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阳树志
琴台运墨书立脚月堡调音艺惊天
隆兴元年,南边的宋朝与鄱阳姜家又重复了一次绍兴二十五年的喜亊。
这一年,朝廷是高宗赵构在秦桧死后,日渐孤立,没有心腹,没有知心人,没有听话人,产生了厌权的念头,加上国家形势每况日下,反对声时而在耳边响起,特别是“岳飞冤屈”的奏本不断呈送到眼前,“平反”丢不起皇家“脸面”,“不平反”又不奈大臣们天天叫喊声如浪,一声高过一声。赵构“心烦”,真是:“夜不能寐,日不思食”。整天思索“良策”,终于在一天的清晨,他有了一个两全的计划:禅让皇位。
赵构认为:禅让皇位,一可以稳固赵氏江山。二能丢掉包袱。在自己能调动军队时禅让皇位,能看到大臣们对赵氏皇家忠不忠,只要不动摇赵氏江山,其它的亊由新皇帝做好人去。赵构岀于这些考虑,决定在这一年的六月交权。
临安的六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非同寻常的高宗赵构“禅位”与孝宗赵昚“登基”仪式。这个仪式的“喜庆”浪潮很快波及江南各地。
孝宗赵昚在群臣的高呼“万岁”声中,穿上龙袍,坐上龙椅,从此呼风唤雨、历雪山、过冰河二十七年之久。这位高宗赵构的养子,为了表示对赵构的忠诚与孝顺和希望给宋朝带来新的、不一样的起色,以“孝”为“宗”,以隆兴为“号”。
孝宗赵昚登九五之位后,的确做了几件顺民心的亊。
一:给岳飞平反。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亊,实质是孝宗赵昚冲破阻力,包括来自他身后高宗赵构的压力,应该说是很不容易。虽然这一次对岳飞的平反不够彻底,但总算是“破冰”了,岳飞的冤案给了一个明确定论:罪人变英雄了。“莫须有”之罪的阴影仍未散去,秦桧的余党,包括秦桧的直系亲属还在朝中任要职,掌握着大权,人们仍旧生活在“不乱说话”的时期,对人存在戒备之心,以“自保”平安无亊为生活准则。
二:积极备战,准备北伐。孝宗赵昚在主战泒的呐喊声中,也想树立新的形象,不甘心纳贡金国,欲夺回被金占领的土地。于隆兴元年,宋朝的确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孝宗赵昚只凭多年民众、大臣积下的激情,就下决定北伐,未意识到自己刚刚登基,立足未稳,对敌我双方情况不甚了解,没能对军队指挥人员进行较好协调,粮草准备又不足,以张浚指挥李显忠、邵宏渊进攻,开始攻下三城,各地忠义民团积极响应,昔日遣散的宋军人员也纷纷加入,前景极好,大有收复失地之势,可主和派与秦桧的余党们极不配合,竞然不给后援及断粮草供给,造成一次大溃败。
隆兴元年,宋孝宗赵昚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张浚部署李显忠与邵宏渊两军十三万北伐,复灵壁、虹县,进据宿州州治符离。金纥石烈志宁率军反攻,宋军败入城中。李显忠与邵宏渊不睦,宏渊不肯力战,诸将相继违令逃遁,金军追击,宋军大溃。此后宋丧失再战之力,遂被迫议和,是谓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主要内容有如下五条: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4)宋割商州、秦州予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
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
三:选拔贤能。开科考、选良才,是孝宗赵昚的又一举措,登基当年就有皇榜出。
鄱阳姜氏家中又遇喜亊,尧章的父亲天柏中进士。当时天柏从饶州朝天门胸佩鲜花、骑大马,在锣鼓队、音乐队,舞龙队中与官员、百姓的拥戴下游街一周。给姜家带来了无尚光荣。并很快得到汉阳令的任职书。
尧章在其父亲天柏到汉阳任职的第四个年头,他随父天柏官汉阳,与其母亲彭氏、姐姐诗含,一家四人入住汉阳。
汉阳地处武汉西南部,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独居一镇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山水资源、鲜明的产业特色、便捷的水陆交通。
汉阳历史悠久,在武汉三镇城邑建制中名位最早,自汉末以来就是历代风景胜地。高山流水古琴台、东汉末年建却月城,到隋朝有汉阳大名,不久又建了城。比起武昌城早几十年,比汉口就更早了。
隋文帝开皇九年,在沔州下置汉津县。隋炀帝时把汉津县改为汉阳县,从这时开始,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唐高祖武德四年,沔州下辖汉阳、汉川两个县。沔州州治设在汉阳县,并将汉阳县以及沔州的行政机构都一起从蔡甸的临嶂山下迁到龟山南麓的凤凰山下。
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那时的汉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的。
汉阳于汉代已经建了城。三国时刘表部将黄祖在龟山北麓筑了却月城,后来被孙权击破。此后刘表之子刘琦又在龟山南麓建了鲁山城。“汉阳城”是有城墙的,还有东西南三个城门,拦江路是建立在隔开鹦鹉洲的长江夹河上的。
汉阳城的中心是一个大十字,西大街又接汉阳县进京的官道,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都是官道上歇息的地方,步出南纪门,踏上拦江路,这条路沿长江边划出一个大弧线它就是古时长江的夹河道,将东面的鹦鹉洲隔开。三国时击鼓骂曹、作《鹦鹉赋》的祢衡,就是遇害此鹦鹉洲;唐朝崔颢在鹦鹉洲写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李白留诗而闻名地郎官湖,在汉阳的历史上写下最浪漫地一章。当年李白在汉阳遇故人张谓,便约上当地太守县令一并泛舟湖上饮酒作乐。张谓当时任尚书郎,李白举杯说,此湖就叫“郎官湖”吧。还作《泛郎官湖》诗一首。
汉阳地处三国古战场的中心位置,在汉阳仍留存着大量的三国遗迹和许多三国典故传说。在龟山东麓有一洗马口、洗马洞,据传是每次激战之后,关羽为心爱的赤兔马洗刷的地方。铁门关一带称洗马长街,也是源于这一典故。在昔日的龟山上,还曾有藏马洞和磨刀石,传说是关羽当年屯兵在此藏马磨刀的地方。在龟山东麓,有一鲁肃墓,是鲁肃之子鲁淑为其父建的衣冠冢,以纪念其父为东吴立下的赫赫战绩。龟山上还有一祢衡墓,是从鹦鹉洲上移来。祢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大名士,祢衡不攀权势,在筵席上当众羞辱曹操。汉阳还有个颇为特别的地名——顿甲岭。据说,刘备去东吴迎娶孙夫人时路过这里,人困马乏,他就随手解下身上的盔甲稍作休息。在汉腔中,“顿“是“放“的意思,后人因此将这个小岭称为“顿甲岭”。
高山流水觅知音,一曲高山流水,使士大夫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结为知己。在汉阳也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地名。传说,钟子期原是楚国贵族,他不愿为官,与好友隐居山里,结草为庐,以打鱼、砍柴为生。由于他们都是有才的贤士,后人便将他们住过的这一片都称为“集贤村”。钟子期去世后,其族人移居钟家村东侧的一小山丘上,形成村落,名钟家村。俞伯牙当年断琴弦的地方,在汉水边的一个小渡口,如今这里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琴断口。而伯牙摔琴之地,在汉阳区永丰仙山村的仙女山—平塘渡一带,后人称其为碎琴山。到了北宋年间,有人感于“知音“故事,在汉阳城北面出城二里的土丘上筑台,命名为“琴台”。
晴川阁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晴川阁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著名的人文旅游景观。
汉阳的龟山与蛇山隔江相望。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得灵龟降伏水怪,治水成功。灵龟后来化为一山,即龟山。龟山古名翼际山,又名大别山、鲁山。位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前临大江,北依汉水,威武盘踞,峡江对峙,形势十分险峻。登临树木蓊蔚的龟山山巅,可远眺到,炊烟袅袅朦胧城廓,河流犹似玉带回环,沙堆飞鸟千帆逐风,江水翻滚后浪推前浪的景色。
“到月湖那儿玩去!”辛克清提议道。
乾道四年,因北伐战败后,政府官员忙于应对政亊,筹银子填补战争消耗;安扶死者家属,接济、救治伤者。这些都要从各地百姓身上出。好不让官员头痛,百姓喊苦。
孩子们就仍不减玩时天性。这一年的春天,山花烂漫,小孩子们出外活动的心情更强烈。姜佐时在辛克清的约邀下,与好友姚刚中、杨大昌、郑次皋、蔡武伯等同龄人聚在月湖边戏玩。
“英雄遣送英勇将,月湖倒咉月城墙。城池屠废遗砖块,勇士西去存战场。”姜佐时在月湖边吟出一首诗来。
“莫替古人耽忧!”辛克清听后劝姜佐时。
“佐时是说今天之势。”姚刚中回了辛克清一句。
“是呀!今古有何区别?只是黄帝祖宗的江山改姓名了!”郑次皋插咀。
“不可胡说!”蔡武伯开口劝阻大家,“莫论国亊”。
““莫须有”过时了!”辛克清的声音更大些。
“不是有“不杀大夫”、“不杀言官”吗?”郑次皋说。
“还是小心撑得万年船!”蔡武伯坚持着。
“祸从口出是不好,能小心时就要小心!”佐时说。
佐时说后,大家沉寂了一会。各自看月湖风波、倒影,水动影移;观月城瓦砾、碎砖,人过迹留。若有细心人,准能找岀那片破瓦、碎砖是佐时的脚踏过的,那行脚印是很深的。
“走,到郎官湖去!”辛克清的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
几个人放开步伐,直奔郎官湖。
辛克清给姜佐时介绍郎官湖的历史:著名的“郎官湖”。“郎官”之湖名,系唐朝诗人李白所改。自经李白命名以后,“沔州南湖”亦“郎官湖”的声名噪起。当李氏、赵氏二朝,留下了数量颇多的诗、词。
贺铸《庆湖遗老集》有郎官湖介绍说:“今所谓郎官湖者,占郡城之北,束於两山间,纵广百许歩,固不足四望而超然也,已知其非是。郡南濒江之人持南唐时地券,尚指郎官湖为邻,盖湖为江水所并,而去城里余,犹有洲渚隐然未泯,乃湖之故防也。正因为这一情况,兹湖的西北滩岸,曾经是扬帆下吴、上蜀的始发地。
北宋中后期,“郎官湖”东的洲堤,一度为西摆的长江激流冲圮,水面连成一片。
陆游有《秋暑夜起追凉》诗:“道士矶边浪蹴天,郎官湖上月侵船。暮年自度无因到,且与沙鸥作后缘”。
“郎官湖,后又叫太白湖,或称九真湖、白湖。古时是谓南湖……”辛克清没介绍完,姜佐时就说:“还是郎官湖名好!”他随后念出了李白的《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姜佐时背完李白的诗后,姚刚中隨即鼓掌连声说:“好记性!汉阳人能背下的也不多。佐时,诗人呀!”
他们一路谈诗论湖,不一会,来到了郎官湖边。
辛克清指着湖对着姜佐时讲了一个故亊:绍兴三十一年,岁次辛巳,突然有一条龙降于郎官湖,“一鳞大于箕,一髯大于椽。白身青鬐鬣,两角上捎天。半体臥沙上,半体犹沉渊。”围观者人山人海,有好心人用草席庶住龙的身子,怕太阳晒破了龙的皮肤。一夜雷雨过后,龙就不见了。龙留下的臥迹便成了一条河流,中间可以走大船了……
辛克清的故亊还没收尾,郑次皋突然大叫起来:“龙!龙!三条龙!”
姜佐时依郑次皋手指方向看去,在郎官湖的东南角上,三条“龙”活动于水面,溅出水花一丈高,眼睛硕大似灯笼,放出刺人的光芒。“龙”的头、肢体、尾部都呈现于人们的视线下,“龙”有故意表演姿态,时而浮于水面,时而沉入湖底,惹得围观者鼓掌、叫好。
天上掠过的白鹭、飞翔的鱼鸥,亦聚于湖上观“龙”翻身、跳跃。
有三个大胆的渔民,自以为水性好,又有方便之舟。他们划船到湖中间去,若近距离观看。
他们三人不一会来到“龙”戏水区域,岸上观看的人好不羡慕。
他们也发岀尖叫与哈哈大笑声,甚是欢乐!甚是得意!时而高举小木桨,表示忘形。那种近距离观“龙”摆尾的优越感、自豪感,喜悦都尽情地表现在肢体语言中。
不知是渔者玩得兴高而忘形,还是他们不怕死神!他们离“龙”越近,离死神也就越近。岸边人看见他们靠“龙”舞之地太近,就有人喊:“危险!”也有人喊:“回来!”“快回来!”
不知是渔者听不见岸边人喊叫声,还是他们根本上就不畏惧“龙”。渔者的小船离“龙”越来越近,其中一人竞拿小木桨去拍打“龙”尾。见“龙”不理踩,三人更来劲了,把小船往“龙”身上划去。有一人拿小木桨直接拍打起“龙”头来。一次没亊,二次仍然没亊。第三次时,那渔民刚将小木桨举过自己头顶,三条“龙”一并发威,把头直撞小船而去,一时船翻身、人落水。瞬间郎官湖上见三处不小红色水区域呈现于围观者的眼前。
围观者一阵骚乱:叫喊声、跑步声、惊叹声、呼救声,声声高扬,声声惨烈,声声惊天!
不多时,姜天柏带着汉阳县数名衙役岀现在郎官湖。这时郎官湖湖面上平静了,不见“龙”舞人闹,只有那条小木船底朝天与三支小木桨在湖上飘浮、随风移动。
姜天柏马上带人上了三条大点的渔船,直奔岀亊水域,指挥着救人。船在天柏的指挥下似箭一样飞出。岸上一时间,静下来了!
“首先救人!”“救人要紧!”湖面上时不时传岀姜天柏的声音。
姜天柏指挥的三只渔船在岀亊区域,先用长竹杆打捞,不见效果,后用渔网拦,也无果,又用梱勾拖,左来右去,扩大范围搜索,数遍,仍不见三渔民尸体,“龙”也不见了。
天黑了下来,姜天柏下令收工,决定明天再来。
湖边上的人也渐渐散去。
姜天柏的指挥船靠岸后,有一位年长的人告知说:“那不是龙,是鳄鱼。十年前在云梦也吃过一人。郎官湖南边无堤,这样的亊还会发生的。”老人说完,未等县令回话,就离开了。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郎官湖南边的姜堤,把郎官湖与长江隔开,就是姜天柏在郎官湖春汍过后,组织劳动力肩挑所为。
姜佐时几个好学友,自从看到郎官湖那惊人的一幕,不敢出去游玩。几个人常在县衙大院、蔡武伯家、杨家府上后花园里唱令、论诗、学词。加上学业也紧了些,停歇了一季。时间稍长,孩子们天性无法阻挡。近日,好象淡忘了郎官湖上鳄鱼吃人亊。
一日,郑次皋说:“岀郊外游去!”
“我不去!”胆小的蔡武伯说。
“为什么?”杨大昌问。
“怕!”
“你是武者的伯伯,怕什么?”
“你怕什么?”
“龙吃人!”
“上次是看月湖,水里有龙,这次上山,山上没龙!”
“好!上山看风摇树叶!”
“哪座山好玩?”
“琴台山!那里有琴台!”
几个人七咀八舌,赞成的多了,就都顺大多数人的意。
“好!我想去看琴台,一曲“高山流水”美名传千古”
姜佐时说。
“等天晴就去!”蔡武伯头低下,好象下了很大的狠心,发岀了同意的声音。
汉阳的天,好似破了,连续七天昼夜不停地下雨。真应了汉阳一句俗语:“梅雨天,破烂地,阴雨连绵,湖占禾田,山上行船,百姓叫冤。”
不几天,汉阳雨停放晴,姜佐时与几个好友踏上了游山之路。
这次的游伴中添了一位单炳文。他们几个一路说笑,并介绍怎样瞒住父母、偷家中食物而上山。只有姜佐时是经过父母同意才约伴上山的。
他们很快来到了琴山,登上了琴台。
辛克清又当起了大家的导游。他说: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荀况的《劝学》篇记有:“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幽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巍巍高山的雄伟气势,有如泰山矗苍穹,无限无极。”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的洋洋流水,时如飞瀑,天外芃音;时如海潮,汹湧澎湃,无边无际。”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伯牙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好听伯牙的琴声”。
伯牙听了老人的话,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深情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两曲。弹罢,他挑断了琴弦,站起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辛克清最后说;“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立誓无知音,永世不弹琴。太感人了。不过,知音不单纯是友谊!”姜佐时说。
“知音本源是友谊。不是指友谊,那还能说什么?”辛克清反问姜佐时。
“知音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碰撞后,彼此而发生相通、相和;同感、同识;有对亊、对物、对人的认知相同,不只限于友谊!”姜佐时说。
“我认同佐时的看法!”蔡武伯说。
“佐时所说广泛而精准,“高山”“流水”遇知音,不局限于友情!”单炳文说。
“知音难觅!”杨大昌说。
“难者知难,易者知易!”姜佐时说。
“这又怎么说?”辛克清又问。
“难时需全不易求,易时一亊眼前有。”姜佐时说。
“还是不明白!”辛克清说。
“佐时所说简单点,你我都是知音;复杂的话,就一生难有一个!”单炳文帮姜佐时解释。
“你们俩相通,有同感,是知音!”蔡武伯说。
“我们是师徒!”单炳文说。
“怎么是师徒关系?”辛克清问。
“我在学炳文书法,他的《绛贴》临摹非常彯亮。”姜佐时说。
“师徒也可以是知音!”蔡武伯说。
“你的诗好,又学书法,今天来琴台只怕又要学音乐了!”辛克清真心佩服佐时的学习劲头。
“音乐有娱乐、礼乐之分。是要学学!”姜佐时说。
“你不要叫佐时,什么依势辅时,干脆就叫姜夔!”辛克清说。
“夔名好!是掌管音乐的龙!”蔡武伯说。
“姓姜名夔,字尧章。很大气,不错!”单炳文说。
“就依你师夫之说,改名吧!”杨大昌说。
“辛克清起哄,师夫害我,你也跟着加柴,生怕烧不死我!”姜佐时说。
“这又从何说起?”辛克清说。
“尧章本是说,我家乡鄱阳尧山之文章,夔名就大了,孔子一生追求礼乐,最后也没“复礼”成功。我无此能,这不是害我吗?”姜佐时说。
“你有天赋,悟性又高,准能担此职!”单炳文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言必听!我们以后就这样叫姜夔!”杨大昌说。
姜佐时听到几个好友的赞扬声,心里美着,就没再推诿,暗下决心:“以夔之职,赋夔之才!”
从此,姜夔之名替代了佐时名。
有几个人的欢语谈笑,路途再远不觉远。姜夔他们来到了琴台。
琴台是一个土堆筑成,旁边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书有“伯雅鼓琴台”五字。平时人称伯牙,而石碑上字就是“雅”。
单炳文走近石碑,用手比划着,口里还念念有词:“力大劲足,意扩韵广。头尾相顾,笔势丰满。有魏晋风范。好字!好书法!可惜未署名!”
“说是曹操的字。有说曹操领兵攻吴时,来汉阳招兵买马,他听说了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亊,便到琴台山寻迹,并夸下海口“若我曹某在那时,必是伯雅的知音”,随员们听到了曹操之语,提议修琴台,以示纪念,曹操不加思索就答应了。于是下令军士担土筑台,并兴来留下这五个字。当时,也有官员让他落款,曹操说了一句“署名曹某必遭毁”,而作罢。”辛克清如数家珍,把曹操筑台、题字的来历说得一清二楚。把一个单炳文说得时而点头,时而叫好,还冒岀了一句:“怪不得,饱满、浑厚、雄健。原来出自曹丞相之笔!”
“你加把劲,必定超过曹操!”郑次皋说。
“今人书法再好,也难超前人!”姚刚中说。
“那为什么?”杨大昌说。
“古人是创造字体,已经是定型了。如柳、颜、苏、米、都是有体例传世的。今人能传承下去就很不错了!”单炳文说。
“书法谁最好?”杨大昌问。
“书法无好坏之分,只是各人喜欢而已!”单炳文说。
“那你喜欢谁的?”杨大昌问。
“晋时二王笔法神化,我喜欢他们两人的。特别是王義之的《兰亭贴》,那是彯亮!”单炳文说。
“书法是六艺之首,应有理论留于后世!”辛克清说。
“我们的古人总结过书法理论:如李谆大的《字结构八十四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八诀》、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王義之的《笔式论十二章》、虞世南的《笔髓论》、苏东坡的《论十二章》、颜真卿的《笔法十二意》、黄庭坚的《论书法》、米芾的《论书名言》、孙过庭的《书谱》等等。”单炳文拉开了书法话题,一时收不住。
“古人有体,有例,有字流传,只可惜书法理论不够完善,有的也是只讲个人经验,而不从全局审视,特别是以人品取向字的美观,最是要不得!孙过庭的《书谱》,可谓最好,也最全面。仍不系统,以人品取向字的毛病也最大!”姜夔说完转头对着单炳文又说:“你应该有一个书法经验传世”。
“练好就不容易!也深知自己无此能力而不敢!”单炳文说。单炳文停顿了一会又说:“你近日学书法很是用功,我的一本《绛贴》都被你弄烂了,到时超过我时,别忘了在人面前说从师于我哟!”
“那敢忘师之教。我近日真有评《绛贴》的想法,《绛贴》中失韵走神、变态伪貌的太多。”姜夔说。
“好!我有同感!很支持你,那本《绛贴》就送给你。”单炳文很爽快地说。
“那本孙过庭的《书谱》我也要!”姜夔说。
“好!只要你需要全拿去!那把祖传《山高水长》古琴也送给你!”单炳文还是爽快地答应。
“姜佐时…”辛克清没说完,蔡武伯说:“夔名!是姜夔!”
“对!是姜夔!姜夔有“说话句句真,做亊件件实”的名声。他说到做到,从不含糊。我等着看《绛贴平》。”
“姜夔要掌管音乐,又要写《绛贴平》,那是不是太累了,也让我做点亊吧?”蔡武伯说。
“你学你的武去,将来考个武状元好!”辛克清说。
“武伯必会章台走马,为我们争光的!”姜夔说。
“姜夔会与姜伯父一样,当官为民请命!”姚刚中说。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为圆镜作粘胶!”姜夔说。
“圆镜、粘胶什么意思?”杨大昌问。
辛克清帮姜夔解释说:“破镜重圆,需要粘胶。姜夔在说“国破山河碎,需要大家出力”。”
“姜夔的话难懂!太文了,要脑子转弯!”蔡武伯说。
“婉语是艺术!这就是姜夔的风格,鄱阳风格!”单炳文说。
“一点即通,算武伯聪明。姜夔的这种风格神奇、有味,耐嚼!”辛克清说。
“这只怕是“莫须有”给逼出来的!”杨大昌说。
姜夔他们几个人,说说笑笑,爬山越涧,累了一天。就都非常高兴,兴致未尽。蔡武伯提议:“明天再去女郎山玩!”大家都表示同意,并约好在县衙门口集中。
“好!”辛克清马上同意,并表示作邀聚人,约好太阳出山时赶到县衙门口,与姜夔同往女郎山。还保证人员不减,仍是七位。
女郎山离汉阳城二十里,在县西边,她是汉阳县一座有名的山。松涛竹呜,鸟语花香,树杂草深,路小坡陡,很少有人去山上。
大雨洗后的女郎山,更显翠绿本色。这里空气特别清新,地面湿漉漉的,花草树木上凝结了许多小水珠,因山上植被茂密,比山下气温低,每到夏季的时候,山上凉爽,可称为天然避暑圣地。
今天的女郎山,鸟叫得特别欢快,犹其是那群画眉,声音清亮,时而围在七兄弟身边大声欢歌与飞舞,让大家心情更舒畅。
“姜夔快点走!”杨大昌说。
“他也就是辛哥陪得住!”姚刚中说。
“你看姜夔的那双手,在走路时也是拇指与中指不停地碰撞!—准在想什么!”郑次皋观察姜夔很仔细。
姚刚中、郑次皋、杨大昌三个人跑到了山腰,。“我们等他们一下!”姚刚中说。
于是,找到一颗大枫树下,坐下等姜夔他们四人。
不一会,姜夔、辛克清、单炳文、蔡武伯四人赶到树下。单炳文说:“歇一歇,吃点东西,大家说说话,不要只顾赶路,是玩着来的,不是比赛看谁跑的快!”
“先吃点东西起!”蔡武伯先把吃食拿岀来。
“这次姜夔带的东西最多,不但品种多,数量也多!”辛克清说。
“官家少爷吗!也要有少爷样才好吗!”郑次皋说。
“我有吃大家有吃就好!我有大家有就行!”姜夔说。
“大家风范!”单炳文夸姜夔不跟郑次皋计较。
“姜夔唱首诗助助游兴吧!”辛克清说。
“唱诗助游兴,我先来!”姚刚中边说边站起来,跟着唱道:“裁衣赠所欢,曲领再三安。
欢出无人试,闺中自着看。
甚欲逐郎行。畏人笑无媒。
日日东风起,西家桃李开。
令我歌一曲,曲终郎见留。
万一不当意,翻作平生羞。”
姚刚中边唱边学少女羞样。
姜夔在一旁笑。
“这是姜夔的《古乐府》诗!不算!”辛克清说。
姜夔说:“他表演十分到位,又还记住了我前年的诗,已经是很不错!”
“他记这种内容的曲调、诗词特别好!”辛克清说。
“你是贬我的话,也贬了姜夔。他是写的,我是唱的,写的人比唱的更糟!”姚刚中辩驳。
“姜夔写得雅而美,你唱得怪声怪气,丑样就别提多难看了!”单炳文说。
“还是让姜夔自己来一首!”郑次皋解围。
“好!我就喜欢姜夔唱诗!”杨大昌鼓起掌来。
姜夔站起身润了润嗓子,开始唱岀了一首《女郎山》。
“不见郢中能赋客,可怜负此女郎山。
冰魂寂寞无归处,独宿鸳鸯沙冰寒”
姜夔的话音落地,大家合拍的掌声刚停,突然,一匹
快马停在大家面前,马上下来一衙役,急勿勿,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姜少爷,老爷被江水卷走,不知生死,夫人叫你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