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研究
城镇化既然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那么其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自然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R. M.诺瑟姆(Ray M. Northam)通过归纳总结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不断提高)描述成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他认为,城镇化不是单一连续的,而是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具体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其中,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比较慢;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后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减缓甚至停滞。由于这三个阶段与拉长的S相似,因此,可以用S型较为形象地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这也成为对城镇化发展最为著名的描述(见图4-1)。
图4-1 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
资料来源:谢文蕙、邓卫,1996。
美国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崭新国家,其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同步,因此,其城市化进程经历1个多世纪才得以基本完成。184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超过10%;但直到196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才达到70%。从城市化的年平均增长率看,美国每年仅提高0.5%,可以说是比较低的,但其发展的轨迹较为清晰,基本呈沿着S型曲线的阶段性上升。
如果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较为缓慢,那么,日本则完全相反。日本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都具有后发国家的特点,即属于追赶型,因此速度较快(见图4-2)。日本学者今野修平根据日本城镇化的特点,将日本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Urbanization);第二阶段,特大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第三阶段,特大城市群化(Meglopolitanization)。而日本学者山田浩之则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又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时期。
图4-2 日本城市化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今野修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整理与对策建议》, 2001。
除了在理论上的划分外,一些学者还试图建立模型来分析城镇化过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差异城市化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模型和城市发展阶段(Stages of Urban Development)模型。这两个模型都假定城市具有发展的周期性。1933年,盖伊尔和康图利(H. S. Geryer and T. M. Kontuly)共同提出了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净迁移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大城市阶段、过渡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驱动现代化的两个“轮子”,而且,这两个“轮子”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成功实现现代化。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都既是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未来,世界范围内城镇化率还会有显著提高。根据2012年4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14)》所做的预测,2011~2050年,世界范围内生活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将会从36.3亿人增加到62.5亿人;与此相应,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率将由2011年的52.08%提高到2050年的67.13%。其中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将提高到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