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男女平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精神成果的总和,远古社会至近代的文化,周秦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文化,1949年以前的中国文化等观点。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钱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张岱年、方克立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庄严:《何谓传统文化》,《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杜悦:《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3日。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特指中国古代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也开始逐渐向现代文化迈进。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无论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在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不可能完全割裂与旧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思想来源和源头活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导向和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超越,二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 2621669.htm, 2014-2-24。

男女平等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文化,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绝非偶然。这固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力和认同力有关,更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中,并获得了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本土文化会认同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同化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通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相契合,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男女平等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如果脱离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男女平等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导,同时包含道家、墨家、法家、佛教等文化形态,是多元文化融通和谐的统一体。诚然,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主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观念是造成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文化根源,儒家的纲常名教更是遭到了近代倡导社会变革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严厉批判。然而,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也不乏自由、平等、和谐、仁爱、阴阳平衡等思想元素,这些思想无疑是男女平等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