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下铁道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任务是在规划线网和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的地下铁道线路的平面和竖向位置,通过不同的设计阶段,逐步由浅入深,进行研究与设计,达到最佳确定地下铁道线路在城市三维空间的位置。
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通过线路多方案比选,完善线路走向、路由、敷设方式,稳定车站、辅助线等的分布,提出设计指导思想、主要技术标准、线路平纵剖面及车站的大致位置等。
总体设计阶段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意见,通过方案比选,初步稳定线路平面位置、车站位置、辅助线形式、不同敷设方式的过渡段的位置,提出线路纵剖面的初步标高位置等。
初步设计阶段是根据总体设计文件及审查意见,完成对线路设计原则、技术标准等的确定,稳定线路平面位置,基本稳定车站位置及线路纵剖面设计。
施工设计阶段是根据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和有关专业对线路平纵剖面提出的要求,对部分车站位置及个别曲线半径等进行微调,对线路平面及纵剖面进行精确计算和详细设计,提供施工图纸和说明文件。
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分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正线供载客列车运行,包括区间正线、支线、车站正线;辅助线为空载列车折返、停放、检查、转线及出入车辆段服务,包括折返线、渡线、车场出入线、联络线等;车场线是车辆段场区作业的全部线路。
一、线路选线
线路选线既是线网规划及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内容,也是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内容,包括线路走向、线路分布、线路路由、车站分布、线路交叉形式、线路敷设方式等的选择。
1.所需资料
选线工作开展之前及其过程中,一般由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供地下铁道(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图、线路可能经过区域内的建筑物、地铁线的主要技术标准、运营技术经济指标及客流统计、地铁车辆配备及车辆技术参数等资料,作为开展线路设计工作的依据。
2.选线要求
①地铁选线应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征,明确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
②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根据客流需要并通过论证,在两条正线或正线与支线之间可组织共线运行。
③地铁线路应符合运营效益原则,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客流走廊,应有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的支撑。
④地铁选线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尽量规避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段,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保护文物和重要建筑物,保护地下资源,结合施工方法,降低工程风险。
⑤地铁线路与相近建筑物距离应符合城市环境保护要求。地上线应注意减振、降噪、景观、隐私、日照等要求。
⑥地铁线路之间交叉,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3.线路方向及路由选择
(1)线路方向及路由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①线路的作用
a.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交通服务,是修建地铁的主要目的。在为城市交通服务中,还应包括为城市哪一地区或哪一个方向的客流服务,该项工作由地铁线网规划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所确定。起讫点和必经点即线路走向体现这一服务目的,因此也由线网报告和项目建议书所确定。
b.其他:包括为战备、物资运输、安装电缆等服务。地下铁道多数建于地下,由于它的隐蔽性,在战争状态下,它可以用来隐蔽人员、物资、调动兵员和开办地下军工厂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敦、莫斯科地铁都发挥了很好的战备作用。
②客流分布与客流方向
无论从地铁内部效益,还是从方便市民搭乘地铁的社会效益,都是要求地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地铁线路应尽量多地经过一些大客流集散点,为此,往往要求放弃控制点间的最短路由方向。
③城市道路线网分布状况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快速路、主干道是贯穿整个城市或各区之间的主路,道路宽阔、交通可达性好。道路两侧往往密集了许多重要的机关单位、商业点、公司等,人口密度高。地下铁道线路一般应选择城市主路敷设,吸引范围内客流多,换乘方便,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运营效益高。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为了转换主路,在过渡地段才选择次干道以下道路敷设。
④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地铁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很多,不同施工方法的土建费用和对城市的干扰程度差别很大。在第四系地层中,浅埋明挖法施工的土建费用最省,但对城市干扰大,暗挖法则反之。所以,目前国内各城市有条件的尽量用明挖,但在市中心区则采用暗挖法,如北京复八线的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法,上海1号线采用盾构法。
⑤城市经济实力
地下铁道建设费用很高,每公里造价数亿元。限于财力,在路由选择上,为了降低造价,除有计划的与旧城改造结合之外,要尽量避免对城市造成大量的拆建工程。此外,各城市根据经济状况需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设。
除上述5方面经常考虑的因素之外,城市发展与改造计划,城市的地理环境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周边城镇发展),线路敷设方式等都影响路由选择,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起主导作用。
(2)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路由选择
根据以往经验,一般认为对地铁产生3万上下车人次/h或20万人次/d及以上客流量的,称之为特大型客流集散点。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对外交通枢纽(铁路客运站、航空站、客运码头、长途汽车站)、市内公交总站、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公园广场、大型展览中心、大型体育中心等都有可能成为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对于特大型客流集散点,地铁线路必须照顾到,并在乘客使用方便的地点设站。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离开线路直线方向或经由主路时,线路路由有下列方式可供选择:
①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这是一种主要的选择方式,能为特大型客流集散点提供两个方向的服务,给乘客提供较大的方便,宜尽量选用。北京地铁环线为照顾北京火车站在站前广场设置了地铁北京站。
②采用支路连接。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位于郊区,线路绕向它长度增加过多,不利于直通客流时,可考虑采用支线连接。
③延长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若特大型客流集散点距线路一般不超过300m,但线路绕向它很困难时,可以考虑自动步道方案。
④调整地铁线网部分线路走向。
⑤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线网确定后,规划及拟建中的特大型客流集散点应主动靠近地铁车站,统一规划,综合设计,分步实施,这样既节省建设资金又方便乘客。
(3)路由方案比选
地铁路由对地铁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影响重大,应多作路由方案比较。吸引客流条件、线路条件、施工条件、施工干扰、对城市的影响、工程造价、运营效益等,是路由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
吸引客流条件包括客流量大小、吸引范围内居住及工作人口多少、照顾客流量集散点的多少、乘客便利条件及与其他交通工具换乘条件等。
线路条件包括线路长度、曲线半径及曲线总转角、车站数目、车站设置条件等。
施工条件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场地安排、施工运输道路以及施工难易条件之评价。
施工干扰包括房屋、地下地上管线等拆迁量,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对商业经营的影响等。
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评价地铁路由与城市改造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及结合程度。
4.车站分布
车站分布应根据线网规划的换乘节点和城市交通枢纽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而选择。
(1)影响车站分布的因素
①大型客流集散点
大型客流集散点的客流数量大、集中,对地面交通压力很大。地铁通过车站吸引这些客流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并且对解决城市交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地铁在大型集散点上必须设站。
②城市规模大小
城市规模大小包括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域面积及人口。城区面积大,人口多,线路上客流量大、乘距长时,地铁应以长距离乘客为主要服务对象,车站分布宜稀一些,以提高地铁乘客的交通速度。反之,车站分布宜密一些。
③城区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大,同样吸引范围内,发生的交通客流量就大,因此车站分布宜密一些。
④线路长度
一条线路的长度,短则几公里,长则几十公里,不同的线路长度,车站的疏密宜有所不同,短线路宜多设站,长线路宜少设站。
⑤城市地貌及建筑物布局
城市中的江、河、湖、山和铁路站场、仓库区等,人口密度低,甚至无人,地铁在穿越这些地区时可以不设站,但若有开发公园条件,则应在主出入口处考虑设站。
⑥地铁线网及城市道线网状况
两条地铁线路交叉或地铁线路与城市主干道交叉时,为了乘客的方便,宜设车站。
⑦人们对站间距离的要求
在车站分布数量上,除大型客流集散点及换乘站外,其他车站的设置,主要受人们对站间距离要求所支配。对于平均站间距离,世界上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小站间距,平均为1km左右;一种是大站间距,平均1.6km左右。香港地铁平均站间距为1050m,其中港岛线仅947m;莫斯科地铁平均站间距为1.7km左右。
我国地铁在吸收全世界地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地铁设计规范》中规定,“车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1km左右;在城市外围区宜为2km左右,并根据城市布局和旅行速度目标要求,尤其是超长线路,车站间距宜适当加大”。我国已建成地铁平均间距如表2-4-1。
表2-4-1 国内城市地铁平均站间距
除上述各因素外,线路平面、纵剖面、车站站位的地形条件,城市公交车线线网及车站位置,也会对地铁车站分布数目造成一定影响。
(2)车站分布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图2-4-1 站间距与速度关系曲线
车站数目的多少,直接影响市民乘地铁的出行时间。车站多,市民步行到站距离短,节省步行时间,可以增加短程乘客的吸引量;车站少,则恰恰相反,提高了交通速度,减少乘客在车内的时间,可以增加线路两端乘客的吸引量。图2-4-1是站间距与交通速度关系曲线。市民出行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快捷省时条件排在第一位。
(3)车站分布比选
车站分布应根据上述内容经科学的综合分析,详细的方案比选后确定。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地铁车站分布数目对建设费用、运营成本、施工干扰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唯一的是客流吸引量与乘客出行时间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计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车站分布一定要进行经济效益的比较。
5.辅助线分布
(1)辅助线分类及用途
辅助线是为保证正常运营,合理调度列车而设置的线路,最高运行速度限制在35km/h。辅助线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折返线、存车线、渡线、联络线、车辆段(车场)出入线。
①折返线、存车线及渡线
折返线为供运营列车往返运行时的调头转线及夜间存车用;存车线供故障列车停放及夜间存车用。这两种线布置形式一般相同,功能也可互换。用道岔将上行线、下行线及折返线连接起来的线路称为渡线,有单渡线和交叉渡线之分。渡线单独设置时,用来临时折返列车,增加运营列车调度灵活性;在与其他辅助线合用时,能完成或增强其他辅助线的功能。
折返线形式很多,常用的如图2-4-2所示。
a.双向折返线。图2-4-2(a)是双向折返线,可设于列车的区段折返站上或端部折返站上,折返能力可大于30对/h,当折返列车对数少时,可以留出一条线作为存车线。在端部正线继续延伸后,仍可作为折返线或存车线,没有废弃工程,特别适用于明挖法施工的岛式车站。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线都大量使用这种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折返线形式。
在站前或折返线尾部加设渡线,如图2-4-2(a)中虚线所示,可以增加另一方向的列车折返灵活性,在终点站可增加列车的存放位置。
b.单向折返线。如图2-4-2(b)所示,它的折返能力和灵活性稍差,折返与存车不能兼顾,一般多单独用作存车线。
c.渡线折返线。如图2-4-2(c)、(d)所示,分别为站前和站后正线折返,作为正常列车运行的折返线,只适用于终端站。若采用站后折返,车站可用侧式站台,渡线短,节省折返时间;若采用站前折返,车站一般采用岛式站台,方便乘客乘车。
采用渡线作折返线,节省建设资金,但是当正线延伸后,其正常运行列车难于折返,需另设折返线车站。
d.侧线折返线。图2-4-2(e)所示的侧线折返线,是一种比较简便经济的区段列车折返线形式,主要用在高架线上。需要折返的列车运用正线折返,后续前进列车在高峰时间内,可以通过侧线越行,在平峰时间内,后续列车仍可沿正线运行。
图2-4-2 折返线形式
e.环线折返线。如图2-4-2(f)所示,折返能力可与正线匹配一致,并可使列车来回换边,避免车轮偏磨,但是折返距离长,增加运营列车数量,需要适合的地形条件。
f.综合折返线。综合折返线是集折返、乘客上下车、列车越行、列车出入场以及列车转线联络等功能中的两项或多项的折返线形式,图2-4-2(g)所示的形式,集列车折返(双向)、乘客上下车、列车越行等三功能于一体,使用灵活、功能多,但车站规模大、效率较低。
②联络线
联络线是为沟通两条独立运营路线而设置的连接线,为两线车辆过线服务。
联络线一般采用单线,设置地点由线网规划研究统一安排。设置位置(即设在两交叉线的哪一象限)应依据工程简单,施工干扰小,拆迁量少等原则选择。联络线的使用频率很低,正常情况下,一般每月仅使用1~2次。
③车辆段(车场)出入线
车辆段出入线是正线与车辆段间的连接线,是车辆段与正线间的联络通道。
车辆段出入线形式,按满足通过能力,节省工程费用的原则选择。
(2)折返线、存车线、渡线分布地点选择
线路起终点或每期工程的起终点站,因列车需要转线返回,必须设置折返线或渡线。在靠近车辆段端,一般可不设折返线而设渡线,利用正线折返。
当线路上客流断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经济使用运输能力,小客流断面的区段上要减少列车对数,一部分列车实行中途折返,在这些车站上也应该设置区段折返线,其车站称为区段折返站。在客流量很大的车站上设置折返线,要考虑区段折返列车必然带来部分回头乘客及继续前进的乘客,增加该站台上的客流量,必须对站台面积及上下车时间进行验算,一旦处于临界状态时,宜将折返线向断面客流减少方向移动一站。在曲线上,设置折返线困难时,也可以采取上述方法。
为了使故障列车尽快退出正常运营,每隔3~5个车站应设置存车线,供故障列车临时存放或检修。起终点站及区段折返线上应有供故障列车存放的能力,不再另设存车线。靠近车辆段出入线的折返线可以不考虑故障列车存放。远离车辆段的终端折返线,若列车折返对数多,没有能力停放故障列车时,应选择邻近车站设置存车线。
当两折返线(存车线)之间相距5个车站,且工程不复杂时,宜在中间端再设一单渡线,平时可增加维修工程车折返的灵活性,一旦线路及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使运营中断地段缩短。
二、线路平面设计
1.设计原则及标准
(1)指导思想及一般原则
①地铁线路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地铁为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出行提供快速交通工具,为日益扩大的城市行车难解困,因此地铁的设计必须服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及改造规划。
地下铁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要求城市按地铁线网的详细规划,为地铁建设留出地上和地下空间,让它有路可通,有口可出。
地下铁道是在高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度的城市市区环境里修建的,空间十分拥挤又宝贵。地铁线路必须为节约土地及空间而精心设计,尽量与道路红线及城市主要建筑物平行,地铁隧道、车站出入口等,有条件与城市建筑结合的,应尽量结合。
②双线右侧行车制
地下铁道是随到随运的城市交通运输工具,采用与我国城市街面交通一致的右侧行车制。地铁具有高行车密度和大运输量的特点,其跟踪列车最小间隔时间为75~120s,因此地铁正线必须设置成双线。
③线路最高运行速度
地铁车站站间距离小,列车运行速度一般不低于35km/h,宜在60~75km/h,所以地铁线路的最高运行速度一般规定为80km/h。对于连接市中心区与周边卫星城的线路及开行大站快车的线路,平均站间距离大,其最高运行速度可大于80km/h。美国旧金山海湾区快速运输系统(BART)最高限速为120km/h。
(2)主要技术标准
①曲线半径
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应根据车辆类型、地形条件、运行速度、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比选确定。宜按标准半径从大到小合理选用。实际工作中,最大半径一般很少超过3000m。400m以下的曲线半径因轮轨磨耗大,噪声大,应尽量少用,尤其位于两站中间更应少用。《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如表2-4-2所示。
表2-4-2 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 (单位:m)
注:除同心圆曲线外,曲线半径应以10m的倍数取值。
新建线路不宜采用复曲线。《地铁设计规范》允许“在困难地段,须经技术经济充分比较后采用”。
车站站台宜设在直线上。若设在曲线上,其站台有效长度范围的线路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2-4-3规定。
表2-4-3 车站曲线最小半径 (单位:m)
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
②曲线连接
在正线上当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000m时,圆曲线与直线间应根据曲线半径及行车速度设置缓和曲线。复曲线上两圆曲线的曲率差大于1/2000时,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其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20m。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
辅助线上是否设缓和曲线,无严格要求,联络线及车辆段出入线,一般应设缓和曲线,车场线上不设缓和曲线。
正线及辅助线上两缓和曲线尾端的圆曲线、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0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
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两相邻曲线间,无超高的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0.5v(m),v为列车通过夹直线的运行速度(km/h),并应满足在困难情况下的最小长度λ(A型车25m,B型车20m)。不载客列车走行的道岔缩短渡线,其曲线间夹直线可缩短为10m。
2.线路平面位置选择
(1)地下线平面位置
①位于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
地铁位于城市规划道路范围内,是常用的线路平面位置,对道路红线范围以外的城市建筑物干扰较小。
地铁线路居道路中心,对两侧建筑物影响较小,地下管网拆迁较少,有利于地铁线路裁弯取直,减少曲线数量,并能适应较窄的道路红线宽度。缺点是当采用明挖法施工时,破坏了现有道路路面,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大。
地铁线路位于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
地铁线路位于待拆的已有建筑物下方,对现有道路及交通基本上无破坏和干扰,地下管网也较少,但房屋拆迁及安置量大。只有与城市道路改造同步进行时,才十分有利。
②位于道路范围以外
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地下线置于道路范围之外,可以达到缩短线路长度,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之目的。这些条件是:
a.地质条件好,基岩埋深很浅,隧道可以用矿山法在建筑物下方施工;
b.城市非建成区或广场、公园绿地(耕地);
c.老街改造区,可以同步规划设计,并能按合理施工顺序施工。
除上述条件外,若线路从既有多层、高层房屋建筑下面通过时,不但施工复杂、难度大,并且造价高昂,选线时要尽量避免。
(2)高架线路平面位置选择
高架线路平面位置选择,较地下线严格,自由度更少,一般要顺城市主路平行设置,道路红线宽度宜大于40m。在道路横截面上,地铁高架桥墩柱位置要与道路车行道分隔配合,一般宜将桥柱置于分隔带上。
高架线位于道路中心线上对道路景观较为有利,噪声对两侧房屋的影响相对较小,路口交叉处,对拐弯机动车影响小。但是,在无中间分隔带的道路上敷设时,改建道路工程量大。
高架线位于快慢车分隔带上,充分利用道路隔离带,减少高架桥柱对道路宽度的占用和改建,一般偏房屋的非主要朝向面,即东西街道的南侧和南北街道的东侧。缺点是噪声对一侧市民的影响较大。
除上述两种位置外,还可以将高架地铁线路置于慢车道、人行道上方及建筑区内。这种位置仅适用于广场、公园、绿地及江、河、湖、海岸线等空旷地段或将地铁高架线与旧房改造统一规划时采用。
(3)地面线平面位置
地面线位于道路中心带上,带宽一般为20m左右。当城市快速路或主干道的中间有分隔带时,地面线设于该分隔带上,不阻隔两侧建筑物内的车辆按右行方向出入,不需设置辅路,有利于城市景观及减少地铁噪声的干扰。其不足处是乘客需通过地道或天桥进入地铁。
地面线位于快车道一侧,带宽一般为20m左右。当城市道路无中间分隔带时,该位置可以减少道路改移量,其缺点是在快车道另一侧需要建辅路,增加道路交通管理的复杂性。
当道路范围之外为江、河、湖、海岸滩地,不能用于居住建筑的山坡地等时,可考虑地铁设于这些地带上,但要充分考虑路基的稳固与安全。地铁地面线一般应设计成封闭线路,防止行人、车辆进入,与城市道路交叉一般应采用立交。
(4)地铁与地面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①地下线与地面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为了确保地下线施工时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地铁与建筑物之间应留有一定距离。它与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采用放坡明挖法施工时,其距离应大于土层破坏棱体宽度。
②高架线与建筑物间的安全距离
地铁高架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由防火安全距离与防止物体坠落地铁线路内的安全距离确定。前者参照建筑物防火与铁路防火规范执行,后者暂无规范,可视具体情况考虑。
③地面线与道路及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
目前规范未作出规定,建议暂按下列值考虑:
a.地铁围护栏外缘至机动车道道牙内缘最小净距1.0m(无防护挡墙)或0.5m(有防护挡墙);
b.地铁围护栏外缘至非机动车道道牙内缘最小净距0.25m;
c.地铁围护栏外缘至建筑物外缘最小净距5.0m(无机动车出入)或10m(有机动车出入)。
此外,在决定安全距离时,尚应考虑列车运行的振动、噪声的影响。
(5)线路位置比选
线路位置比选包括直线位置和曲线半径比选,比选内容为:
①线路条件比选:包括线路长度、曲线半径、转角等。对于小半径曲线,在拆迁数量、拆迁难度、工程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宜推荐较大半径的方案,若半径大于或等于400m,则不宜增加工程造价来换取大半径曲线。
②房屋拆迁比较:包括拆迁房屋数量、质量、使用性质、拆迁难度等的比较。质量差的危房可以拆。住宅房屋易拆迁,办公房次之,工厂厂房难拆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一般要邻近安置;商贸房屋的搬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拆迁难度大。
③管线拆迁比较:包括上下水管网、地下地上电力线(管)、地下地上通信电缆线(管)、煤气管、热力管等的数量、规格和费用,及拆迁难度比较。大型管道改移费用高,下水管改移难度大。
④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包括施工时改移交通的临时道路面积及便桥,恢复被施工破坏的正式路面及桥梁等。
⑤其他拆迁物比较:不属于上述拆迁内容的其他拆迁。
⑥地铁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包括施工的难易度、安全度、工期、质量保证、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
3.车站站位选择
地铁车站站位选择,应考虑车站出入口和风亭位置,并应满足结构施工、用地规划、客流疏导、交通接驳和环境要求。
(1)站位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地铁车站站位应尽量通过短的出入口通道,将购物、游乐中心、住宅、办公楼与车站连通,为乘客提供无太阳晒、无雨淋的乘车条件。对于大型客流集散地段的车站,还应考虑乘客进出站行走路线,尽量避免人流不顺畅,出入口被堵塞和车站站厅客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对于有突发性的大型客流集散点,如体育场,车站不宜靠近观众主出入口。
②与城市道线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地铁线网、密度和车站数目均比不上地面公交线线网,必须依托地面公交线线网络,为地铁车站往返输送乘客,使地铁成为快速大运量的骨干系统。一般将地铁车站设在道路交叉口,公交线路在地铁车站周围设站,方便公交与地铁之间的换乘。
③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
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
⑤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2)一般站位选择
一般车站按纵向位置分为跨路口、偏路口一侧、两路口之间三种,按横向位置分为道路红线内外两种位置选择,见图2-4-3。
图2-4-3 车站位置与路口关系图
①跨路口站位,见图2-4-3(a)。站位跨主要路口,并在路口的各个角上都设有出入口,乘客从路口任何方向进入地铁均不需过马路,增加乘客安全,减少路口的人、车交叉。与地面公交线衔接好,乘客换乘方便。
②偏路口站位,见图2-4-3(b)。车站不易受路口地下管线影响,减少车站埋深,方便乘客使用,减少施工对路口交通的干扰,减少地下管线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在高寒地区,当地铁为高架线时,可以减少地铁桥体阴影对路口交通安全的影响。不足之处是乘客集中于车站一端,降低地铁车站的使用效能,增加运营管理上的困难。将车站出入口伸过路口,或增加路口过街人行道(天桥),并与地铁出入口连通,或者将车站设计成上下两层式,可以改善路口车站的功能。
③站位设于两路口之间,见图2-4-3(c)。当两路口都是主路口且相距较近(小于400m),横向公交线路及客流较多时,可将车站设于两路口之间,以兼顾两路口。
④贴道路红线外侧站位,见图2-4-3(d)。一般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采用。当基岩埋深浅、区间可用矿山法暗挖、道路红线外侧有空地或危旧房区改造时,地铁可以与危旧房改造结合,将车站建于红线外侧的建筑区内,可以少破坏路面,少动地下管线,减少交通干扰,充分利用城市土地。
(3)大型客流集散点站位
大型体育场一般只有突发性客流,地铁车站不宜靠得太近,防止集中客流对地铁车站的冲击,车站出入口离开体育场出入口应在300m以上。突发客流强度越大,距离越应大些。
(4)大型商业区站位
乘客到大型商业区购物,要货比三家,一般不计较时间和步行距离,地铁站位距商业区中心不超过500m距离即可。
4.左右线关系及线间距过渡
(1)左右线的几种常见关系
地铁线路不论是在地下、高架或地面,左线与右线一般并列于同一街道范围内,在左右线并列条件下,依照两线间距离的大小和轨面高差有各种组合形式,常见地下线的几种形式如图2-4-4所示。
图2-4-4 左右线路位置关系(单位:m)
图2-4-4(a)所示是左右线等高并列平行,线间距离一般为3.6~5.0m,适用于区间矩形隧道结构,敞口明挖方法施工或顶管法施工的线路。
图2-4-4(b)所示是左右线等高并列平行,线间距离一般在11m及以上,适用于车站矩形框架隧道结构。
图2-4-4(c)所示是左右线上下重叠,明、暗挖法施工均可采用,适用于狭窄的街道下方布置线路。
图2-4-4(d)是左线对右线在平面高度之间均保持一定距离的并列,采用暗挖法施工,适用于在较窄的街道下方布置线路,香港地铁港岛线常有这种线路布置形式,由于上下行站台不等高,增加了车站的提升设备和高度,乘客使用也不方便。
图2-4-4(e)是左右线分开,线间距离宜大于2D(D为隧道开挖直径),困难情况下,采取土壤加固措施后,最大可降至1.4D,适用于单线单洞圆形或马蹄形隧道结构,盾构法施工或矿山法施工的线路上。
高架的左右线一般采用同一桥墩,由于桥墩设置受限制,故左右线一般均为并列、平行、等高。
(2)喇叭口曲线形式
岛式站台车站至区间,当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车站与区间的左右线线间距不同,采用曲线将左右线各自连接起来,形似喇叭,故称“喇叭口”。喇叭口依其形式分对称喇叭口、单偏喇叭口、不规则喇叭口和缩短喇叭口等,如图2-4-5所示。
对称喇叭口如图2-4-5(a)所示,车站与区间的隧道中线为一直线,左右线对称设曲线。
单偏喇叭口如图2-4-5(b)所示,左线(右线)为一直线,仅右线(左线)设曲线。
非对称喇叭口如图2-4-5(c)所示,车站与区间隧道中线有平移,左右线上的曲线不对称。不规则喇叭口如图2-4-5(d)~(f)所示。隧道中线在车站一端有小转角,左右线曲线头与车站站位不协调,需用不同的反向曲线调整曲线位置。图2-4-5(d)是将左线(或右线)的曲线移出车站站台范围,图2-4-5(e)是将右线(或左线)的曲线移近车站站台端,图2-4-5(f)是将右线及左线的曲线分别移近和移出车站站台。
缩短喇叭口如图2-4-5(g)所示。车站外端有大转角曲线,可以设置缩短喇叭口,减少单线隧道结构长度,以降低工程造价。图中虚线为原喇叭口及车站站位。
图2-4-5 喇叭口曲线形式
三、线路纵剖面设计
1.设计原则及标准
(1)一般原则
①纵剖面设计应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及乘客舒适,高架线路时还要注意城市景观,坡段应尽量长。
②线路纵剖面要结合不同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线路敷设方式与埋深要求,隧道施工方法,地上地下建筑物与基础情况,线路平面条件等,进行合理设计,力求方便乘客使用和降低工程造价。必要时,可建议变更线路平面及施工方法。
③尽量设计成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节能型坡道。车站一般位于纵剖面的高处,区间位于纵剖面的低处。除车站两端的节能坡道外,区间一般宜用缓坡,避免列车交替使用制动和给电牵引。
(2)最大坡度
①区间线路。地下铁道线路在纵剖面的最大坡度值,不包含曲线阻力、隧道内空气阻力等附加当量坡度,与我国现实铁路设计中的限制坡度值有区别。
地铁列车为了适应小站间的频繁启动、制动,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一般采用全动轴或2/3动轴列车,启动加速度要求到达1m/s2及以上,这就意味着列车可以爬100‰及以上的当量坡度。地铁由于高密度行车和大运量,为保证行车安全与准点,设计原则要求列车在失去部分(最大可以达到一半)牵引动力的条件下,仍能用另一部分牵引动力,将列车从最大坡度上启动,因此最大坡度阻力及各种附加阻力之和,不宜大于列车牵引力的一半。我国《地铁设计规范》规定,“正线上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地段可采用35‰。在山地城市的特殊地形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有充分依据时,最大坡度可采用40‰(均不考虑各种坡度折减值)”。
原苏联的《地下铁道设计规范》(1981年7月1日起执行)规定的地下线段以及隐蔽地面线段的坡度不大于40‰,而敞开的地面线段的纵坡度则不大于35‰。法国巴黎市区地铁线路最大坡度为40‰,地区快车线最大坡度为30‰,困难地段的坡度还可大一些。香港地铁用英国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线路最大坡度为30‰,个别地段允许超过。可见我国《地铁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坡度值,大致与世界地铁一致。
②车站线路。车站乘降站台范围内的线路坡度最好为平坡。但地下车站要考虑纵向排水沟坡度,《地铁设计规范》规定:“车站站台范围内的线路应设在一个坡道上,坡度宜采用2‰。当与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车站在困难条件下最大坡度为3‰。
③其他线路。折返线或存车线的坡度最好为平坡,但地下折返线为解决排水,最大坡度可以达到2‰,并朝车挡方向为下坡;联络线、出入线的最大坡度一般情况下采用40‰(均不考虑各种坡度折减值);具有夜间(无司机)停放车辆功能的配线应布置在面向车挡或区间的下坡道上,隧道内的坡度宜为2‰,地面和高架桥上坡度不应大于1.5‰;道岔宜设在不大于5‰的坡道上。在困难地段应采用整体道床,尖轨为固定接头的道岔,可设在不大于10‰的坡道上;车场内的库(棚)线宜设在平坡道上,库外停放车的线路坡度不应大于1.5‰,咽喉区道岔坡度不宜大于3.0‰。
(3)最小坡度
对于最小坡度,由于排水的需要,《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区间隧道的线路最小坡度宜采用3‰;困难条件下可采用2‰。当地面和高架桥区间正线处在凸形断面时,在具有有效排水措施时,可采用平坡”。
(4)坡段长度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线路纵向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长度,同时应满足两相邻竖曲线间的夹直线坡段长度不宜小于50m的要求。
(5)坡段连接及竖曲线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2‰时,应设圆曲线形的竖曲线连接,此要求比市郊铁路高,因为地下铁道的道床多为混凝土整体道床,其弹性变形量比碎石道床小得多。
对两相邻坡段的坡度值,《地铁设计规范》没有最大值的限制。但在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设计中,规定两相反方向的坡段连接时,其中一个方向的坡度值不应大于5‰,在二期线路设计中,放宽至10‰。在香港地铁的线路设计中,两相反方向的最大坡度值可直接相连。
《地铁设计规范》规定竖曲线半径如表2-4-4所示。
表2-4-4 竖曲线半径
竖曲线不得进入车站乘降站台范围及道岔范围,并且离开道岔端部距离不应小于5m。
当正线坡度大于24‰时,或坡段连续高差达16m以上的长大陡坡地段,不宜与平面小半径曲线重叠;并应对列车上下行、不利情况下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应对道床排水沟断面进行校核。
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或超高顺坡段)在碎石道床地段不得重叠。在整体道床地段出现竖、缓两种曲线重叠时,则每条钢轨的超高最大顺坡率不得大于1.5‰。
2.影响纵剖面设计的因素
纵剖面设计除考虑设计原则与标准、埋设方式、线路平面条件、结构类型外,下列因素也影响纵剖面设计,而且须在设计过程中逐一考虑。
(1)覆土厚度
在浅埋地下线中,往往希望隧道结构尽量贴近地面,但受各种因素限制,因此需要确定最小覆土厚度。地铁隧道结构顶板顶(防水保护层外)至地面间的最小厚度,除应考虑通过地下的管道及建筑物的要求外,还应根据下列因素来确定:
①当地下线位于道路下方时应考虑道路路面铺装的最小厚度要求,可与城市规划及市政部门协商,一般为0.2~0.7m。
②当地下线位于城市公园绿地内时,考虑植被的最小厚度要求,可与城市规划及园林部门协商,一般草坪0.2~0.5m,灌木0.5~1.0m,乔木1.5~2.5m。
③在寒冷地带应考虑保温层最小厚度要求,可与通风采暖专业人员协商。
④当地下线位于经常水位下方时,可与隧道专业协商隔水层厚度要求,一般为1m左右。
⑤在地下铁道作为战时人防工程时,应考虑防空工程的最小覆土要求。
(2)地下管线及建筑物
一般以改移地下管线较为适宜。工作中可与市政有关部门协商。下水管线与地下线纵剖面设计矛盾最突出,是纵剖设计的重点。
地铁车站(包括车站出入口、通风道等)上方的地下管线,其横越管线宜改至车站两端区间,平行管线宜平移出车站范围,减小车站埋深。即使改移管线在经济上不太合算,也宜改移管线,以方便乘客出入和节省运营费。只有地下管线无法改移时,才考虑地铁车站加大埋深或移动站位。
地下隧道结构以明挖法通过地下管线或地下构筑物时,隧道与管道(构筑物)之间是否留土层,应根据地铁隧道结构受力要求确定,若无要求,可以不留土层,甚至两者共用结构。但对下水管线应有严格防水措施,严防污水渗入地铁结构内。对于大型管线或地下构筑物,应考虑隧道结构施工及管道悬吊施工操作之需要。
地下隧道以暗挖法通过地下构筑物、楼房基础(包括基础桩)时,两结构物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土层厚度,其最小厚度在上海地铁按2m考虑。
(3)地质条件
当地下线路遇到不良地质条件时(主要是淤泥质黏土及流砂土层),应尽量考虑躲避,若躲避有困难时,应采取工程措施。
(4)施工方法
地下线采用明挖法时,为减少土方开挖量,车站与区间线路埋深越浅越节省工程造价,线路纵剖面主要坡型是车站位于低位,区间位于高位,即所谓凹形坡。当采用暗挖法时,一般应选择较深的好地层,线路纵剖面主要是凸形坡,车站位于纵剖面高处。
(5)排水站位置
地下线排水站主要是排除隧道结构渗漏水和冲洗水,设于线路纵剖面的最低点,困难条件下,允许偏离不超过10m。排水站位置受很多因素制约,区间排水站要选择出水口的位置,为了检修,往往要求与区间通风道结合在一起;车站端部排水站受车站平面位置制约,至车站中心的距离往往是定数,因此纵剖面设计要考虑排水站的设置位置。
(6)桥下净高
当地铁为高架线时,桥下净高最小值受通行的车船高度控制,应按铁路、道路、航运有关规范执行。铁路限界规定,电气化铁路最小净高为6.55m,其他铁路最小净高为5.5m,道路规范规定最小净高如表2-4-5所示。
表2-4-5 桥下最小净高
(7)防洪水位
在有洪水威胁的城市中修建地铁时,纵剖面设计要满足防洪要求。地面线路基、地下线的各种出地面口部,应按100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若城市防洪能力已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时,可以不考虑。但地下线的各种出口,尚应考虑紧急防洪措施,以抵御更高的洪水位,确保地下线不受洪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