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学之庠 全国之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中华大地疮痍满目,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历史关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津,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愈加深重,人民生活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在此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深重、存亡绝续之际,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孜孜以求,不断寻求救国之策,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随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工厂的呼声日盛,在此情势下,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应运而生。
北洋工艺学堂始建于1903年1月。1901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响应朝廷,积极支持新政,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特别注重开办民族工业,努力办好实业教育,为发展工业培植专门人才。为此,袁世凯于1902年,委派天津知府凌福彭创办北洋工艺学堂,即现在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
凌福彭受命后,深感“此次津郡创设工艺学堂,实开北省内地风气之先”,遂“连日与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晤商并博访周咨,详考直省物产,究其利弊所在,知振兴工艺一事实为今日万不可缓之图,遵即详拟章程(共5章),克期举办”。于是,勘验地形,遴选堂址,最终选定天津老城东南角贡院东草厂庵为北洋工艺学堂堂址,迅即饬令动迁民房,转移僧侣,修葺旧有房屋,亲自招考学生,聘请教习,初录学生30名。1903年1月17日,第214期《大公报》对此有专门报道。报道说:“天津府凌太守现奉直督谕饬设立工艺学堂,延聘教习,招选聪明子弟30名,入堂肄习各种专门艺业……”经过紧张准备,遂于1903年2月27日正式开学,聘请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赵元礼为庶务长,单晋和为董事。当天,袁世凯亲自到堂视察。1903年2月28日,第246期《大公报》曾予以报道,称:“工艺学堂于二月初一日开堂入学一则曾纪本报,兹闻直督袁宫保于昨午11点钟出门赴该学堂验看云。”光绪二十九年二月甘一日(1903年3月19日)正式举办开学典礼。

清代天津城内示意图,见于1846年《津门保甲图说》,北洋工艺学堂最初就设立在天津旧城东南角贡院东草厂庵
图源:《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
北洋工艺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2003年6月9日,《天津日报》在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介绍天津的“全国之最”时,把北洋工艺学堂列入其中。同年11月17日,该报再次称其为全国之最。
关于这一点,北洋工艺学堂更名为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后在任的校长武濬源在为1916年《同学录》作序时就写明了。他这样写道:“夫中国工校之兴以吾校为最早,各省之担簦来学者,除云南、湖南、新疆、黑龙江外,莫不有其人焉。”
学校从建校之始就担负着培养工业人才发展工业的重任,提出“为国而思,握实业界之霸权,必有通于各种科学之人才,然后旧者可图改良,新者可期发达”。1903年北洋工艺学堂在《详订暂行章程》中明确提出:“本学堂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于是,确定了“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注重讲授理法,继以实验,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的办学方针。
北洋工艺学堂开办共用银46000两。开始时只是把草厂庵旧有房舍稍加修葺就进行了招生。由于草厂庵院址偏小,不合发展,天津知府遂于1903年3月又在贡院前修建东北楼房数十间,作为讲堂、办公室,在其西方向建化工、机器两厂,供实习之用。八月交付使用,两处共上下楼房193间。
校舍增加,学堂规模随之扩大。1903年10月,京旗练兵处咨送八旗子弟37名来堂附学,11月又续招新生70余名。此时,在校生已达130余人(开始时仅有学生30名),并开始分科,实行双语教学。1月刚开办时只有化学、染织等少量的科,到了11月就分为机器科、化学科、化学制造速成科、图绘科及预备科。机器科、化学科为正科,以英文教授;化学制造速成科、图绘科及预备科以日文教授。学制三年。
1903年1月至1907年9月,近五年间,常年经费统计,共拨银十万零一千三百三十四两零六分一厘,用银十万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八钱五分八厘七毫。
学校1903年初建时,试办章程规定规模为90人,30人为一班,共3班。由于当时只把草厂庵稍加修葺、整理,即行招生,所以仅招了30名学生。尽管数量不多,但录取条件非常严格。要求考生年龄在15岁以上22岁以下,文理通顺,曾习英文,天资聪颖,身家清白,体质强健,取具妥保后方可报名。并在考试前20天发出启事,晓谕各方。考试当天,知府凌福彭亲自主考。
整个招考过程,学生须过三关。第一关,先面试审核,看年貌、条件是否相符;第二关,初试,根据初试成绩挑选40名考生,准备复试;第三关,经过复试录取的学生,再由英文教习面试,而后决定去留。
据资料记载,当时应考者不下二三百人。考试科目包括汉文、汉文译英文、英文等。汉文要求一小时交卷,汉文译英文要求两小时交卷,开考前发给洋纸一份。两小时交卷时不能作者放出,两小时交卷后出英文论题。凡考英文者三四日内单发一榜。
当政者清楚地认识到:“夫工艺之学以理化为基础,中国物产地质胜于泰西,而制造远出各国下,实由不知化学工艺之法。”为此,在招考学生时,汉文考试的题目即为“化学为制造之本”。要求考生不仅论点正确,论述透彻,还要有论据,“能略举其说”。汉文译英文也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内容。
这仅是1903年1月学堂刚刚开办时的招考条件,到同年11月续招时,除原来的规定外,还要求考生汉文通达,学习英文、算学或日本语言文字两三年,并对有专长的考生实行优惠。1903年11月14日,第504期《大公报》在招生示谕中诏示:“直隶工艺总局为出示续招工艺学生事,照得前蒙直隶总督都堂袁谕饬设立天津工艺学堂,延聘教习,招选聪明子弟入堂肄习各种专门艺业,迭经收考学生先后入堂肄业各在案,惟现在学生尚未足额,兹拟续行招考,以符原定额数合,再出示诏谕。为此,示仰士商人等知悉,如有聪颖子弟,年在15岁以上22岁以下,身家清白,体质强健或汉文已经通达或习过英文、算学及日本语言文字二三年者,务于十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取其妥实保结,亲来本属投考报名处报名,听候示期考试。倘有专长,定行录取。有志工艺者其各勉违。幸勿观望自误,切切特示。”
1904年9月,北洋工艺学堂遵照学部章程,由直隶学务处批准,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学生定员120名。
1904年再招生时,规定的考试科目又多了3门,有“汉文”(训点、解释)、“作文”(记叙、论说)、英日文(翻译、会话)、“数学”(算数、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地理(国内外)、历史(国内外)。
北洋工艺学堂创办后,在课程设置上也“以理化为基础,以实用技术为主重”。
各科所设课程文理兼有,其中,化学科开设化学、汉文、代数、几何、物理、英文、万国历史、体操等8门课程;机械科开设机器学、机器画、化学大要、工业经济、三角、术弧三角、实习现造三匹马力全副汽机等7门课程;化学制造科共设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析、化学试验、制造实习、体操等7门课程;化学专科共设汉文、化学、化学试验、代数、几何、用器画、地理、历史、日文、体操等10门课程;机器专科共设汉文、日文、机器学、代数、物理、几何、用器画、体操等8门课程;图绘科共设汉文、日文、用器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体操等7门课程;预备科甲班共设汉文、代数、地理、英文法、英语、历史、自在画、体操等8门课程;预备科乙班共设汉文、英文法、历史、英语、自在画、代数、体操等7门课程。

1905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学生在上机械课
图源:《近代天津图志》。
北洋工艺学堂开办半年后由周学熙担任首任总办(校长)。周学熙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被称作北方工业巨子。1903年袁世凯派时任银元局总办的周学熙前往日本考察工商业。通过考察,周学熙感到日本的崛起在于重视兴办教育,以教育兴实业。结合此前曾担任过开平矿务局总办和山东大学堂总办积累的兴办现代工业和新式学堂的经验,周学熙深知培育工程技术人才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回国后,周学熙向袁世凯进言,欲求工业发达以富民强国,应设立工艺总局和附设工艺学堂,使兴工与办学结合在一起,遂被袁世凯采纳,委其总办直隶工艺各事,于城厢内外创设工艺学堂,以精进其理法;设实习工场,以练习其技能;设考工场,以甄验其货品;设工商演说,以增益其见闻;设工商研究,以开拓其智识;设工业售品所,以疏通其销路。周学熙于1903年7月接任学堂总办,“经营谨勤,不遗余力”。
学校从办学之初即为高等层次,这一点在袁世凯于1903年12月6日呈给光绪的奏折中就有详陈。他在奏折中写道:“臣于上年(1902年)莅津以后,即先筹设工艺局,就草厂庵附近地址建造工艺学堂,延聘中外教习,厘定课程,初录学生三十名,教以化学、染织及普通学科,约三年毕业。继收八旗官兵学生四十名,近又续行招考,拟再取三四十名,视各生年岁性质,分高等寻常二级。其秀颖者课以精深之理法,庸钝者授以浅近之技能。”
北洋工艺学堂作为官立学校,建制正规,定章而行。凌福彭受命创办时即拟定了《工艺学堂详订暂行章程》,共五章,涉及“学堂建置”“学堂员役”“学堂课程”“学堂条规”“学堂经费”等。其中学堂条规共8节,要求学堂员司、学生等一律谨恪遵守。为此,学堂“各厘然秩然,遵循不紊。而学生之功课分数、心术行检又以时详记而赏罚之。在堂员司亦复共守章程,罔敢逾越,精神焕发,形式改观,识者谓工业之基础”矣。
1904年9月,北洋工艺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随之又制定了《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试办章程》,共31条,同时制定了“讲堂参观行礼规则”6条、“食堂规则”7条、“自费生附学规则”9条,制度更加完善,要求更加严格,纪律更加严明。
学堂规定考试分大考、小考,小考在暑假前进行,大考在年假前进行。小考考半年所学的内容,大考则考全年所学。考试评定以百分为准,每科规定50分为及格,不及格者不得升班,仍归原班学习。考试不到者不得升班,有因病及不得已之事而请假未能参加考试的,准其补考。
学生请假须有保人,或者父兄亲自到学堂以及有实在凭函方准,如系病假则须有医生证明,准假后有庶务长(相当于总务行政处长)给予请假凭据方准出门,迨销假时,还得将凭据交还庶务长。月终统计出勤,如缺课太多,无论因事还是因病一律酌扣功课所得分数,以示惩警,倘若不经请假而无故不上课,要记过。
学堂还规定每年分前后两学期,自正月至暑假前为前学期,自暑假至年假为后学期。每年放假日期为:星期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皇太后万寿、皇上万寿、孔子诞日等各放假一日;暑假放30天(放假日期临时酌定),寒假放20天(放假日期临时酌定)。新生入学在每年之始,不得临时入学。
对学堂的规则,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有违背的及品行不端的,要照章革除,并且由入校之日计算,每月罚缴学费公砝平化宝银5两,倘若学生半途自请退学,要按在堂月份,每月罚缴学费公砝平化宝银5两。只有患重病并有医生证明,或实有不得已而退学的,才免罚学费,准其退学。学生在校考试,两次不能升班的要除名,除名时还要查明是否有意退学,有意退学的照缴每月原费5两,但确因资质鲁钝,情有可原者免罚。
在食堂规则中,规定庶务长、教习、司事及学生等一律在饭堂用膳,饭菜一样。听到钟声一律到餐厅,不得拥挤争先,排队前后不得不齐,挨次入座,不得任意调座。一桌坐6人,不得两人占一座。吃饭时饭堂内不得喧笑,不得言语嘈杂,等候管理人员挨桌添饭。如果不够吃,要静候,不许敲桌打碗,随吃随走。厨役、听差人等要随时洗涤搞卫生,以免污秽不洁。
在宿舍规则中,要求学生在宿舍各按各号就位,除讨论学业外,不得三五成群闲聊。宿舍内保持肃静无哗,不得喧笑歌呼,跳舞滋闹,也不得因小事忿争惹人讥讽、讪赌。衣物用具等要摆放整齐,不得用粉墨朱笔涂抹墙壁、几案。宿舍内不准聚饮、赌博、吸食洋烟,也不准携带玩具。就寝时,熄灯就床,不能超过规定时间。
以上规则各生均应遵守,各斋长要稽查劝诫。如发现有人故犯,要分别轻重记过。斋长如果不负责不劝诫,又不陈明,一并记过。凡一般记过,要扣20分,记大过扣50分。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注重选聘优秀教习,以名人、高学历者、留洋者居多,尤其是不惜高薪聘用洋教习。除总教习、教务长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以月银400两聘用外,还以月银300两聘用英国头等机械师德恩为机器教习,其聘银相当于国内教习月银二三十两者10~20倍之多。
与此同时,学堂还不惜花费重金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游历、考察、研修深造,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工业技术人才。1903年4月,北洋工艺学堂开学不久,即从初招的30名学生中挑选19名赴日本游历,参观大阪博览会,历时两个月。据英文教习孙凤藻所撰报告称:“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前会办工艺学堂张道柢及总教习工学士藤井恒久,洋文教习孙凤藻、徐田,同奉督宪札委,随带工艺学堂学生二十名前赴日本,游览日本内国第五次博览会,并于各处农业工艺商务美术等周咨博采详细考求等。因道经日本长崎、神户、大阪、西京、东京各名区调查学堂工场及商品陈列馆等,于是年润(闰)五月下旬回津。”1906年9月,又考选化学、机器两速成科学生19人赴日本西京、大阪各工厂实习造纸、制革、染色、铁工等工艺。
1907年学校有了第一批毕业生,共51名。其中,“二月,化学制造科内之制纸科学生十三名毕业。五月,图绘科学生十四名毕业。七月,派往日本工厂实习学生十四名回国,八月毕业,仍五名留大阪铁工厂,期以明年秋间毕业。现化学正科学生十名期以本年九月毕业,毕业后复拟择优送英国工厂实习”。
这年学堂以学生数增多、旧堂狭窄为由,遂于当年9月报请直隶学务处批准,在天津河北窑洼孙家花园旁另建新校舍,1908年6月竣工,7月迁入新址。学生数额增加至200余名,教习13人,其中日本教习5人。这期间先后有周学熙、毛庆藩、孙多森任总办。1907年孙多森任总办期间,学堂管理更为规范,建制合理,机制畅通,师资队伍整齐,教学设施较为完善,生源较广,除直隶省外,来自国内14个省区的学生占30%。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任职最长者当属邢端,从1909年至1913年近4年时间,并且在孙多森任总办时,他已任副监督(1909年改总办为监督),配合孙多森遵照学部章程并参照欧美、日本各国工科大学的教学情况,修订课程计划,呈报学部核准。学生学业期满,毕业照章请奖,经直隶学务司和学部复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并奖给“举人”出身。同时,附设两年制中学实习科,实习科学生毕业可直接升入高等工业学堂。1911年,学堂开始接通火力电源,正式使用电力,结束了以油灯、蜡烛照明和以人力为动力开动机器的历史。
1912年7月,遵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修订章程,学生入学时间由年初改为暑假后。8月,教育部颁令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监督改为校长。
1913年2月,直隶高等工业学校又改为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日本留学归来的武濬源任校长。他借鉴国外办学经验,传承学校的优势,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修订章程,“以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又附设中学,以造就升入专门合格学生为宗旨”。在章程中对学科设置、修业年限、授课时间、入学资格、学年学期划分、假期、升级退学、各门课程所学内容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1915年毕业生黄作孚的英文毕业证书
1914年8月,直隶省政府因财政困难,撤销中学实习科,在学的中学实习科学生并入南开中学续读。
1916年5月,全国工业类学校学生各科成绩在北京参加赛会,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生的成绩经教育部审查,评为优秀,列为甲等,在各参赛学校中排第一,发给一等奖状。用校长武濬源的话说:“北京开学校教育品展览会,全国工校学生成绩错列于其中,虽取他校之最优良者,与吾校之学生成绩较,亦蔑以加之。则吾校之进步,固可目睹也。”
1917年,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杨育平接任校长,任职长达10年。在任期间,杨育平工作尽心竭力,使学校有了长足发展。1926年,杨育平调任察哈尔省教育厅厅长,校长由魏元光接任。
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随之改名为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在历届掌校人的精心努力下,日进有功,办学特色鲜明,“一时人才辈出”,当时被誉为“培养工业人才之模范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