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类型:以慢性病儿童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积极与消极,这看似矛盾对立的两种主观表达,在日常生活话语中往往频繁流露,成为情感与行为表现中两个方向对立且又时常迅速转换的互为过程。然而,遗憾的是,在学术研究的舞台上,积极或消极的研究显得困难重重。虽然以积极心理学为代表的抗逆力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蔚然兴起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具有标志性的研究发现往往很难以实证方式加以佐证。一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建设往往成为人际交流中外显于表情与行动、内化于心思的一种内外体验,但往往显得过于随意多变;另一方面,对心态或情感的研究往往又因其过于主观化而无法共享并得到充分论证。

处于儿童期的种种疾病的显现样态,作为一种慢性的逆境事件,常常会让与逆境线索发生关联的抗逆力的研究显得耐人寻味。长程的疾病表现,又让积极与消极的应对反应更富有挑战性,其中出现的彼此转换与对患儿及家庭的影响往往会演绎出若干种表现样态。儿童受其成长氛围的影响很大,而疾病的线索往往是在逆境挫折层面构成患儿认知世界的某些特别路径。对患儿及其家庭在疾病应对方面的类型与过程研究,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议题,目的在于反观疾病及其心理、社会与文化等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加以组合,而这一过程又如何通过儿童感知外在世界的牵引内化为“身体-心理-性灵”一体化的综合体验。

对慢性病儿童的研究,目前依然仅在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务社会工作等少数几个学科领域里展开,少有基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观察记录。而科学主义的研究倾向,又常常使得对疾病儿童的观察过于偏向疾病的病理治疗,而忽略其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生成与再组织策略。这也是作者专门构思此书的目的所在,即尝试从儿童成长的家庭生态系统层面,探索慢性病与积极策略组织的儿童成长体系,并对疾病类型与家庭支持类型加以过程式归类分析,从而系统反思家庭抗逆力在系统整合研究观点下的几条主要演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