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经济学一看就懂 从家庭收支到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商品——还有什么不能买卖

在了解供给和需求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商品。供给和需求都是围绕着商品进行的。所以,把商品的面纱揭开是我们这趟“供给和需求”之旅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商品

商品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每天吃、喝、穿、用、行,样样离不开商品,只要兜里有钱,我们可以随时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那么商品究竟有怎样的共性?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阳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但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叫作商品。

商品还必须能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作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生产中,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不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简单概述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人们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以才发生了交换行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由此,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见,商品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

商品缺一不可的两个条件

“制造稀缺”使商品升值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当某些东西稀缺的时候,它的价值无形中就提升了。商家总是利用商品稀缺的特性来进行营销,比如限量版的运动鞋,产量固定且少见的咖啡、雪茄和有人员身份限制的会所、俱乐部等。

独一无二的商品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要比两个同样的商品所创造的价值总和还要大。因为它无可替代,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无“替代效应”的稀缺品。于是,人们可以理解很多收藏家宁可将同样的物品破坏,也要保持自己藏品“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是一种恶性竞争,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但如果转换一种方式,就可化“不可”为“许可”。

有位狂热的古董收藏家,无论世界各地有什么古董,他都要纳入自己囊中。一次,收藏家了解到,有宋瓷珍品面世,而且根据记载,这种珍品当年只生产过两个,幸运的是,现在这两个珍品都面世了,正要在伦敦拍卖。收藏家马上携巨资赶赴伦敦拍卖场,经过激烈较量,最终以3000万美元竞拍成功。这时,收藏家做了一件让全世界人震惊的事。他走向前台,轻轻拿起一件瓷器,然后轻轻张开了手,只听到“啪”的一声,全场再无声音,所有人都呆住了。人们不知道他是不是疯了。数年后,人们从一次拍卖会上看到,那仅有的一件瓷品,拍卖底价是6000万美元。

这就是销售上的一种“制造稀缺”的营销方式。这种营销,让商品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价值,可以最大化地“屏蔽”竞争对手,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让消费者在心理满足后形成对商品的忠诚度,并在这种忠诚中形成口碑效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稀缺创造价值能让商品产生巨大的溢价;从情感角度来看,稀缺可以带来心理满足,带来荣耀,带来口碑传播。营销上创造商品的稀缺性,能够让人觉得拥有它,就是拥有一种财富。

限量销售是制造稀缺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