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产业集聚作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经济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新经济地理革命以来,随着空间经济研究的逐步兴起与繁荣(柴志贤和黄祖辉,2006),产业集聚现象作为经济活动在空间层面的重要特征,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业集聚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产业的群聚,另一种是多个产业的杂聚,后者又被称为协同集聚。产业集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不仅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Guimaraes & Figueiredo, 2000; Clancy et al, 2001)。甚至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规律,产业集聚有可能成长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并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Perroux, 1955)。我国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强化,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日益增多,并在集聚的过程中迅速提升了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的不断下降,促进了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文玫, 2004)。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徐强,2004),并因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产业发展方面,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使得产业边界逐步融合,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以及不同产业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集聚现象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和对整体经济的推动效应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集聚经济的积极效用,夯实经济健康增长的基础,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演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国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趋于系统化。我国现有的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产业集聚上,而对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现象关注较少,相关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书聚焦于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协同集聚,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理论上探索分析了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并尝试构建了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希望对完善产业间协同集聚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范围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方向。我国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对彼此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空间上的协同集聚对各自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本书旨在探究当前中国是否存在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现象和趋势,产业关联等因素是否会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产生影响,以及产业间协同集聚是否存在空间差异性等,希望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政策借鉴,在微观层面上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从产业链环节选择和空间选址两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