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内容

本书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4个。

问题1: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如何?

从早期的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到近些年出现的以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关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理论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分析框架。但是,已有研究多关注的是产业集聚这一笼统概念,并对单一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和集聚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而对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协同集聚这一特殊的产业集聚现象的机理探究较为缺乏。如何在原有的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为细分的分析框架,并揭示存在投入产出关联的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空间分布上协同集聚的内在机制?本书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问题2: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是否存在,在哪些制造业细分行业或产业组合类型上表现较为明显?

虽然目前关于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指标有很多,但是关于两个产业之间的地理集中度的指标并不多。Ellison和Glaeser(1997)提出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我国对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还不很成熟,国内已有研究对产业集聚的测度多针对单一产业。本书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库,以区县为空间单元,试图综合考察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空间协同性,并对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不同类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特征、差异性和演化进行分析。

问题3: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是否会对他们的协同集聚程度产生影响,哪些制造业细分行业或产业组合类型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更容易受到产业关联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探讨,因而在实证研究上,通常很难将不同的集聚力量进行分解,也很难覆盖影响产业集聚的各方面因素。本书重点关注影响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产业关联,基于各产业组合的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相互对应的特征事实,拟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空间计量手段,尝试性地探讨产业关联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空间差异性。

问题4: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现象在各地级市间是否存在差异,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空间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区位和交通条件、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政策环境等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各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在各地级市之间也一定不尽相同,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问题不容忽视。本书从区域差异的空间视角来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通过计算2003年和2011年各地级市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分析各地级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和类型的差异和演化特征,并利用计量回归进一步探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书拟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展开研究。

图1-1 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协同集聚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在分析过程中,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相互融合,通过文献分析、对比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基础分析方法,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计量回归、空间计量回归等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手段,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进行研究。

三 概念界定

(一)产业间协同集聚

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向世聪,2006)。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群集,是经济活动者为了获得某些优势条件或利益而向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吴学花,2006)。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同一类型产业或者不同类型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集中(宋伟,2009)。

产业间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有时也被译为“产业共聚”,是指不同类型产业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高度集中的现象。Ellison和Glaeser(1997)最早利用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测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间协同集聚主要源自测度方法的创新,从而拓展了测度和研究对象,提出了新的概念。产业间协同集聚既是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在当前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产业集聚理论的一种深化。相较于产业集聚,其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分布,并更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如投入产出联系、技术联系等。

本书研究的产业间协同集聚主要指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同一空间范围内集中分布的现象,即以制造业细分行业i-制造业细分行业j形成的产业组合为研究对象,考察组成产业组合的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空间分布上是否相互邻近。

(二)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industrial relationship)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里昂惕夫,1980)。产业关联反映了产业间的关联机制,是一种静态的描述。产业关联分析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主要用于系统分析经济实体中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联结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按照产业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方向,可以将产业关联分为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其中,后向关联为需求联系,指当某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改变一个单位时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量;前向关联是供给关系,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本书主要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重点关注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共1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受《中国投入产出表(2010年)》中制造业部门分类的限制,将《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品废料两个制造业部门进行合并,故共有1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

(三)制造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把制造业界定为“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并将二位数代码在13~43这个区间的二位数行业界定为制造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http: //www. stats. gov. cn)。

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本书中的制造业为《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涉及的1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并根据要素密集程度,将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三种类型(江静等,2007)。其中,劳动密集型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6个行业;资本密集型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技术密集型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4个行业。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工业包含5个二位数代码制造业,其中,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因此,化学工业是劳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方便产业组合的类型描述,本书将化学工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