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老龄产业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本书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运用经济分析手段,研究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问题,涉及的内容以经济学的研究为主,并辅以一些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因此很早就开始对老龄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瑞典统计学家桑德巴(G. Sundbarg)是第一个注意到人口逐渐老龄化问题的学者,他在19世纪末将瑞典15岁以下人口和5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研究。但此时缺乏专门的、具体的、系统的老龄化经济文献研究。1956年,法国皮撤(B. Pichat)撰写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含义》首次系统阐述了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960年,由被誉为“美国老龄化问题之父”的克拉克·蒂比茨(Clark Tibbits)主编的《老年学手册:社会经济诸方面》面世,并受到广泛关注,此书也被公认为具有开创性的老年经济学著作。1976年,詹姆斯·舒尔茨出版的《老龄化经济学》成为老龄化经济学方面最有影响力和最为系统的著作之一,该著作主要介绍了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老年人管理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美〕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裴晓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跨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几乎欧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老龄化发展阶段。这也是老龄化问题被西方学术界研究更早、其研究更成熟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纪80年代,老龄化发展趋势继续加快,与之相关的财政、人力资源、社会福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代际社会关系以及外来移民等新问题的出现,西方学者对于老年经济活动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进一步增多刘振江:《呼和浩特市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进入20世纪90年代,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赫尔吉(B. Helge)的《收入对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美国人口经济专家斯彭格勒(J. Spengler)和克拉克(Robert L. Clark)的《个人和人口老龄化经济学》都是20世纪末的典型代表。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与老龄人口相关的产业一般也被称作“健康产业”(Health Industry)或者“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但研究很少落实到某一具体产业问题上,而主要集中在老龄化问题与经济的关系、老龄化问题与劳动力的关系、代际问题、养老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老龄群体消费、老龄化与政策和制度的关系等方面。概括地说,与老龄经济发展有关的国外研究大致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多项研究表明老龄化进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多种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如1969年,莱夫(N. H. Leff)研究了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将从人均收入,经济增速,老幼抚养比等角度对国民储蓄产生重大的影响。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斯彭格勒指出:对于个人来说,进入老年以后,收入来源的变化会带来个人储蓄的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生命周期理论,也就是不同阶段的人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各不相同。退休前,储蓄大于支出,退休后则相反。韩国学者金多库(Doh-Khul Kim)和金贤洙(Hyungsoo Kim)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韩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储蓄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均衡。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对此,日本学者秋田佳崎(Aakira Yakita)应用世代交叠模型,从均衡增长路径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对公共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该研究最终发现,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国民整体平均寿命增加,社会整体劳动力减少,这就导致社会资本积累速度降低和公共支出增加。秋田佳崎采用增加税收的方式,将基本需求支出与公共收入相平衡,从而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最大化。

三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如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归纳为6个方面;布鲁诺(Stephan Brunow)和赫特(Grorg Hirte)研究了欧洲15国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年龄段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亚克(Jakub Bijak)等人将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入,数据量扩大到欧盟27个国家,研究认为,人口迁移并不能降低或者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关于老龄化问题与劳动力关系的研究

老龄化问题直接涉及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市场结构、人力资本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对生产力产生影响。雷伯弗瑞茨(Willi Leibfritz)和勒格尔(Werner Roeger)认为老龄化发展将导致劳动力的增速减缓,进而影响社会总体产出。宫泽一敏(Kazutoshi Miyazawa)从人力资本基本积累角度研究了人口老龄化,他提出老龄化具有两大社会效应,即非刺激性效应和产品多样化效应。理论模型可以对老龄化进行预测,生育率降低将带来更多的问题,而死亡率的降低则会带来一定的机会。普罗费塔(Paola Profeta)分析认为,老龄化程度提高,将使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延迟,而且劳动者退休制度的制定与其所处社会的保障力度相关,换言之就是社会保障支出与老龄化发展呈正相关Paola Profeta, “Aging and Retirement: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2(9), pp.651-672.

(三)关于老龄化背景下的代际问题与经济问题的研究

与中国传统孝道相比,西方学者倾向于从经济交换的角度解释老龄化问题。中国学者在分析老龄化经济问题时一般都立足于中国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从而进行老龄化相关课题的研究。

在代际支持与经济交换方面,西方学者共提出三个典型的模型。一是权力与协商模型(Power and Bargaining Model),认为子女对家庭中老年父母的赡养支持力度与父母对家庭经济的控制相关。代表人物如古德(Willian J. Goode),其代表作为《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W. J. Goode,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pp.18-22.。二是互助模型(Mutual Aid Model),认为家庭内部成员彼此之间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进入劳动市场以及老年人住房成本的高涨,老年服务(为符合家庭需要而提供帮助)显得十分重要。如考克斯(Donald Cox)指出:在互助模型中,代际交换是以“时间—金钱”作为交换机制的Cox, Donal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105), pp.187-217.。三是合作群体模型(Corporate Group Model),该模型认为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代与代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犹如合作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跨越时间的契约是可以实现的,代表人物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这些模型用经济学方法对家庭中代际交换机制进行解释,为老龄产业兴起的原因与兴办的方向提供了经济学理论依据。

另外,岛译谕(Manabu Shimasawa)和细山英寿(Hidetoshi Hosoyama)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人口转变效应的理论模型,以研究东亚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五个东亚经济体分别是:日本、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研究发现,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将直接影响到金融领域的存款率和经济生活中的价格、福利等。

(四)关于养老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的研究

首先,在养老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的研究方面,很多西方学者从养老方式选择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入手来进行研究。比如,夏夫斯坦(S. S. Sharfstein)等人研究了不同医疗护理方式下老年人的治疗对比情况,结果显示,相比医院的住院护理,社区护理的康复效果更好,护理成本也更低。沃克(A. Walker)也得出了与夏夫斯坦相同的结论,通过对社区护理和护理院照顾老年人进行对比研究,他发现社区护理成本低且效果更好。查普尔(N. L. Chappell)等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服务需求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的成本要显著低于外面的营利性养老机构,老人所享受到的照顾也更好。

其次,一些西方学者还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影响进行研究。如荷兰学者布勒尔(D. Peter Broer)就本国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等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目前的社保体系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引起税负的增加D. Peter Broer, “Growth and Welfare Distribution in an Aging Socity: An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e Netherlands, ”De Economist,2001(149), pp.81-114.;威德森(David E. Wildasin)则研究认为老龄化将增加那些享受社保人群的边际福利成本,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的支出压力将越来越大。

(五)关于老龄群体消费与老龄消费市场构建的研究

老龄群体的消费是整个老龄产业的经济基础,没有老龄群体消费,老龄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甚至不会有老龄产业。因此,研究老龄群体消费对于老龄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部分西方学者从老龄化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老龄群体消费对老龄产业的影响。如威尔(David Weil)、洛夫(David A. Love)、博塔齐(Renata Bottazzi)等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整体消费有促进作用;李(Ronald Lee)、梅森(Andrew Mason)专门对中国老龄人口整体消费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的情况非常不同。

其次,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细分进行研究。如利文赛尔(Richard C. Leventhal)根据年龄将美国的老年人消费市场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轻低龄(55~64岁)老年人市场、低龄(65~74岁)老年人市场、中龄(75~84岁)老年人市场、高龄(85岁及以上)老年人市场。

再次,一些西方学者对老年人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如阿曼陀丽(Cesare Amatulli)专门对老年人购买奢侈品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他认为老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出于地位的考虑,而年轻人则出于自我风格的考虑,因此应当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相应地发展老年消费市场。还有一些西方学者意识到老年人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如派纳(Alexander Peine)等认为很多新的科技产品并不能吸引老年消费者,给老年人设计新产品需要冒很大风险,因此需要关注如何将老年消费者转变为新技术的积极消费者这一问题Alexander Peine, Ingo Rollwagen, Louis Neven, “The Rise of the ‘Innosumer' —Rethinking Older Technology User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4(82), pp.199-214.

最后,还有一批西方学者研究老龄消费市场的构建问题。如赫施塔特(Cornelius Herstatt)等对老龄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进行研究,认为为老年人开发新产品和对“银色”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是打造“银色”市场的唯一方式,新产品或服务的目的是使老年人维持和恢复自理能力,且这一过程必须有年轻人参与Herstatt, C., Kohlbacher, F., Bauer, P., “Silver”Product Design: Product Innovation for Older People, Ham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UHH),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2011(65).

(六)关于老龄化与政策和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的重大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很多西方学者从人口老龄化对政策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如豪纳(David Hauner)研究了近20个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后,发现老龄化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对养老事业的支出,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财政使用信任度。

二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实际上,对于国内来说,中国的老龄产业研究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从发生学角度讲,中国老龄产业问题的研究始于1997年,发展至今不过20年时间,并在近年来具有越来越高的热度,在2014年,研究达到了顶峰。

根据“百度学术”大数据统计资料源于“百度学术”大数据统计,查询于2017年1月1日,报告生成详情见附表1。,如图1-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题目中包含“老龄产业”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总计872篇,相关研究从1997年开始,那一年相关研究成果只有5篇,如表1-1所示。

图1-1 题目中包含“老龄产业”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走势(1997~2015年)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老龄产业的研究起步很晚,原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与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曾毅等率先提出“老龄产业”,但对老龄产业的“兴办”最初仅仅是号召与试点,老龄产业的实际发展在中国还要晚一点。因此从时间上讲,“老龄产业”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产业”。另据“百度学术”大数据统计,如图1-2所示,研究“老龄产业”的主要学者包括穆光宗、陆杰华、邬沧萍等,有关“老龄产业”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已经深入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许多交叉学科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市场”、“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这几个关键词上(如图1-3所示)。

图1-2 研究“老龄产业”的主要学者

图1-3 “老龄产业”的学科渗透研究关键词

表1-1 1997年发表的有关“老龄产业”的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事实上,我国在20世纪末才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应的研究也在1999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根据中国知网大数据对于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2月6日,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且被引用15次及以上的期刊论文总计22篇。,本书总结了截至2016年底,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且被引用15次及以上的期刊论文的情况。这些最受关注的论文可以表明我国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表1-2所示。

表1-2 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且被引用15次以上的期刊论文及主要研究内容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由表1-2可知,被引次数多的有关“老龄产业”的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00~2013年,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由多到少依次如下。

(1)对老龄产业的认知研究,这里包括对老龄产业的概念、内涵、意义、可行性、必要性问题的研究。从表1-2中的论文来看,有10篇论文倾向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周期为2000~2011年10篇论文在表1-2中的序号分别是:2、4、7、8、9、10、16、19、20、22。

(2)对老龄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这里包括老龄产业的现状、发展述评、发展机遇、发展思路以及展望。从表1-2中的论文来看,有7篇论文倾向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周期为2002~2013年7篇论文在表1-2中的序号分别是:3、5、6、11、13、14、21。

(3)与国外老龄产业的比较研究,这里包括对外国老龄产业的介绍、中外的对比分析及相关的启示。从表1-2中的论文来看,有3篇论文倾向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周期为2002~2011年3篇论文在表1-2中的序号分别是:1、12、15。

(4)老龄产业与金融问题的研究,包括老龄产业的投融资问题,在表1-2中有两篇论文与此相关,研究时间分别是2001年和2011年两篇论文在表1-2中的序号分别是:17、18。

由于我国的养老产业刚刚起步,所以与西方的研究比较起来,很多研究还相对滞后,从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研究方向来看,有近一半的论文还在研究对老龄产业本身的认知问题,还有三分之一的论文讨论的是养老产业的发展问题,再有就是对国外老龄产业的介绍,这与国外的研究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理论研究还过于表层化。但结合以上这些文献我们可以达成如下共识:

(1)养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可行的,且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的养老产业刚刚起步,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3)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

考虑到引用频次与已发表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发表越早,被引用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列出截至2016年在核心期刊(CSSCI检索论文)上发表的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的10篇论文截至2016年12月6日,在中国知网,2015~2016年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的能被CSSCI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总计10篇。,以把握老龄产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见表1-3)。

表1-3 题目中含有“老龄产业”的最新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续表

续表

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期优秀研究成果(2015~2016年)与早期高引用率成果(2000~2013年)相比,在理论研究上更加深入,已经不是简单的对老龄产业的认知、发展趋势的研究,而是更多地从某个具体的方面对老龄产业进行研究。如序号1论文已经具体到了运作模式的研究,序号4论文从具体地域与具体领域来对老龄产业进行研究;另外很多论文开始进行深入的计量研究,如序号7论文就对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进行了计量预测;而且在比较研究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介绍外国研究现状,而是更加深入地从市场细分、产品服务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对比分析;最后,更多的论文为老龄产业发展寻找具体的途径,如序号8、9两篇论文分别从土地政策、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两个路径来进行研究,并提出创新型改革建议。

三 综合述评

通过国外文献的回溯性研究可以看出,除了基础性研究以外,很多国外文献更侧重于从经济学以及经济交换的角度来看待老龄产业相关问题,提出的观点更多地考虑到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进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远远早于我国,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多,这些理论及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继续发展及深化的。但西方并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背景,其消费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与中国并不相同,所以其在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实践方面的经验虽可以借鉴,但中国不能复制,有些也并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我们采取批判的态度看待。

中国国内有关老龄产业的早期研究侧重于认知介绍、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国外经验的引入等,近期研究成果已经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但更多的是从社会学及政策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缺乏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与测算,有关文献研究内容方向比较发散,理论研究并不系统,简单地说:一是缺乏系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老龄产业文献研究;二是该主题的定量分析研究薄弱,并没有很好的实证方法来测量老龄产业未来市场的潜力,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主观的推断;三是政策研究过于宏观,缺乏全面的市场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