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重返哥大
2005年2月,应哥大(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中心主任李本(Benjamin Liebman )博士的邀请,我得以在结束耶鲁的访学后,重返哥大做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哥大都堪称世界一流学府。在它250年的校史中,曾有60多位校友和教师获得各类诺贝尔奖,走出过三位美国总统和汉密尔顿等开国元勋,以及十几位纽约州州长和十几位纽约市市长。
哥大法学院是全美顶尖级的法学院之一,它引以为豪的不仅有大、小罗斯福总统,还有首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杰伊。矗立在晨边公园(Morningside Park)旁的法学楼雄伟气派,是过往观光车驻足留连的地方。
再一次走进法学楼,发现一楼的展橱中照例展有法学院最新出版的多种学术刊物和教师、访问学者出版的最新书籍;各种学生组织在其相应的海报区贴满丰富多彩的活动预告,如果有时间,几乎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能找到有饭局的讲座。与上一次不同的是,现在访问学者的待遇变得更好了,不仅在另一座新的办公大楼里有了专门的办公室,还免费提供打印、稿纸、笔、胶水、涂改液等文具。访问学者办公室的对面,是专门负责招生的办公室,外面摆着糖果和精致的宣传小册子,每天都有一些人来询问相关事宜。楼上的一间小厨房里,配有微波炉、开水和咖啡机、茶叶、一次性的杯子等,供师生们享用。
我上次访学哥大时,中国法中心的主任还是爱德华(Randy Edwards)教授(其夫人是朱自清先生的外甥女),现在他已退休。为纪念他对中美两国法学交流的贡献,由福特基金会等出资,在哥大设立了“爱德华奖学金”,每个学期资助2—3名中国的年轻学者到哥大去进修。接他班的李本刚刚三十出头,拥有耶鲁、牛津和哈佛三所名校的学位,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难怪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
哥大对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世所公认,胡适、徐志摩、冯友兰、顾维钧、陶行知、张伯苓、金岳霖、吴健雄、李政道……这些文化先驱和科学家均留学哥大。记得97年我第一次访问哥大,在其东亚图书馆的展厅里看到胡适等人的借书单时,那份亲切和激动,至今历历在目。1998年第二次到哥大,我又看到里边展出甲骨文等。这一次更绝,可以拿起耳机,听胡适口述历史的录音!
说起东亚图书馆,我就忍不住想多说几句,那里真是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乐园,不说日文、韩文资料,光中文资料,就是一个十分出色的综合性图书馆,几十种国内报刊,外加多种港台报刊,以及地下室的许多珍稀文本,让我这样一个长期浸淫在专业性的法学图书馆里搞研究的人有大开眼界之感。尤其是,它不像其他图书馆系统,要求凭证入馆,而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并免费使用里面的电脑,包括免费上网,这给家属和来访的朋友带来极大的方便。
与任何一所世界著名学府一样,哥大也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区。站在校园行政大楼前的草坪上,看各色人种或急匆匆,或慢悠悠,有的大冬天还穿着凉鞋,有的却大夏天还罩着面纱,你会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文化大熔炉。我曾参加过几次李本的“中国法”课的讨论,课堂上来自各国的学生确实不仅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也开阔老师的眼界。当老师讲到某一个问题时,他就会习惯性地问:在韩国是不是这样?日本是不是这样?有一次下课,几位学生告诉我,他们在上另一门国际法的课,过几天要去拜访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者平静,听者却不平静。想起自己上学期间,不要说联合国秘书长,就是一个党总支书记,见面也是紧张的呀。
地处“世界的首都”纽约,使哥大占尽风流。其位于曼哈顿中城偏上的主校园,毗邻世界闻名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坐落在百老汇(Broadway)大街上。气势磅礴的哈德逊河从西边流过,新泽西州隔河相望。在校园的西北部不远,有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的墓地,墓后有当年李鸿章访美栽的纪念树及立的铜碑。其他如自由女神、大都会博物馆、百老汇剧场等众多名胜,均可乘地铁到达。如果愿意再走远一点,还可北上参观西点军校。
哥大周围商店、饭馆林立,不用花太贵的价钱就可以尝遍几乎全世界的美味。过去我们中国学者和学生特别喜欢去的一家中餐馆是“王朝川菜馆”,味道正宗,但这次去却找不着了,据说它已被哥大收购。好在附近还有一家“哥大小馆”,虽然规模不如前者,气氛却很好。在那里,不经意间,你会遇到一些国内国外、圈里圈外的名人和熟人,不由得感叹世界之小和人生缘分之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