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计转型因素与影响
(一)主导因素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凝结在人体中的能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存量总和,是依附于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人力资本对农民生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劳动力数量、身体素质、劳动者劳动技能、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
2001年8月,重庆市巫山县的村民先后两次搬至大旺城北社区的吉祥村与幸福村,具有移民资格的有999人,随迁7人,总户数283户,现有人口1100人312户。其中,吉祥村始迁人口205人61户,现有人口213人62户;幸福村始迁人口792人222户,现有人口887人250户。30岁及以上的移民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青年人则以高中文化水平居多,少数有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凭,且这部分人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在大旺的移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继续读书的意愿不强烈,或者不能够被满足。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没有外出工作也大都是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或缺乏技能。
平均每个家庭有两位从业者,即全村劳动力人口有600多人。劳动力数量对家庭富裕程度有明显影响。吉祥村1巷8号的金姓家庭,户主自己在大旺实验小学当保安队长兼水电工,妻子在区管委会做清洁工,小儿子在高新区管委会当保安,小儿媳在高新区当文员,大儿子是中心小学的主任,大儿媳是第二小学的教职工。6个劳动人口一个月至少有15000元工资性收入,加上还有租赁经济收入,家庭月收入高达20000元,是吉祥村收入最多的一家。而隔壁9号的张姓家庭,劳动力数量为0,在妻子怀孕那年,丈夫出车祸去世,一直是妻子自己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女儿出嫁后不久就离婚了,也很少回家帮衬自己。现在一个人在家没事做,每个月靠两三千元房租生存。幸福村5巷16号的李姓家庭为四口之家,俩儿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在小学读书,妻子结婚前还在工厂打工,自从有了孩子就一直在家做家务、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年近40岁的户主一人跑摩托车拉客每天挣几十元,加上每月1000多元的房租维持生计,在移民村居民生活水平中处于低水平,只是比伤残关爱人群与无业者稍微好一点。可见,支撑家庭生活的劳动力数量对家庭财富积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移民安置补偿
三峡移民安置政策中,补偿部分主要有土地赔偿、房屋赔偿与后期扶持政策。淹没土地的补偿费由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部分组成。1994年三峡移民补偿包干测算时,重庆库区淹没耕园地(河滩地折半计算)的土地补偿费按该地前三年平均亩产值的4倍计算,有收益的非耕地按3倍计算。安置补助费按淹没土地前三年平均亩产值的3倍与需生产安置的农村移民人数之积计算。重庆库区耕园地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之和,平均为淹没耕园地年产值的9.3倍(各区县略有差距);有收益的非耕地统一按该地平均亩产值的6倍计算。每亩土地平均补偿额为:旱地4743元,水田6138元,柑橘园12270元,菜地13020元,经济林2130元,用材林1830元,柴草山930元。
根据土地补偿单价和淹没土地面积,重庆三峡库区淹没土地补偿投资为253186.7万元,其中农村乡镇246266.32万元,农林场站6920.38万元(引用自重庆市移民局公众信息网,http://jym.cq.gov.cn)。除了得到按以上标准进行的土地赔偿金额,大旺移民村村民在大旺还有私有土地。符合移民资格的村民,每人获得0.65亩的土地赔偿。据村民讲述,他们搬迁后,实际上每人有0.791亩的土地。因为迁至大旺移民村后,村民觉得土地太少,便自发去和政府协商想分一点在老家有的“猪栏地”,最后政府将土地赔偿面积加至人均0.791亩。
房屋上,每人赔偿2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此外,每人还有10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总计人均30平方米。房屋建设上,人均9800元,政府负责出4800元,移民自身出5000元。在确定搬迁主体和一系列前期工作完成后,移民们抓阄确定自己家房子的具体位置。之后,由政府先垫钱建房,再从各项赔偿费用里面扣除,就如村民们所说,“当时很不容易,幸亏政府先垫钱建房,等我们的房产补偿到了后直接从里面扣掉,占地移民没有房产补偿,他们的就从搬迁路费补偿里面扣除”。
房屋户型上,按照每户搬迁人口进行安排,例如一户家庭,只迁其中两个人的户口至大旺移民村,那么他们家的户型就按照两个人的面积建设。一般,迁两人户口至此的家庭户型是两室一厅;迁三人、四人户口至此的家庭户型是三室一厅;迁五人及以上户口至此的家庭户型是四室一厅。搬迁初期,移民村居民房屋都为只有一层的平房(见图12)。
图12 移民初期建设的一层房屋
大旺移民村享有的后期扶持政策主要内容有:首先,每人每月享有50元生活补贴,持续20年;其次,迁入地政府(大旺区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贴,持续18个月;再次,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年减免3000元费用。此外,移民有3年保护期。在3年保护期内,移民村的村民不办营业执照就能开店,享受经营个体户免收3年的税费。政府还帮村民们找了在工厂干活的工作。
后期扶持政策中,只有最初的999名符合移民资格的村民享有生活补贴,即在2001年6月30日之前出生且2001年7月30日之前登记了户口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这笔补贴,新出生的、嫁入的不享受这个待遇。社区工作人员跟笔者讲解道:“前几年,政府发了一次增补金,每人一万多元,这就是按原始的移民人口下发的,新增的人没有这个增补金的享有资格……因为物价和房价上涨,政府针对那几年的情况给予我们补贴。”但孩子上幼儿园,每年减免3000元费用的政策,就不限于最初的999人,移民后的新生儿都有资格享有。
现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移民村村民们自己也购买了养老保险。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享有500元,80岁及以上的老人另外享有300元,即每月有800元养老金。可见,安置政策从土地、房屋、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给予的关怀,是移民们生产生活的保障。
3.土地变失
对于传统农村来说,自然资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条件,包括土地、气候、生物、水资源等。其中,对农民生计影响至关重要的就是土地,真正能够容纳他们、养活他们的还是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移民村中,符合移民资格的村民,最后的土地赔偿总面积是790亩,人均是0.791亩。但是只有几户人家从事农业生产,移民们对分下来的土地不满意,原因有三:一是距离生活的移民村太远;二是水位低,常有洪涝灾害,收成低下;三是移民搬迁至广东的主导因素之一,即想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入其他行业。
2006年,大旺区政府需在移民耕地上建变电站,协商后以7万元/亩的价格进行征地。2008年8月,政府以10万元/亩的价格对移民村的耕地再次进行征收,但这次有7户家庭没有同意。先后两次土地征收赔偿金额人均76100元,收入十分可观。特别是2008年,政府征地使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十几万、几十万元。土地被征用是移民增加收入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失去土地,但集聚了大量有形资产,将土地潜在的价值转化为可控制的资源,从而提高了移民的经济实力,进而使用这些资金为自己谋福利,如加建房屋出租,发展可持续性的租赁经济。土地的变失,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了移民收入,加剧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4.大旺经济支撑
2001年11月,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迁址到大旺。2002—2006年,大旺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有色金属加工、新材料及汽车摩托车整车零配件制造等工业项目。截至2006年,大旺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352家,工业比重为75.6%。现今已达上千家企业的大旺更是蕴藏着巨大劳动力需求潜力。搬迁以来,每个家庭的劳动力都曾在工厂工作过,现在也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以进厂务工为主要生计。
与此同时,大旺企业劳工需求引起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移民村居住人口数高达6000人,村民只有1100人,流动人口约5000人。移民村交通便利,与市场相邻,流动人口渐渐涌入移民村租住农房,随着村域优势极差地租的形势与房屋租金的刺激,依托于低成本的村民私宅,移民村逐渐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暂住地,房屋租赁真正形成规模。
主观能动性、政府、市场等因素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移民的多元生计活动与选择。十几年来,移民村不仅完成了居住、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发展了房屋租赁、茶馆等显而易见的长期有效的生计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移民村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得益于大旺高新区的经济环境。
(二)生计变迁带来的影响
1.消费转变
移民村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城区中心,在国家级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中隶属中心综合服务地带,三面环路,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设施完善。随着大旺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村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生活方式,融入了当今的社会,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消费方式的变革。
移民前的自给自足转变为移民初期的市场购买,移民初至今又实现了从生活必需品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较快,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电热水器、摩托车等商品拥有量基本饱和。
近几年,生活水平提高,村民汽车拥有量也在逐渐上升,部分村民购买了私家车。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家庭还在移民村周围购买了商品房,有些甚至不止一套。例如,一对在社区上班的年轻夫妻,其父母在家开了有10张麻将桌的茶馆,家庭年总收入高达十几万元,已在村口御景台小区购买了两套房子,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上文中提到的WX是村里的养殖户,虽生计方式听起来没那么光鲜亮丽,但他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居上层水平,平日与包工程的有钱人、社区工作人员等较高社会阶层的人交往密切,在村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移民村从传统农村蜕变成了“城中村”,消费观念不再只重视生存资料消费,而是越来越追求服务性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娱乐活动大大增加。由于移民空闲时间增多,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村周围繁华地段分布有许多广东茶餐厅,茶位费5元、8元、10元不等,糕点等小吃价格也与广州茶餐厅差不多,村民们有时也去这些高级餐厅消费,享受广东早茶带来的惬意。移民村的广场舞团队在肇庆市乃至广东省都很出名,团队成员都是村里爱唱歌、跳舞的中年女子,每天聚集在操场空地上跳舞健身,曾经两次登上了肇庆市春晚的舞台表演舞蹈。此外,村里有一群爱钓鱼的老爷爷,他们每个月都花费几百上千元在钓鱼上,钓的鱼有时几乎都分给别人。还有一帮玩乐的女人,每天不工作,打麻将、包车去肇庆市买衣服、去美容院做护理、AA制去唱歌等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个案6:刘爷爷,71岁,钓鱼爱好者
我:爷爷,平时您出去走走吗?
刘爷爷:嗯,我一般都出去的,出去钓鱼。
我:去哪里钓鱼?
刘爷爷:比较远哦,骑单车的话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
我:钓鱼要收费吗?
刘爷爷:不要钱的,钓了多少也都可以拿回家做菜吃,就是买钓鱼竿、鱼饵什么的要花钱,每个月花不少钱,但我又不打麻将,没事我就去钓钓鱼。
2.经济分层
经济物质丰富、丰衣足食、文化发达之后,社会成员有了不断流动和向上发展的愿望和可能。移民们从重庆山区搬迁至广东平原,他们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了移民广泛的社会流动,同时促成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阶层的重组。
移民初期,移民村的经济分层维持在重庆巫山的状态,即在老家开店做生意、在企业与政府机关上班的吉祥村移民居社会上层,例如,吉祥村1巷4号熊姓在巫山老家经营了一家汽车维修店,收入相当可观,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在老家务农与外出打工的幸福村移民处于相对下层的地位,其中又以在巫山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当地声望的高低而有所划分,长期在外打工、见识广的移民地位较高,在老家种菜去县城卖的村民也不相上下,虽同样从事农业,但与其他村民不一样,他们不仅自给自足,还借助与县城距离近的优势挑去市场卖,使务农收益增加,并引以为豪。
摸索与过渡期间,村里社会成员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了移民广泛的社会流动。大旺的开发给村民提供了买泥土车跑工程的契机,两三年后多数人以卖车告终,少部分人一直做到现在,也以此提高了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当时买一辆二手泥土车至少要五六万元,加上拉货、跑工程的费用,前期投资一般都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生计并非每个移民都能负担得起。因此,买货车跑工程的村民在村里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声望,处于社会上层地位。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家庭,通过自身努力,在家养猪贩卖、在附近开大排档或餐馆,经济条件也很可观。另外一些家庭,可能是比较不善于打交道,仍在厂里打工,过得较拮据。而有些家庭可能没有一个人在工厂工作,光靠过渡期的生活补助费,生活非常艰难。
2008年至今,移民村再次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阶层的重组,形成了四个不同阶层。一是身患疾病、无劳动能力的社会关爱人群,以及少数游手好闲或进厂工作没几天又辞掉的村民,他们依赖房租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艰辛。二是在工厂勤恳务工的村民,有的家庭父母与孩子都在厂里工作,人均收入两三千元,虽然辛苦,但生活也不错。三是能力较强的个体户,如跑工程、开养猪场、开茶馆、开餐馆,这部分人用自身储蓄与市场洞察力创业成功,生活富裕。四是生活较好的一部分人,他们通过考试当上公务员或在社区工作。自古以来,中国就创造了较好的流动机制。虽然分层明显、社会差异大,但中国社会从公元587年就建立了科举制度,能让精英人物通过考试直接进入社会上层。这一流动机制在当今移民村依然很受欢迎,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有人通过考试当上公务员,其都会被村民赞不绝口,带来许多声望,提高家庭在移民村的地位。
3.人地矛盾凸显
大旺移民村辖区总面积100亩,村民房屋由当地政府统一建设,人均2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与10平方米的宅基地面积,总计人均30平方米,每个家庭最初都只有一层。随着租赁经济的发展,目前有1户为7层,2户为6层,11户为5层,101户为4层,132户为3层,26户为2层,只有10户没有加建。租赁经济一方面给村民带来了轻松又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地矛盾凸显的负面效应。
政府统一建设的移民村房屋整齐,路面平坦宽阔。随着租赁经济的发展,前后房屋的间距减少至不到半米,使每家每户的室内光线昏暗、潮湿、空气流通不畅。部分村民还在路边空地上违建搭棚,例如,LQ家房屋总面积180平方米,共两层,自己家住顶楼的三室一厅。一楼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其中两间单间,两套两室一厅,租金月收入共1600元。房子是2005年加建的,共投入了5万元。他跟笔者说,加建时没有重新打地基,房屋目前有渗水的质量问题,而且光线昏暗、潮湿、空气流通不畅、停车场空间不足。2007年,他在路边违建了一个占地50平方米的铁皮棚,第二年被政府拆掉30平方米,2009年又重新建了一个占地50平方米的铁皮棚。
违建乱搭,不仅影响移民村的风貌,占有公共空间(见图13),也会引起邻里纠纷。幸福村5巷的LY家位居村边缘,加建房屋时也跟其他村民一样,在原来基础上往外扩宽了占地面积,原本两人的60平方米变为现在的100平方米。两个儿子还分别在幼儿园、小学就读,妻子自从生了孩子后就辞掉工厂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几年来都只靠他一人跑摩托车养家糊口。一次在他家访谈期间,遇见他表哥来与其谈论建房的事。他跟我讲述道,孩子逐渐长大了,为了能让他们以后顺利读高中、大学,他想多攒点积蓄,希望能在房屋边缘再建一个一层平房,增加租赁收入。但是,他一直都在犹豫,之前有人占用公共用地修建房屋,引起了其他村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也会如此。调查近尾声时,李元已经下定决心并开始动工修建,但是否能修建成功而增加租赁收入,是否会躲过邻里的不满,我们不得而知。
图13 村边缘的违建房屋
大旺区政府欲对移民村进行三旧改造,把移民村建设成与周围一样的商品房小区,加快大旺开发区城市风貌建设,但因在赔偿问题上迟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停滞,移民更愿意自己加建房屋,收取稳定的租赁经济收入,长此以往,形成了在路边空地违建房屋的情况图13是村边缘的违建房屋。可见,随着移民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经济价值剧增,促使移民不仅加建地基不稳固的房屋,还在少有的空地上违建,凸显了人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