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全球化带来的地点标准化建设模式对“地方”“本土”“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形成“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景观,人居环境“无地点”的特色危机不断加剧和蔓延,并不断唤起人们对“地点特色营建”的思考。人类社会的目标无非就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创造一种“人心归依”的感觉,而地点理论正是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角度来认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地点建构是人居环境空间发展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是“人本化”空间营建的基本要求,也是彰显“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价值灵魂。鉴于此,本书从跨学科角度(哲学、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对当前诸多领域所关注的地点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
首先,基于人文主义和现象学视角对地点的哲学渊源、现代空间相关学科研究中的地点取向等进行详细的阐释分析,对地点理论认知构成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对有代表性的地点观进行透析研究。研究注重厘清地点理论的相关概念,分析地点理论的哲学渊源、方法论以及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并对地点性和地点感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进行解构性分析,提炼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地点观构成理念。
其次,以城市空间为核心,以乡村空间为辅助进行地点观构成分析。在城市类型空间层面按照从总体到差异化个体的逻辑顺序,对城市总体空间、城市区位景观尊严空间、城市生活质量空间、城市遗址公园空间、城市形象空间、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城市体验型商业消费空间等进行地点观构成原理分析。在乡村空间层面,结合地点理论构成体系中的地方性知识原理进行解构分析。在对各类空间进行解构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索各类空间发展的地点建构机制和关系规律。
最后,以实地踏勘、发放问卷等形式开展系统的实证研究,对国内外地点营建的历程进行溯源分析,总结提炼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点营建图景,并结合城市空间总体发展、典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传统村落空间、传统古镇意象空间进行实证解剖,进而总结出不同类型空间地点营建的现实规律和实践模式。
因此,本书对当前分散于不同学科领域,而又缺乏学科综合融贯分析的地点理论研究进行了首次系统的整合和建构性分析,对地点营建的方法、路径及对策等进行了深化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地点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