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透视
中共十九大最大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思想的确立,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积极理论回应,也是对新时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中国所具有的新的历史和时代定位的精准把握。新思想的提出,更是为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新的伟大征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就是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在完成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其世界历史尺度的逻辑进程,就是迈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步伐,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00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的基础上,拉开新的伟大斗争的序幕。
因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来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架构与步伐,就是要在历史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脉动;就是要在空间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交互联动;就是要在理论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机活力;就是要在实践整体性视野当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矛盾张力。
一 历史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最强劲的历史脉动,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心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记忆与自信、自强的普遍精神,它一次又一次地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艰难险阻,战胜内外敌人,是中华民族永葆强劲历史脉动的重要历史动因。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苦难深渊,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为痛苦的历史记忆,但也愈加淬炼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伟大抗争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多世纪救亡图存、探寻真理的漫漫心路历程与反抗侵略、浴血奋战的曲折实践历程。
中国人民寻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并使其中国化,正是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前提,才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形成了现实性的历史原点。这个原点上的正确选择,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生死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由此所生发出的历史脉动是那么铿锵有力,是那么感人肺腑,是那么真真切切。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踏上了一条伟大、光荣、正确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富裕中国,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趋于实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30年,演绎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三大历史脉动,最终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劲的时代旋律。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要在彻底解决“挨打”“挨饿”问题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去解决“挨骂”的问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发展的新篇章,开启新的“强国论”。新思想奏响了新时代伟大历史脉动的高歌,它既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回响,又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抗争的精神绵延,更是中华民族迈向民富国强复兴局面的前进号角。这一伟大的历史脉动,既有中华民族历经灿烂辉煌、衰落危机又重新振奋的历史记忆、普遍精神,又有一种鲜活的思想活力,落实到我们伟大的民族铭记过去、奋战当下的实践步伐中,同时还是我们展望前途、开拓进取的未来起点。
二 空间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动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层层递进,设定好其空间坐标。首先,就是要梳理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设定一国范围内治国理政的空间坐标。中国共产党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整个国家团结一致奔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领导整个社会协调有序奔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领导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奔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而,需要链接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空间坐标的定向、定位、协调功能。
第二,从更大的空间视域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坐标,就是要有效地协调好中国与世界的地域空间关系。解决国内问题,需要有世界眼光,解决国际问题,也需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我们要下好国内国际的“一盘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世界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用这种眼光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地域空间,我们就必须注重中国与世界双向的联动反应、辐射效应。我们既要看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形势的变化给国内所造成的种种影响,也要看到我们国内“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做法对我们外交格局、友邻关系的影响。当今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给世界各国带来联动辐射。我们需要架构好中国与世界整体以及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互惠、共赢、共荣的互动关系,以获取中华民族发展的有利国际空间。
第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坐标来看,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跳出中国仅仅作为直接当事方的狭隘事务范围。中国参与、协调、处理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我们要牢记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及外交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并由此获得其支持和拥戴,为我们扎实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既要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又要保持自身独立的路径借鉴。并且,同样重要的是,我国继2010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随着近年来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作为新兴经济体和最为强劲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利益博弈关系。
在当今国际舞台中,我们应站稳脚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更应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话语权威的打造,并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规则的制定与维护,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我们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伟大过程中,应当积极、系统、全面地探索,以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帮助全球治理摆脱现有的“三失”困境即失序、失灵、失效,积极引领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效抵制、消解各种各样的“逆全球化”思潮和举动,与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重新构建全球治理的新体系、新秩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我们新的应有贡献,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青春活力,由此成为助推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全球治理新秩序新格局的建构者和新型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的领导者。
第四,世界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以来,国际的局势风云变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峙态势不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落入低谷。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新的积累和爆发,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劲有力的发展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世界人民重新燃起了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希望和信心。如果说积弱积贫的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寻找到马列主义,发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的真理,那么今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局势下同样有一条伟大的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救社会主义”,它昭示着中国可以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人类对更为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中国方案。
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我们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应具有的国际担当,勇敢地推进国际主义的担当。如果说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面临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多国革命的重大抉择,并通过以列宁、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伟大创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步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尽管留下了不少遗憾和缺陷,但是它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那么,当今的中国同样也亟待思考,我们在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如何回应那些想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我们需要提供思想理论的帮助和实践的支持,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低谷中走出来并逐步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我们应有的帮助并作出应有贡献。
三 实践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张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鲜活实践,还具有实践的整体性,要完整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一以贯之地在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之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革命实践的逻辑步伐,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发掘提炼这种实践整体性,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通过伟大斗争,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伟大工程为保证,因此,要协调好“四个伟大”之间的整体关系,找出这种整体性的内在贯穿线索。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他用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个主题关键词作为整体性的统摄范畴。
第二,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当中,首先进行的当然是批判、否定、破坏性的工作,我们就要协调好批判与积极建构之间的关系。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保有批判的武器,批判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并且要保有武器的批判,批判腐败黑恶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批判国际上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颠覆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图谋和行动。但与此同时,我们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以实干苦干为主,要在“四个全面”实践当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构,扎紧制度的笼子,有效抵御风险。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发展实践事业本身的内在动力。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在更高层次上确证、包含了历史上的既有实践成果,也就是说,辩证地扬弃了它们。同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最终将会在两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充分体现。所以我们要在“四个伟大”的实践新步伐中,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推进中,不断确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把它推向前进,使之呈现新时代的更丰富形态。
四 理论整体性视野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来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架构与步伐,解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要求我们将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统摄于理论整体性之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真谛。
第一,通过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呈现习近平新思想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任务,完成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任务,由此,完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70年以来一脉相承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提升任务。紧紧把握理论整体性,才能辩证、历史、现实地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梳理其内在的有机整体组成部分,把生发的具体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作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也就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精神和整个思想体系,对于它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原理,我们都要历史地、普遍联系地加以考察,考察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传承、实践指向。
第二,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整体性,就要系统地总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意识和主题线索: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江泽民沿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结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明确地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问题的世代流变,就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层逻辑,需要我们提炼总结。
第三,我们要系统完整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应当从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的全貌来看待它,深刻领会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最新发展,并由此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整体。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看,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发展的美好新时代,新思想在这种结合和统一当中展现出生命活力,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解决新矛盾,完成新使命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总体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首尾的一根红线,就是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近百年奋斗,所找到的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伟大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文化历史条件和当代中国各族人民要求。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既是我们深刻领会贯彻十九大所提出的党的思想政策方针路线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也是我们不断推进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与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