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1.1 网络社会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开始介入互联网的建设与经营,独立的商业互联网络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商业运作,互联网由早先的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变为以企业投资建设为主;由原先仅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变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应用;由单纯的军事化和科研学习用途,逐渐转变为满足普通民众日常浏览信息、检索和利用信息的需求。互联网对于社会公众已不再陌生:一般民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其所关注的信息,了解国内外大事,并通过搜索引擎快速获取其所需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进行商务贸易、网络购物、网上支付、旅行预订等活动;可以借助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等在互联网上快速传递和分享信息,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跨时空通信便利;还可以使用互联网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观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以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休闲、娱乐、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互联网以其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截至2012年3月31日,全球网民人数达到了2279709629人(22.7亿多人),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2.7%。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513100000人(5.13亿多人),约占中国人口总量的38.4%,约占世界总网民人数的22.5%。”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政府、企业和组织进行三网融合的尝试。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包括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在物理硬件、应用软件、技术、业务与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接合与合并。美国于1996年4月25日颁布了《1996年电信法》,奠定了美国三网融合发展的基础。英国于2003年在《2003年电信法案》的基础上成立了OFCOM。该机构是英国电信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竞争管理当局,具体规范和管理电视和广播部门、固网电信、移动电话、邮政服务以及无线设备发射的无线电波等。OFCOM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英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法国电信于2003年12月在里昂市开展了“TV over DSL”项目,使得用户通过一个普通的电视设备可同时进行打电话、上网、看电视三项活动。日本则开始了具有三网融合特征的下一代网络——NGN的开发。此外,德国等国家也开展了三网融合方面的工作。随着“十一五”规划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投资建设,我国一些地区已初步建成了基于数字技术、IP技术、软交换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和IP多媒体系统(IMS)等技术的网络融合平台,建立了具有公平竞争市场的三网融合行业。行业内的主要业务有电视机终端视角的IPTV、手机终端视角的手机电视、计算机终端视角的VOIP等。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家庭业务又包括家庭娱乐业务、家庭通信类业务和安防监控家电控制业务。现在,3G业务已经在我国全面启动,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代表,已为语音、视频、数据和即时通信等业务注入新鲜血液,为信息服务模式、信息传递与处理流程和用户信息体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广东省深圳市和四川省绵阳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30日公布了第二批网络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相信随着三网融合试点的展开,我国的网络建设将达到新的高度。
三网融合促使互联网的触角延伸:一是在网络类型上得以扩展,由原先以计算机为主要的接入设备转变为计算机、固定电话、手机、PDA、电视机、机顶盒等多元化的接入设备,由原先的计算机“多对多”网络转变为集“多对多”网络和“一对多”网络于一体的复杂网络;二是在服务上得以扩展,促使原有网络下的运营商、服务商摒弃原有的竞争观念,走向与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服务商的合作,实现业务的互通、联合和用户资源的分享,拓宽服务渠道,使得服务手段、方法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三是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得以扩展,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类型网络共建、共享与共用,促进信息资源的载体多样化发展,加强具备多样性和生动性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的开发,为用户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传递与交流入口,授予用户最大的信息制造参与权限与信息分享权限。三网融合从物理、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将人类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