本文对复音疑问代词的界定、出现频率、询问功能、非疑问功能、句法功能以及异同辨析等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
关键词:战国秦代;疑问代词;复音;语法功能
一、引言
为了全面反映战国秦代汉语复音疑问代词情况,本文以出土与传世语料为依据进行研究。我们使用的语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土战国秦代文献(下文简称“出土文献”),包括了金文、简牍文、帛书、玉石文。一类是传世战国秦代文献(下文简称“传世文献”),以语录体文献作为基本语料。
从研究现状来看,与本课题相关的成果有以下两类:一是研究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论著,有李明晓、刘春萍、弓海涛等的研究,论著较少。二是研究传世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论著,有王力《汉语语法史》、王海棻《古汉语范畴词典·疑问卷》等,研究较为充分。特别是王海棻之作,分类齐全,解释疑问代词及其句式分布,是专门研究古代汉语疑问范畴的集大成之作。研究传世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论文也很多,如贝罗贝、吴福祥、刘春萍、鹿钦佞等。
综上,学者对战国秦代文献中疑问代词研究的情况是:研究传世文献的论著多,而研究出土文献的论著少。目前对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第一,研究语法史的著作都仅仅在代词部分附带性地概括疑问代词询问功能情况,在复音疑问代词句法功能上并没有作全面描写,本文首次提出战国时期已出现一批具有非疑问功能的复音疑问代词,且数量不少;第二,研究词汇史的学者,注意到了上古汉语晚期复音词化趋势,但学者多用力于常用词的语义描写,而对复音疑问代词的研究仍显得不足;第三,部分学者虽在复音疑问代词描写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其使用的语料仍局限于几种常见的传世古书,并没有结合全面的出土文献进行断代描写以及疑问代词之间异同的辨析。因此从事本课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复音疑问代词的界定
如何区分复音疑问代词与疑问代词词组,换言之怎么区分先秦汉语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王力认为词和词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吕叔湘提出区分标准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后学者多从“语法形式、词汇意义、修辞手法以及使用频率”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具体的双音词。
我们认为战国秦代汉语复音疑问代词有“何如”“何若”“曷若”“胡如”“奚如”“奚若”“如何”“如之何”“如台”“若何”“若之何”“几何”及“奈何”等13个。
学界普遍认为“几何”是复音疑问代词,对上述12个疑问词语是不是复音疑问代词的问题,意见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固定结构说,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何乐士、姚振武等;二是复音疑问代词说,如贝罗贝、吴福祥、王海棻等。后说可从,理由如下:
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拆开或随意扩展、更换的是词。“奈何”是一个动宾式的疑问代词,在传世战国秦代语料中最常用“奈何”(共115例),而固定结构“奈……何”(共21例):
(1)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国策·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虽“奈……何”占有一定的比例(15%),但“奈何”占总数的85%,这说明“奈……何”中具有动词义的“奈”已经弱化,疑问代词“何”的语义则强化。而“如何”“如台”“若何”皆属于类似情况。这些词语与偏义复词的结构一致,偏重于“何”的语义。
第二,从词汇意义上看,结构上结合紧密、意义上共同表达一个概念的是词,反之则为词组。“如之何”“若之何”的“之”其原来代表的代词这个指称性概念,在合成后已失去了指称性的资格,而“如之何”即可说明:
(2)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从词汇意义上来说,“如之何”已经是一个词,这个情况早于战国时期便已发生。
第三,从修辞特点上看,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处于相同句式的相同位置上的不同双音组合,其中一个(或几个)已确认为词,则其他双音组合可首先考虑是词而不是词组。《尚书·西伯戡黎》有“今王其如台”句,《史记·殷本纪》引作“今王其奈何”。“奈何”按照上述标准即可认定为是词,“如台”处于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语法位置上,那么可知“如台”也是词。从已知某一个是词而不是词组,其余的自然可以首先考虑是词而不是词组。
第四,从出现频率上看,词在实际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一般要高于词组。词语的出现频率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统计表明,一些高频的双音组合大致可确定为双音词。“何如”在传世文献出现了181次,出土文献23次。“奈何”传世文献163次。“几何”传世文献48次,出土文献52次。
从对词语的统计来看,出现3次以上的,一般也不难判定为复音疑问代词。如传世文献中,出现9次的“奚如”、出现8次的“奚若”等。又如出土文献中,出现6次的“奚如”“如之何”、出现5次的“何若”“如台”等。
还有更多的复音疑问代词,按照前三条标准应视为词,但出现次数只有一两次。这一方面与语料的文体、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与其使用习惯有关。如“奈何”出土文献1次,“曷若”“胡如”传世文献分别出现2次与1次。显然本文所论及的疑问代词都符合上述标准。
三、数量与频率
那么,上述复音疑问代词的数量与频率如何?我们穷尽统计了其出现情况,用下表显示。
表一:出土与传世文献用例数量统计总表
表二:出土文献用例数量统计表
表三:传世文献用例数量统计表
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共13个,主要出现在传世文献与简牍文献中,由于金文、帛书以及玉石受语体限制,因此不见用例。分布特点有五:首先,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何如”与“奈何”两个。其次,“若之何”“几何”“若何”三者使用频率次之,三者差距不大。第三,传世文献已不使用的“如台”,仅在楚简《尚书》类文献中,保留了少数的用例。第四,一些出现频率较低的“曷若”“胡如”“奚若”传世文献仍在使用,出土文献不见用例。第五,在传世文献使用频率较高的“若之何”“若何”,在出土文献却不见用例。
四、询问功能
疑问是人类语言中重要的语法范畴之一,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手段来表达疑问,而疑问代词又是表达疑问的最重要的形式,同时疑问的功能异常繁复,具体可分为询问人物、事物、性状、方法、原因、时间、处所及数量等。战国秦代单音疑问代词,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但复音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则不如单音疑问代词齐全,缺乏了问人物、处所、时间三项,复音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性状与方法,问原因与问数量是次要功能,而问事物的用例十分罕见且不典型。复音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有问性状与方法、问原因与数量以及问事物五种,下面按功能的类别逐一介绍其分布。
(一)问性状
性状包括人或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也常用在征求对方对自己提出的方案有何意见的对话中。问这件事做法好不好、使得不使得,实质上已经等于“是非问句”。满足上述条件的有“何如”“何若”“胡如”“曷若”“奚如”“奚若”“如何”“如之何”“如台”“若何”及“奈何”等11种形式,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引文直接以通用字写出,释文一般用宽式)皆常见:
(3)为黑夫、惊多问婴氾季事何如?定不定?(《睡虎地秦简·木牍》)
(4)庄公曰:善守者奚如?(《上博简四·曹沫之陈57》)
(5)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其利淫矣,流之若何?(《国语·周语下》)
而专职问性状的只有“曷若”(共2例)、“胡如”(共1例):
(6)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曷若?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7)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胡如?(《国策·犀首见梁君》)
问性状的“如台”只见于清华简(共5例):
(8)乱曰:良德其如台?(《清华简三·周公之琴舞14》)
(9)汤又问于小臣:吾戡夏如台?(《清华简五·汤处于汤丘11—12》)
“如台”在传世文献已不见使用,清华简仍用“如台”的原因是战国时人有意仿古。并且“如台”的产生时代应该早于战国时期,原因有三:首先,“如台”在先秦古书中只见到了4例,一律见于《尚书·商书》,分别为《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四篇。第二,《商书》四篇学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人追记的作品,因此“如台”很可能存在袭用古书词语的因素。如陈梦家认为《汤誓》《盘庚》是战国时代拟作的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则为战国时代的著作。第三,清华简《尹至4》“今其如台”句。《西伯戡黎》作“今王其如台”,而《殷本纪》则写作“今王其奈何”。汉代以后只有一些复古的文言中如扬雄《法言》存留一例。因此疑问代词“如台”的产生时代应该早于战国时期。
(二)问方法
就是对采取一次行动、办一件事情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询问。在传世与出土语料中,用来问方式、方法的复音疑问代词有“何如”“何若”“奚如”“如何”“如之何”“若何”“若之何”及“奈何”等8种形式。主要有3种情况:
第一,传世文献最常用“奈何”(共115例)以及前文引例(1)的固定结构“奈……何”,出土文献却不见“奈何”的用例:
(10)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国策·陈轸为秦使于齐》)
第二,传世文献比较常用“若何”“若之何”(共107例),而出土文献常见到的却是“何如”“如之何”(共11例):
(1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元年》)
(12)仲弓曰:……敢问举才如之何?仲尼:夫贤才不可掩也。(《上博简三·仲弓9+10》)
何乐士认为“若之何”在《左传》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后面无谓语结构,往往表示对某事怎么办。二是当后面有谓语结构往往表示为什么或怎么样的意思。“之”在这种结构中已经虚化,已经无所指称。
第三,传世与出土文献都不常用的有“奚如”“何若”“如何”:
(13)吾欲与齐战,问陈奚如?守边城奚如?(《上博简四·曹沫之陈12+13》)
(14)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国语·晋语二》)
(三)问原因
就是对某一事件的发生、某一情况的存在、某一行为的出现原因与目的进行提问,即问“为什么”“什么原因”“干什么”等。在战国秦代语料中,严格意义上问原因的复音疑问代词只出现在传世文献中,有“若之何”“奈何”“若何”“如之何”及“何如”等5种形式:
(15)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16)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也?(《论语·微子》)
而在出土文献中,问原因用“何为”“何故”“何以”“奚以”“奚故”等5种固定结构:
(17)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耀?(《上博简七·凡物流形甲10》)
(18)天下之君子,欲起邦奚以?欲亡邦奚以?(《清华简七·子犯子余14》)
上引两例都不是复音疑问代词,有些学者认为“何为”“何故”“何以”“奚以”是“疑问副词”,并指出“排除了状词和临时作状语用的名词,凡是修饰谓语,表示程度、范围,数量、时间、空间、情态、疑问、反问、肯定、测度、否定,而不能充当句子独立成分的词是副词,属于虚词”。其所界定的“副词”是一个包括了“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介词)”“疑问副词”这些概念的“副词”,且不谈这种分类的正误,很明显其分类原则是比较大而庞杂的。我们认为“奚以”结构与“何以”一致,为介宾短语。
(四)问数量
包括问距离、长度、高度、面积、体积、价值等。在出土与传世文献中,只见到问数量、问年寿、问面积的“几何”:
(19)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今上归千人,欲以人数衰之,问几何归几何?曰:千者归四百。(《岳麓简二·数943》,此例说的是裁军,算题依据各乡籍的士卒人数比率来计算在1000个的遣归名额中,各乡籍士卒应当遣归多少人。)
(20)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21)有田纵廿五步,欲求一亩广几何?曰:九步又五分步三。(《北大秦简·租禾》)
五、非疑问功能
疑问代词的功能除了表询问之外,还有非疑问功能。当复音疑问代词处在被包含的状态下时,则失去疑问义,具有表虚指以及表感叹的用法。前者出现在陈述句中,后者出现在感叹句中。下面分别说明:
(一)虚指
对“虚指”概念的界定,学者看法大同小异。吕叔湘认为疑问代词“表不知的可称为虚指”;朱德熙强调虚指是“用来指称不知道或者说不出来的人、事物、处所、时间等”;王力认为虚指的作用是“代替说不出的事物”;邵敬敏认为虚指性的“什么”称代的是受动词支配的某个(些)不确定的人、物、事,语义上相当于“某个(些)”。
鹿钦佞主张从两方面认识虚指用法:第一,在语义上表示“无定”,意义上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泛称意义的词,如“人”“事”“地方”“程度”等。第二,疑问代词表示虚指的时候永远不处于焦点位置,只能弱读,即便用在疑问句中(非特指问)也是如此。如:“就是闹出事来,我还怕什么不成?”(《红楼梦》第十回)尽管是用在了疑问句中,但“什么”并不提供信息,不拥有焦点地位,因此弱读。因此,我们可以定义“虚指”即指代的是不知道、说不出来或不愿意说的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比如“会场上好像有谁在抽烟”“我知道多少说多少”虽然语义所指已经很虚,但是这些疑问代词不能删除。
下面我们从句子结构分类来说明战国秦代汉语中出现的复音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第一,肯定句中的复音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出土与传世文献都出现了少数用例。只有“何如”“几何”两个疑问代词出现了这种虚指用法。性状疑问代词“何如”已具有虚指用法,但只有少数(共5例),相当于“怎么样”。
(22)应令及书所问且弗应,弗应而云当坐之状何如,其谨案致,更上,奏史展簿留日,毋腾却它。(《里耶秦简8—1564》)
数量疑问代词“几何”也具有了虚指用法:
(23)诊必先谨审视其迹……乃视舌出不出,头足去终所及地各几何,遗矢溺不也。(《睡虎地秦简·封诊式69》)
第二,否定句中的复音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出土与传世文献都出现了不少的用例。并且以数量疑问代词“几何”、方法疑问代词“奈何”为常见,性状疑问代词“何如”、方法疑问代词“如之何”较为不常见。
(24)甚矣!以人莫知。今吏知之,未可奈何,请言情。(《岳麓简三·同、显盗杀人案452(2)正》)
(25)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国策·蔡泽见逐于赵》)
方法疑问代词“奈何”“如之何”、性状疑问代词“何如”的否定形式使用了否定副词“无”“未”“不”以及“末”。当否定副词进入这一结构中时,句子的疑问语气被弱化甚至被取消,其疑问功能也随之丧失,但“何”的称代意义被保留,这就形成了“何”的虚指意义。鹿钦佞认为这种用法是汉语中最早见到的疑问代词虚指用法的类型之一。
数量疑问代词“几何”用于否定句,常常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吕氏春秋·淫辞》)
第三,疑问句中的复音疑问代词虚指用法却不见用例。但类似于“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韩非·难》)中“奈我何”这种虚指用法却已经出现了,但不多见。
(二)感叹
疑问代词可以与语气词连用,不再表疑问而表达感叹,表示感叹的疑问代词比较丰富:较常用的有“奈何”与“若之何”,另外还有“何如”“如之何”“若何”及“几何”共6种:
(27)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庄子·外物》)
(28)若之何哉!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9)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人间世》)
总之在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疑问代词表虚指以及感叹等非疑问功能的用法也已出现并且发展成熟。上述13个复音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以及非疑问功能,详见表四(“出土文献”简称“出”, “传世文献”简称“传”。表五同)。
表四:询问功能及非疑问功能用例数量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形式多样,其询问功能单一,主要集中询问性状、方法。问性状的有“何如”“何若”“曷若”“胡如”“奚如”“奚若”“如何”“如之何”“如台”“若何”及“奈何”等11种形式。问方法的有“何如”“何若”“奚如”“如何”“如之何”“若何”“若之何”及“奈何”等8种形式。问原因的有“何如”“如何”“如之何”“若何”“若之何”及“奈何”。“几何”专职充当数量疑问代词。只有“如何”问事物且罕见,分别见于《左传》《晏子》,并且都在反问句中出现。
从一种形式多种询问功能的角度来看,功能多达4种的有“何如”“如之何”“若何”“奈何”;功能单一的有“曷若”“胡如”“如台”“奚若”;从某一种询问功能可使用多种形式的角度来看,问性状的疑问代词形式最多,多达11种形式。另外一些复音疑问代词已具备非疑问功能,包括表虚指的“何如”“几何”“奈何”以及“如之何”,表感叹的“何如”“如之何”“若何”“若之何”“几何”以及“奈何”。
六、句法功能
(一)作主语
从使用频率角度考察,复音疑问代词不常充当主语,并且这些充当主语的例子只见于出土文献,只有“几何”“何如”两种形式(共8例):“几何”如前引例(19)第一个“几何”作主语,义为多少乡,第二个“几何”作宾语,义为多少人。“何如”作主语:
(30)何如为“大痍”? “大痍”者,肢或未断,及将长令二人扶出之,为“大痍”。(《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208》)
(二)作谓语
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都能作一般谓语(共606例),占总次数(共817例)的74%。说明这些疑问代词谓词性特征很明显,如例(3)中的“何如”,例(4)中的“奚如”,例(10)中的“奈何”等。
(三)作宾语
复音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一律后置,如前文例(25)中的“何如”,还有“何若”“奚如”“奚若”“如之何”等。另外,“几何”“奈何”可以充当介词宾语,但较少见到,如下例:
(31)竹十节,上节一斗,下节二斗,衰以几何?曰衰以九分斗一。(《岳麓简二·数851》, “衰”相当于等差数列的公差,此题是求等差数列公差的问题。)
(四)作定语
疑问代词作定语主要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几何”最常用,“何若”“何如”也有充当定语的情况,但不如“几何”常见:
(32)三人共以五钱市,今欲偿之,问人之出几何钱?得曰:人出一钱三分钱二。(《岳麓简二·数413》)
(33)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五)作状语
战国秦代语料中有7个复音疑问代词较常用来作状语(共90例),这7个中以“若之何”“如之何”“若何”“奈何”所占频率较高。作状语的疑问代词位置多数都是位于中心语之前,而位于中心语之后的则未见,如前引例(15)至(16)的“若之何”“如之何”为最典型。战国秦代语料中13个复音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可以用表五显示。
表五:句法功能用例数量统计表
从上表可知,战国秦代复音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单一,规律如下:第一,主要充当一般谓语,并且一律不前置。第二,较常用作状语、动词宾语(一律后置),比较少见的是充当介词宾语(一律后置)的情况。第三,充当定语、主语的用法不常见,充当主语的例子只见于秦简语料。因此战国秦代汉语中的复音疑问代词一般是谓词性的。
七、异同辨析
依据我们对战国秦代文献的统计,可以得出一些可靠的新结论:一、在语义功能上,主要询问性状或者询问方法;二、在句法功能上,这些复音疑问代词是谓词性的。
上述疑问代词存在的区别性特征,我们将从询问功能、非疑问功能、句法功能以及使用频率等角度来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量疑问代词“几何”的询问功能、句法功能等相对单一,“几何”主要功能是询问数量,因此本节不将“几何”作为与其他复音疑问代词一起讨论。为了便于论述,拟将12个复音疑问代词分为三组进行论述:
第一组:“何如”“何若”“曷若”“胡如”“奚如”“奚若”,这组的疑问代词中“何若”“曷若”“胡如”“奚如”“奚若”都不具有非疑问功能,不能用于问原因,只有“何如”具有虚指用法,出土与传世文献都有用例,并且“何如”可用于询问原因,但不常用。“奚如”“奚若”主要用于询问性状,两者区别是:“奚如”询问功能比“奚若”要多一种,“奚如”还能用于问方法,“奚若”是专职用于问性状的疑问代词。“何如”“何若”能作定语,“何如”还能作状语,而“曷若”“胡如”“奚如”“奚若”不能作定语并且不能作状语。“何如”使用频率最高,主要用于询问性状与方法。“曷若”“胡如”使用频率最低,只见于传世文献。
第二组:“如何”“如台”“若何”“奈何”,这组的疑问代词中只有“若何”“奈何”具备非疑问功能,其中“奈何”具有两种非疑问功能,“若何”只具备一种非疑问功能(表感叹)。“奈何”表虚指是有条件的,即限于否定句,“奈何”的否定词一般是“无”“未”“不”,否定副词后面常跟助动词“可”。“如何”“如台”不见非疑问功能,“如台”作为性状疑问代词来源古老,战国以后消亡。“奈何”的句法功能强大,能作谓语、宾语、状语。“如何”“若何”只限于充当谓语、状语。问性状与方法的疑问代词“如何”其使用频率不如“若何”高,方法疑问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奈何”。
第三组:“如之何”“若之何”,具备非疑问功能,但“如之何”具有两种非疑问功能,“如之何”与“奈何”类似,表虚指的功能限于否定句中,“如之何”主要用于询问方法。“若之何”与“如之何”最明显的区别是“若之何”只具备表感叹的非疑问功能,并且询问原因与方法的“若之何”使用频率都明显比“如之何”要高,方法疑问代词“如之何”使用频率仅次于“奈何”。“如之何”句法功能比“若之何”要强大,能作动词的宾语。
八、结论
一、疑问代词发展到战国秦代复音化趋势十分明显。询问功能主要集中在询问性状、方法、原因以及数量4种。
二、复音疑问代词表达形式多样化,以及同一种疑问功能具有多种形态。再次证明“一种功能出现多种形式,一种形式也出现了多种功能”的命题。
三、部分复音疑问代词具备非疑问功能,包括表虚指的“何如”“几何”“奈何”“如之何”,以及表感叹的“奈何”“若之何”“何如”“如之何”“若何”及“几何”。具有非疑问功能的疑问代词,其产生原因是句子的语气类型由疑问转向陈述或感叹。
四、清华简保留了“如台”这个古老的性状疑问代词,“如台”的使用频率低。同时代的传世文献不见用例,并且从古书流传中可知“如台”在汉代已经被“奈何”替换。
每一个时代,都有大量新产生并流行的疑问代词,而原有疑问代词也有自己的命运,或在功能上继续扩充,或在人们的口语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