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案例村庄简介
下面对本书重点用到的几个村庄(生产队)做简介,使读者对案例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简介包括:村庄的地理位置,所处地区的合作化沿革,20世纪70年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耕地等),该地区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等。
1.山西省东北里生产队
东北里生产队属山西省晋中地区,归介休市张兰镇管辖。张兰镇历来以商业著称,清代商业开始发展,有“住户七百,商闾四千”之说。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太原盆地西南端,太行山北侧,汾河南畔,距省会太原120公里。
介休县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互助组,1952年底开始办初级社,1955年11月办高级社,1958年9月,全县成立了5个人民公社,张兰镇被称为“跃进公社”。1984年4月1日开始撤社建乡,同年8月29日将张兰乡改为张兰镇,一直至今。
东北里生产队1977年有耕地面积1717亩,人口1146人,农户252户,人均耕地1.5亩,户均人口4.55人。1977年工分值0.83元,即一个标准劳动日可得0.83元。人均收入112元。粮食总产量101万斤,人均882斤,每标准人全年分粮354斤,每个劳动日分粮0.8斤。
东北里地区土地肥沃,较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还有少量的大豆、水稻、大麦、豌豆、红薯等。多为传统耕作方式,旱地为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水浇地为一年两作制。套种的形式主要有玉米套土豆、棉花套花生,小麦、玉米、大豆间套西瓜和蔬菜等模式。东北里作物种植、收获大致时间如表1-1-1所示。
表1-1-1 东北里作物种植、收获大致时间
资料来源:笔者实地访谈。
介休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为740-2487米。处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较干燥、雨季时间较短、一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介休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大体为“十年七旱”。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初伏和秋季(介休市志编纂委员会,1996: 46-52)。
2.河北省北街第2生产队
河北省鹿泉市高迁北街第2生产队(简称北街2队)现属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县级市)寺家庄镇(原属高迁乡)。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南侧、鹿泉市东南部。北街2队现已发展为城中村,村民全部离开农业转为非农业户口。
鹿泉地区1951年开始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成立第一批互助组,1954年下半年开始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快速进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完全取消家庭副业,彻底变成“一大二公”,不久则出现粮食不够吃现象。为此1959年6月21日,宣布恢复自留地,社员口粮分配到户,允许个人发展牧业,在闲散地上开荒种植。但紧接着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灾后于1961年4月,公社规模缩小,缩到自然村规模。1968年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0年10月复建公社党委,各大队复建党支部。1981年12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1996年1月寺家庄镇与高迁乡合并为寺家庄镇。
北街2队1975年拥有登记人口92户、386人,该年全体劳动力共获可参加分配的劳动日74034个,人均现金收入97.8元,平均每个劳动日值0.51元。人民公社时期北街2队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耕种农作物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耕种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年一季或两年三季。同时利用区位地理优势得到农业外收入,例如,铁路上的基建或装卸工作等。1975年全年收入93969元,收入中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其中农业收入为58907元,占总收入的62.69%,是主要部分;其次是副业收入,为32990元,占总收入的35.11%;其他收入为1414元,占1.50%;最后为牧业收入,为658元,仅占0.70%。
该地区海拔1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3℃。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降水量500多毫米,年无霜期将近200天,日照时间较长。
3.江苏省祖堂生产大队
祖堂生产大队属于江苏省中部地区,今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面,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祖堂大队当时归属东善桥公社,属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管辖。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烟岚”“祖堂振锡”“献花清兴”均在此处,为江南佛教圣地。早在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死,即葬于江苏江宁南郊祖堂山下(今谷里街道祖堂社区或称东善人民公社祖堂大队)。
1949年4月24日,江宁县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11月底在江宁废除了保甲制,实行乡(镇)、村制。1950年12月上旬,土地改革开始,至1951年6月结束。1951年12月至1952年6月开展了“三反”运动。1952年底开始筹建互助组,进行互助合作示范,每组15-20户。1953年11月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取消私商经营粮食,农户只能向国家出售余粮。1954年春初步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8月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6年春农业合作化掀起第二个高潮,东善乡152个初级社,谷里乡128个初级社,进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正式成立人民公社。1965年9月4日在东善桥和谷里全面开展“四清”运动,直至1966年5月5日工作组撤离。1980年10月14日,东善公社试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5月,东善人民公社撤社建立乡政府,截至1982年底东善乡198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1月,东善乡更名为东善桥镇。2004年10月,东善桥镇改为东善桥街道。2006年3月10日,原东善桥街道管理区域及谷里镇管辖区域合并,同时江宁区谷里街道办事处成立。
祖堂生产大队1974年共有13个生产小队,392户、1682口人和856个劳动力,户均劳动力2.18个,户均人口4.29人。平均各生产队拥有30个左右的农户。农业生产情况以东善人民公社祖堂大队善田生产队(编号为10)为例。该队有人口271人,劳动力128个,土地260亩,人均土地0.96亩、劳均土地2.03亩。1974年种植作物包括:夏粮作物小麦,总产量为8447斤;秋粮作物有早稻(产量为9694斤)、中稻(产量为11051斤)、粳稻(产量为34382斤)、晚稻(产量为1675斤)、黄豆(产量为573斤)、山芋(产量为5154斤)、红豆(产量为100斤),全年粮食总产量为71076斤。此外还种植了油料作物芝麻,产量为100斤。因灾害影响,产量比上年减产9195斤。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5.6℃,年总降水量1037.6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099.9小时,年无霜期225天。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于粮油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是江宁区“鱼米之乡”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水稻是该地的主要种植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