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时期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相互依存(依赖)理论

国家间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是现代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相互依存理论也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受市场经济的法则驱动,随着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相互依存理论发展的兴盛期。关于理论产生的主要背景,可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松动,东西方阵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第二,在西方阵营,由于西欧、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发生动摇,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霸权的“从属性一致”被“相互依存论状态的不一致”所取代;第三,新技术的发明与迅速推广,带动了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并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第四,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大,国际制度日趋完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互依存”一词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工具之一,被誉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理论上最精致完美、政治与经济结合得最好的理论”。“相互依存”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提出,随后,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其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为其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其后,不断有学者在深化、丰富、引用和求证该理论。今天人们所谓的“全球化”也可以被理解为相互依赖在程度和范围上的深化和拓展。余万里:《相互依赖研究评述》,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网站:http://ias.cass.cn/show/showprojectls.asp?id=422。

相互依存理论也称相互依赖理论关于此理论,国内学界有“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两种译法,本书统一使用较为多见的“相互依存”译法,以下除著作与论文名称做特殊处理外,不再做特别提示。,它以国家间关系、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为研究对象。理查德·库珀在1968年出版的《相互依赖经济学》中曾指出,研究国家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关键是要了解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反应关系。相互依赖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运动双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或相互依赖,而不是单向传递或片面依赖。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单个国家无法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进程施加多大影响,合理的或理性的国内、国际经济政策调整就在于顺应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发展的现实。

其实,相互依存作为一种政治经济现象,是早已存在的客观现实。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注意到世界的相互依存现象。他们指出随着工业资本的扩散和商业经济在全球范围的伸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已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页。

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相互依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广度上,相互依存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纵横捭阖、覆盖全球的相互依存的网络。在相互依存的深度上,不断发展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已把世界上不同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置于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体系之中,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相互依存关系。

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如此,政治、文化领域的相互依存也不例外。在政治领域,不断发展的经济依存关系增进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政治交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促使各国政府间进行政治协调;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国际组织与民间机构推动着协调国际争端、平衡各种利益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各国之间政治交往频率的提高,政治依存程度的加强,形成了一国政治与他国政治,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局面。

较早对相互依存现象做分析和研究并进行理论探索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关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述涉及了经济问题政治化、国际行为体多元化、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等。经济问题政治化表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使国家主权不可侵犯性大打折扣。他提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及其后果有三种表现:一是经济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即采取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制的各国之间,如果一国发生的经济事件,必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二是经济目标和经济手段上的相互依存,即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受到共同制约,即各国的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可能为他国所左右;三是经济问题重要性上升,从经济领域进入外交领域,提出外交政策多元化的理论。

卡尔·多伊奇在《国际关系分析》中指出,研究国际关系不能仅仅以国家为中心,更要重视国家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霍夫曼认为相互依存意指社会的相互渗透,世界经济中不同国家政策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是一种条件也是一个过程,但它不是目标。相互依存凸显了国内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对国家的利益和目标既提供了限制,又提供了机遇。

这一时期研究相互依存的主要成果还有格哈特·马利的《相互依存——全球环境下的美欧关系》和米里亚姆·坎普斯的《相互依存的管理》,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和亚瑟·斯坦恩的《相互依存——神话还是现实》,肯尼思·华尔兹的《相互依存的神话》,爱德华·莫斯的《相互依存的政治学》,等等。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1977、1989、2001)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成果。两位学者从理论上总结了相互依存的两个明显发展趋势:一是从单一型到复合型,即从研究经济上的单一相互依存到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在内的复合型相互依存;二是从区域型到全球型,即从研究仅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的相互依存,到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并认为相互依存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特征。他们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这种互动影响和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其程度取决于角色对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战后,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研究对国际层次诸角色的研究,注重对超越国界的国际组织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研究。相互依存理论以国家间关系、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为研究对象。他们将现实主义学派的权力政治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较早提出的相互依存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进一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9~38页。

格哈特·马利则将相互依存定义为“一种复杂的跨国现象,它包含国家之间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模式,并产生明显的相互敏感性和脆弱性”。他指出,相互依存是一个妥协的概念,它位于孤立主义和超国家主义之间。他还把相互依存分为四类:安全相互依存、生态相互依存、经济相互依存和政治组织相互依存。前两类关系称为“人类的生存”,后两类的重点是国家的福利和政治的互动。

倪世雄教授将相互依存论的基本内容归纳为十个方面:(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在军事上它们却是脆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社会福利等)过渡;(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趋势;(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10)相互依存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到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七章第三节。

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国际社会相互渗透增强,世界经济中不同国家政策的相互联系,既是一种条件,也是一个过程,凸显了国内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对国家利益和目标既提供了限制也提供了机遇。

基欧汉和奈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多种社会联系的渠道,其中包括经济渠道,各问题之间不存在等级之分,各国政府彼此不使用武力。相互依赖理论也强调相互依存并不必然导致合作,在一定的国内与国际条件下,它也可能产生冲突。连接不同社会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经济相互依存本身就是通过社会之间的渠道多样化来实现的。

相互依赖理论对区域合作与一体化问题提出了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将日益加深,各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进程中,既要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利益,又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并做出适当的妥协安排,以达到互惠互利之目的。

第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间应该平等互利、相互协调,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可在有利于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某个行业部门首先进行合作。

第三,相互依赖会给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促进生产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即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是巨大的。

第四,世界是一个大市场,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