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鸣谢
这本书的写作周期比较长,又进行了很多田野调查,有很多朋友需要感谢。
首先需要感谢的是引荐和接受我进行深度访谈的银行金融界、企业界、政府、中介机构的朋友们,他们包括:
章彰、郇朝东、赵建国、柯飞勇、阚天一、杜萌、魏鹏、王溢、徐港、曹伟、刘梦佳、李婕、易文琪、吕华宁、曹哲伟、易静、段然、秀然、罗文龙、温剑、余智广、武广韬、马飞荣、陈飞、高光利、刘兆龙、危惊涛、周玲玲、刘松培、李煜、武伟、郑二明、陈彩、尹煜、刘崇第、李光、李壮、徐东升、陈云参、叶兵、吴独成、张增华、周安平、陈江、张博文、文湛、王睦恺、王萌、乔鹤、龚环、黄子月、蔡益健、田京海、甄珠。
名单是我根据访谈的时间和对当时场景的联想罗列出来的,由于访谈的话题相对敏感,出于大多数受访人的意愿,一律隐去了受访人所在的区域、单位、职务。但这个名单仍然不全,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受访人不愿披露自己的姓名,或者由于其他的原因,没有录入。
本书当代分析部分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对上述朋友的深度访谈。我总是坚持,献花和假花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鲜花能打动人,假花不能。受访朋友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正式出版物上所没有的实践操作细节,更把我带入活生生的现实,激发了我的的创作灵感,赋予我创作动力,这是躲在书斋里所得不到的,也是我这个做理论的人,总是坚持要做些田野调查的原因。
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促膝长谈,对我报以充分的信任,热心地将自己的业内经验倾囊相授;并耐心忍受我这个大外行加书呆子穷追猛问的折磨;每逢饭点,或者到了外地,访谈结束,不但不收取我的“咨询费”,还以银行人“有钱”为借口,“设酒杀鸡以为食”招待我。对各位的深情厚谊,谢谢了!
其次,要感谢我的几位重要的同事、学生,他们也是我的朋友和学术上的伙伴。
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李桂君处长,将我的书纳入学校经济史研究丛书计划,为我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并多次关怀我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并安排我的出书事宜;
感谢兰日旭教授,我的“顶头上司”和酒友,多次拉我入伙,使不混学术圈的我也能够获得些“润笔”,并多次安排专门的研讨会,让我在写作艰涩的时候,有机会通过宣讲来整理思路;
感谢顾炜宇老师的豪爽性格,对我几乎是有求必应,总是热心地调动他所掌握的各种银行人脉和资料线索来周济我的困顿;
感谢路乾博士,这位有着赤子之心的年轻学者兼同事,对我的学术观点舞弄“胡萝卜加大棒”,直言不讳,该捧就捧,该骂就骂;
另外还要感谢杨如冰、张琥、徐学慎、伏霖、孙菁蔚等同事,他们大都积极参加了我的书稿研讨会,提出了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徐学慎博士,认真地阅读了我的全部初稿,提供了很多修改意见;
感谢零壹财经研究中心的柏亮主任,他所领导的研究中心对本书的部分章节提供了很重要的研究参考资料;
感谢孙睿博士,一位经济史学的“潜力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沉潜的学术耐心,阅读了我的全部初稿,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建议;
感谢《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杜卿卿,她用娴熟的采访技巧帮我化解与陌生采访对象相处的尴尬,用她敏锐的写作嗅觉帮我挑毛病……
再次,要感谢很多帮助我进行访谈资料整理和文稿校对工作的同学们:
汤楠、高倩、王婷、白璞、贾振飞、李进展、周莹、杨晓。尤其是高倩,负责主要的访谈资料整理工作,白璞和贾振飞不厌其烦地帮我做了大量注释校对工作。
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和包容,能够理解我这几年来经常外出调研访谈、生活不规律的状况,特别是后期成稿过程中,连续数月不得分心,丢下一大堆家事,也没时间去看望我的老父亲。
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陈凤玲博士,她性格温和,让我感到与她合作十分开心愉快,使本书后期的成稿和修改工作在紧张有序的节奏中顺利完成,在此,让我为她在其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道一声辛苦,为她认真而又坦诚的态度,以及对我的种种鼓励和包容,道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