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别锄头,走进温室”
学农实践,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过去那种拿起锄头扁担下乡搞“三同”的学农方式如今越来越困难,有些学校干脆把学农交给旅行社来承办,学农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也随之变了味。上海市七宝中学从客观实际和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今年改变了传统的学农模式,在暑假中组织学生走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开展以“高中生眼中的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学农实践活动。
这是2003年暑假刚开学不久,上海《文汇报》对七宝中学学生学农活动的报道。学校打破了以往学农日益走形式的趋势,主动带领学生走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农业“温室”,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此次学农模式的转变,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一尝试最初起源于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七宝中学是上海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之一,其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发现一般泛泛的社会调查和与教学实际相距较远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原先郊区的一些学农基地纷纷旧貌换新颜,过去一派田园风光的七宝镇周围,如今也楼厦林立,再也无‘农’可学。学校从深受学生欢迎的生命科学选修课上得到启发,觉得将研究性学习和学农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在上海交大农学院、上海市农科院和畜牧兽医站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展了这一探索,结果大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在蔬菜大棚中的学农实践
学农作为一项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起,延续至今。以往我们国家的学农活动侧重于劳动实践,让学生通过“上山下乡”、走进原野的方式去体验农耕,体验农民的不易和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以此培养勤劳勇敢的劳动观念和艰苦朴素的生活觉悟。但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明显,一来时间短,体验少;二来很多学生只是把它当成逃离繁重的课业负担,去放风、去玩耍的机会,学农态度很难端正。此外,这种教育方法没有及时结合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合理指导,不仅越来越难满足优质农业的发展要求,而且很可能让学生因这种苦力劳动而惧怕走上有关农业的工作岗位。因此,与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仇校长认为,“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七宝中学学农实践活动的对口单位也给予此次活动以充分肯定。上海交大农学院和上海市农科院的专家们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和技术,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的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天的学生将来要肩负起用现代科技提升和发展农业的重任,现在就对现代农业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是非常有益的。”上海农科院科普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孙国强也评价说:“高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过生物工程等内容,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还是比较抽象的。七宝中学这次到农业科研单位学农,既直接参加劳动,又安排了科普教育活动,还参观了重点实验室、良种繁殖场和教学实习基地,初步接触了现代农业,了解了转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高新农业科技。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急速向现代化的集约型农业发展过渡。这种巨大的变化对学农实践活动的内容、环境和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校必须在这些方面有些改变和创新。而七宝中学“告别锄头,走进温室”的学农实践活动正是适应时代要求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不仅改变了七宝中学学生头脑中“累死累活蛮干”的农业印象,而且给他们带去了新的、科学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意识,使学生受益良多。2009届单雯倩在回忆三年高中生活时,着重回顾了“历历在目的”学农生活:
还记得,高二那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书写了整个高中生活。白天我们顶着烈日,拿着农具,在闷热的农棚里辛勤地耕耘着;晚上我们在蚊虫漫天飞舞的大礼堂里学习农业理论知识。这难道不是三年里我们兢兢业业地学习,再将所有的知识进行运用与实践的写照吗?我们学搓麻绳,学做水果拼盘,学做陶艺,进行挑担比赛,举办农业知识竞赛……这难道不是我们三年里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积极策划、举办与参与学校独成一道风景线的各类校园节日——狂欢节、爱生节、艺术节、感恩节等的写照吗?老师和同学们同住一样的宿舍,吃一样的饭菜,除此之外,老师无时无刻不在问候着、关心着、照顾着、鼓励着我们。这难道不是三年里老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写照吗?同学与同学之间在翻土翻不动、锄草锄不尽、喂鸵鸟不敢喂时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与互相体谅。这难道不是三年里我们从最初的完全不相识逐渐到熟识熟知过程中适应、交流、包容、团结的写照吗?学农生活虽然短暂,但它让我们在体验中明白了高中生活的生存法则——学习并快乐着,也让我们在感动中明白了人生的处事原则——常怀感恩之心。
学农劳动
既然教育面向活生生的学生群体,那就只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需要主动求变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七宝中学的学农实践活动如此,其他方面更是如此。
1998年,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成为全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以必修课的形态开设研究型课程,开全国之先河。
1998年至今,七宝中学以感恩教育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切入点,着力进行人文德育的内涵建设,形成了学校情感体验德育模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为丰富和生动。
2011年,七宝中学着力打造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全人教育课程图谱,并以学生科学研究院和学子人文书院为主要课程资源,创建出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特色“大文”“大理”课程,推进基础型课程特色建设教育。
2005年,出于文化立校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考虑,七宝中学从制度层面上设立了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并赋予每个节日以不同的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2007年,七宝中学将学生培养目标聚焦为“保持平民本色,培养精英气质”,并对“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的内涵做出解释。这八个字,突出人文意蕴,充分反映了七宝中学的教育特色,是“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七中学子愿景的具体注解。
正如仇忠海校长所言,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以此指导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教育,改革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寻找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切实使学生拥有自由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