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经济史论坛(第3辑):政府规制、社会调节与工商业变迁(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广西米价的年际波动分析

对于米价的年际波动分析,笔者采取个案分析与全面分析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选择桂林府米价年际波动来作为分析广西米价年际波动的个案。桂林府作为当时广西的省府所在地,它的米价具有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西米价的面貌。笔者对1840~1910年这个长时段的米价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并绘制成图以便于观察,如图1所示。

图1 晚清桂林府米价波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通过图1,我们可以观察出以下6个特殊的短时段,即1850~1853年、1864~1867年、1877~1881年、1885~1888年、1902 ~1905年、1906~1910年。这6个时段的米价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即6次年际波动。通过考察实录和地方志等文献的记载,可以印证数据所反映的米价年际波动情况。1850~1853年米价从1850年的每石1.315两白银上涨至1852年的每石1.485两,每石大米约上涨了0.17两,至1853年才降至每石1.298两。实录中同样有相关记载可以印证,因1853年广西的米价刚刚回落,米谷并无多余,故“有人奏,广东米价昂贵……粤省岁收歉薄,粮价骤增,粤西米谷,亦不能东运接济……”《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本,第1847页。1864~1867年米价略有波动,从地方志的记载中亦可知1866年桂林府出现了“谷贵”光绪《临桂县志》中册一,桂林市档案馆,1963年石印本,第279页。的情况,但这次波动幅度不大,仅上涨了0.08两白银。1877~1881年,米价从每石0.955两白银上涨至1879年的1.272两,上涨了0.317两,至1881年回落至1.246两。其后1885 ~1888年,米价在每石1.248两白银的基础上大幅上涨,两广总督张之洞不得不将此情况上奏于朝廷:“西省米贵,匪徒煽动,现办平粜安辑……”《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本,第2122页。至1886年达到最高,每石2.24两白银,足足上涨了0.992两,故“光绪十二年夏谷复贵”。光绪《临桂县志》中册一,第280页。1886年冬张之洞再次上奏朝廷,因“广西米缺,拟援案招商买米运回粜卖,接济两省……”《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2171页上。其后,米价迅速下跌至每石1.605两白银,但仍比1885年高出0.357两,且自此以后再也未出现低于1885年的米价。自1889年开始的平稳期至1902年结束,这一年米价开始迅速上涨,至1903年达到最高值,每石2.46两白银,之后于1905年再次下降至每石2.253两,同样也未回到上涨以前的价格,上涨了0.676两。1906~1910年,米价一直处于一个急速上涨的过程中,达到了每石2.773两白银,这是桂林府晚清时期米价的最高值这个最高值是平均后的,实际值要高于此值。,共上涨了0.292两,相较最低值1877年的每石0.947两,整整高出了1.826两,几乎是1877年米价的3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甚至到民国初年米价仍然非常昂贵,“民国二年,米价飞涨,购买无从”。民国《灵川县志》(四),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第1163页。

那么,广西其他各府的米价情况又如何呢?同样我们将数据、图表和实录、方志等文献记载结合起来分析。如图2所示,我们能够大体看出各府都存在7个时段的波动期,当然有一些州府不止7个,比前文分析的桂林府要多出1个,但我们主要分析这7个共有的波动期。为了进一步印证各个短时段的波动,我们同样将方志文献记载同数据进行印证。1850~1853年,许多县份出现了米贵的情况。1850年“灌阳县斗米价制钱五百文”民国《灌阳志》卷23,民国三年(1914)刻本。, 1851年“全州米贵每斗价制钱四百文”民国《全县志》第9编,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这种波动一直到1854年仍然存在,1854年“武宣县斤米制钱六十四文”民国《武宣志》第15章,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新宁州田禾秀而不实,大饥,斤米百钱”。光绪《新宁州志》(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第395页。第二个时段也存在同样的情况。1865年“归州米贵,每斤制钱四十八文”光绪《归顺直隶州志》卷5,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1866年迁江县“春大饥,米价昂贵每斤米值钱六十余文”民国《迁江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202页。;宾阳县“春夏间米贵,每斤价五六十文”民国《宾阳县志》第6编,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年铅印本,第578页。;平乐“米价腾贵,每斤沽钱六十”民国《平乐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513页。;象州“米贵每斤至四十余文,久之昂至六十余文,皆居象者所未经见者”10同治《象州志·纪故》,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第298页。;郁林“春夏间大饥,斗米钱六百文”光绪《郁林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270页。;贵县“米贵每斤售价六十余文”。民国《贵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542页。其他各个时段同样都有着各种记载,如1886年宾阳县“米价徒昂,每斗米价钱六百文”民国《宾阳县志》第6编,第578页。;陆川县“斗米价银六钱”民国《陆川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32页。;三江县“米贵,每斤制五十余文”民国《三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第651页。;“钦州米贵,稻谷每斗价五六百文”。民国《钦县志》卷14,桂林市图书馆藏。光绪十三年(1887)兴业县“斗谷值钱三百五十文”。民国《续修兴业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113页。在最后一个时段中,地方志的记载也印证了其波动的大幅度。各地方志记载了各年米价大幅度波动的情况,比如1902年上思直隶厅“米价涨至每斤制钱180文”民国《上思志》卷5,桂林市图书馆藏。;邕宁“米价每斤值钱百文”民国《邕宁志》(五),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第1509页。; 1903年兴业县“三四月间斗谷值钱九百文,四月以后有一千零五十文者”民国《续修兴业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第113页。;“那马厅米贵,每升制钱一百四五十文”民国《那马县志草略》第9章,桂林市图书馆藏。;武宣县“斤米银八仙至一角”民国《武宣志》第15章,桂林市图书馆藏。;贵县“米价奇昂,上石龙墟米一斤售百钱,较寻常贵四倍,各墟市斤米六十钱”民国《贵县志》,第1238页。;横州“米贵至每斤制钱八十文”民国《横县志》第5编,桂林市图书馆藏。;土思州“米贵,每斤制钱一百六十文”民国《思乐志》卷8,桂林市图书馆藏。; 1906年,上思厅“谷价每秤1850文”。民国《上思志》卷5。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粮价档案的数据所反映的7个特殊时段能够在地方志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即数据的可靠性高,年际波动的确存在。

图2 广西各府米价波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晚清广西米价出现了如此频繁的波动呢?通常来讲,在传统社会,现代经济还未形成,市场因素对年际波动的影响很有限,米价同米谷丰欠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米谷的丰欠在传统社会则主要取决于环境,如果各种灾害比较多,则米谷往往会歉收,导致米价高涨。当然社会调控机制,如仓储制度的健全与否也会影响米价的年际波动,关于晚清广西仓储制度对米价的影响,拙文《晚清广西仓储的崩溃探析》谭玉龙:《晚清广西仓储的崩溃探析》,《湖南广播电视学报》2015年第2期。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不赘述。那么,晚清时期广西的灾害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同米价的年际波动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