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促进湾区内部产业发展协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产业结构差异化和市场分工结果催生了产业系统,产业结构差异化源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区位条件及区域贸易的差异,产业发展分工则源于技术进步、供求结构、制度及社会变量、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或价值链上的纵向关联,以及产业集聚空间演化和布局的差异。产业发展原则上由市场机制调节,但在市场机制不够成熟或行政壁垒较强的情况下,则需要较高层级的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组织进行协同。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效率高者生存和发展,效率低下者不断被淘汰的过程,合理的分工协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湾区内城市间分工协作有助于促进湾区效率最大化,在湾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湾区整体发展而言,须将各城市的要素比较优势转为产业链协同优势,将产业梯度转化为协同布局,形成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的有效整合。在湾区整体框架下,湾区内部产业发展协同有利于推动产业合理分工布局,消除发展要素流动障碍,推动湾区持续发展。
(一)推动产业合理分工布局
以实现整个区域利益最优而不是局部区域最优为原则,推进产业布局分工,引导湾区各城市按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专业化产业部门,突出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在全区域范围引导产业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增强特色与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引导产业空间集聚规模化发展,组建产业共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链上共同体,形成区域产业梯度结构和分工链条,塑造湾区发展整体比较优势。依托轨道交通、高快速公路等综合通道网络,提升交通枢纽周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交通沿线产业的集聚功能,构建互为补充的生产配套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
(二)促进发展要素无障碍流动
基于市场机制的要素和产品的自由充分流动,是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要素在各城市间的无障碍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内交易成本,应着力提升要素从湾区中心城区到边缘地区流动的市场承载能力,促进港口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边缘地区输出资金、技术和就业机会等各类要素。建立银行、证券、基金等各类资本市场有效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湾区内抵押、质押、支付结算、融资信贷、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降低跨行政区划的交易成本。
(三)推进湾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湾区应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起到率先引领作用,通过产业协同引导湾区产业整体上更快地向更加清洁、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实施“以海定陆”产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生态化升级改造,优化湾区产业生态布局。可探索实施湾区内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建立湾区内外产业转移对接的企业税收分享及利益协调机制,降低湾区整体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提升宜居宜业层级。
湾区经济产业形态整合与发展模式见图3-3。
图3-3 湾区经济产业形态整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