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的目标和立场
从社团“成立目的”选项中,可以观察他们的使命乃至行动目标。统计发现,自发成立的社团中“维护社团成员利益”的目标略强(见图10)。
图10 社团成立方式/ 是否维护社团成员利益交叉分析
对于“协助主管部门工作”的角色,组织决定成立的社团协助意识更明显(见图11)。
图11 社团成立方式/ 是否协助主管部门工作交叉分析
图12显示,自发成立的社团更重视会员交流,说明他们具有增强社会联系的意愿,而建立社会关系的目的性,也比组织决定建立的社团更强烈。
图12 社团成立方式/ 是否增进会员交流交叉分析
在社会事务参与方面,多数社团回应“有过”向政府“提供建议”的行动,但这类行动一般只在特别时刻发生——比如人代会议或者某一政策出台期间。社团参与的方法主要采用体制内阶梯递送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公布报告的形式,但所有社团都极少联系全国层级的人大代表,它们主要不是通过国家代表体制提供建议,而是利用纵向的部门渠道发挥影响。与此对照的数据显示,社团和地方人大代表的联系比全国人大代表高10%,但是这种联系没有比和地方官员联系的比例更高,这表明当社团希望影响政策时,往往绕过代表,直接联系地方决策部门。
这种“由自己代表自己”的现象表明,多数社团的参与活动和各级人民代表体制的关系不大。社团自认“最好的合作伙伴”,居于第一高位的都是政府,在“对国家整体政策的满意度”上,两类社团几乎没有差别,它们都很少有“成功阻止某一政策施行”的经历。在活跃程度和参与意愿方面,不同社团的差别也不大。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社团的自我定位有关,这个定位受到制度空间和机构分类的影响,呈现一些矛盾性。比如,不少社团认为自己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同时又承认其高度期待上级拨款。在组织决定成立的社团中,超过25%的社团认为自己是行政职能部门,这与政府机构的角色认同似乎没有差别;而在自发成立的社团中,接近25%的社团认为自己是纯社会组织(见图13)。这些差异反映了社团定位的差异,但是他们在关注点和价值取向方面并未呈现明显的分化。
图13 社团成立方式/自我定位交叉分析
为了解社团立场,问卷在“改革到保守”之间设计了七个序列段,请受访者定位自我立场。结果发现,90 %的受访者选择位于中间到保守的序列,这表明大多社团负责人的立场不是倾向改变,而是守成(见图14)。
图14 社团负责人自我定位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