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灾害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水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加以细致研究,佳作频现。如火灾方面,邹怡、谢湜分别以清代杭州火政为题,从官民合力、城市管理等角度论述,颇有见地。王肇磊统计清代武汉火灾频次,分析增多的原因。张祥稳分析晚清皖江城市火灾及其应对机制。胡启扬以民国汉口火政为题,考察近代城市消防的应对机制。研究者关注火灾,主要是由于消防事业的运作情形,反映了城市中社会关系的组织和构造。明代,都市社会力量发展不足,消防多由官方主持,即使在一些火灾频繁的地区,官方也借助保甲组织,增强消防力量。明末清初,随着社会力量的增强,在天津、江南等地,水局、水社陆续出现。因此,以火灾为切入口,能较好地考察民间如何组织,应对灾害。
从研究范围来看,由于各地区域差异,因此现有灾害史研究,多以省级政区为研究尺度,着眼区域性,论证灾害与社会的关系,成果显著。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数据库技术的成熟、研究理论的进步,更小尺度的研究成为可能,在“各种关系的运作场所”,以灾害为切入口,“将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到一起”,能对灾害与社会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将“一块历史”作为标本,视为洞察整体历史的“微型景观”,以小见大,“挖掘出这一具象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全局性的意义”。
社会处于不断演变之中,费尔南·布罗代尔曾将历史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而把它们各自对应的历史事物分别称为“结构”(structures)、“局势”(conjunctures)和“事件”(événement)。以长时段考察,有助于透析地域社会结构的演变,把握其发展脉络。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被誉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一方面西风东渐,政府革新,社会层面变化剧烈,各种关系重构。另一方面,开埠之后,在港口—腹地双向互动的作用下,沿海城市发展迅速,经济日趋市场化。时代剧变,对地域社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民间力量如何调适,应对灾害?通过长时段考察,有助于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书将探讨在近代化背景下,民间组织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并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对个案加以分析,基于以下考虑,选择福州救火会为研究样本。首先,明清时期,福州商业兴盛,被视为“山海奥区,五方杂处,膏壤衍而生齿繁,东南一大都会也”。近代以来,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开风气之先,出现林则徐、严复等有影响人物。以其考察近代之变,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明清以来福州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突发之猛和影响之广,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十分突出的”。近代以来,伴随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火灾频繁,有“纸裱福州城”之称,对地方民风、民性影响巨大。再次,福州救火会较有特色。近代全国各地的救火会较多,福州救火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网点遍布全市。且福州救火会的功能不断扩展,演化成为基层自治组织,较之“国内仅见形态的基层自治组织”的苏州市民公社,有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后,其他民间组织陆续消亡,福州救火会仍能延续,且至今仍然存在。以福州救火会为个案分析,有助于了解民间组织如何应对灾害,对当今社会管理的创新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