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南省食品工业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角度分析,河南省食品工业的产品质量趋于稳定,食品安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一 食品质量总体稳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质量发展纲要》)精神要求,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十二五”时期,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对质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提升食品质量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实施了深化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
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开展2012年“质量月”活动 深化“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该《通知》的精神,要以“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为主题,以“质量月”活动和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质量发展纲要》宣传贯彻引向深入;扎实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开展群众性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普及质量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提升全社会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营造食品安全人人维护、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深化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化“放心奶”整治。对全省所有奶站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奶站限期整改,对条件较差、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的奶站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加强奶牛饲料安全管理,规范原料乳收购秩序,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强化乳制品出厂检验,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强乳制品经营资格审查,对流通环节中的乳制品存放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坚决纠正不按储存条件要求存放商品的行为。加大乳制品市场质量安全管理和抽检的工作力度,对批发市场、农村和学校周边地区的乳及乳饮料产品进行重点监管。严禁散奶上市。
二是深化“放心肉”整治。坚决查处在饲料生产经营过程中和养殖场(户)饲养环节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行为。督促养殖场(户)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规范用药。完善并落实养殖场(户)生猪免疫检疫制度和病死、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措施。严格落实屠宰检验检疫制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屠宰注水、病害生猪及含“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生猪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无证无照肉制品加工点(作坊),依法查处以病死、病害猪肉加工肉制品行为。
三是深化“放心菜”整治。加强源头治理,重点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经营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加大上市蔬菜检查力度,建立上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重点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城镇集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的蔬菜安全检测。
四是深化“放心豆制品”整治。依法加大对无证无照加工作坊的查处力度,坚决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黑作坊”,切实规范豆制品生产经营秩序。重点打击掺用霉变黄豆和使用卫生部门禁用的非食用石膏、皂矾、色素及吊白块等行为。加强对获证豆制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豆制品产品质量的抽检力度。
为配合全省的深化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2012年6月14日,省畜牧局召开实施“放心奶、放心肉”工程视频会议,对全省畜牧系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启动实施全省“放心奶、放心肉”工程。会议对各地实施“放心奶、放心肉”工程进行了重点部署:一要认真制定方案,周密部署;二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法律法规宣传;三要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强化日常监管;四要狠抓制度落实,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五要加大抽查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六要开展创优活动,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会议强调要做到“六个着力”:着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猪养殖行为;着力生猪疫病防控,防止生猪染疫;着力深化“瘦肉精”整治;着力兽药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兽药市场行为;着力贯彻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强化动物检疫,严格把关检疫工作。另外,会议提出全省畜牧部门要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努力解决执法力量不足和多头执法问题;健全省市联动、高效畅通的信息报送网络,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实行月报制度,按时报送实施“放心奶、放心肉”工程的工作进展信息。会议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抓好全省万家畜牧企业诚信守法签名活动;二是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警示挂图发放到位、张贴到位,进一步落实好“两书”制度;三是要采取刷写警示标语、宣讲会、手机短信等形式,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会议强调,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实施食品安全四大放心工程工作方案》要求,力争达到:原料乳生产收购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奶站原料乳合格率达到98%;私屠滥宰、病死肉、注水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肉类产品中不得检出“瘦肉精”类物质;群众对奶、肉两大类畜产品消费满意度明显提升;围绕实施“放心奶、放心肉”工程,支持创建一批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达标(示范)单位(场、站),打造一批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
通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实施,河南省的食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经验交流会上,河南省潢川县仁和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被授予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示范企业称号。从2010年至现在,河南省已确定的省级以上放心粮油示范企业有123家,其中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71家。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AAA级信用等级企业称号。
二 食品安全水平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7月8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同时,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年《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23大类、3800多种加工食品质量得到提升,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由2005年的80.1%提高到2010年的94.6%,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件,较2006年下降17.4%。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完善了1800余项国家标准、2500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并公布了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连续多年把食品安全列为“为人民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倾力打造“食品安全省”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了河南省的食品安全水平。2008年,国家监督抽查了河南省166家企业生产的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啤酒、食用盐、食醋、速冻食品、乳制品等24种产品249个批次,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2.8%,比2007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河南省无一家乳制品企业的产品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全省食品行业中的中国名牌产品有26个,占全省中国名牌总数的40%,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有15家,是河南省工业知名品牌最多的行业。与此同时,经过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分设在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商务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农业部门负责管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等;质监部门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监督生产领域的执行情况;卫生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资格及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场所等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监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商家;商务部门负责生猪屠宰和食盐加工、销售行业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的初审和监督执法等。从田间到餐桌,一种食品要涉及几个部门,食品安全管理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系统、协调、统一的体制,这是河南省和全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共同缺陷。自1998年以来,河南省进入了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和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食品安全存在的上述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理顺和完善河南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迫在眉睫。
为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理顺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农业厅、卫生厅、商务厅、公安厅等17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河南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及时解决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原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3月组建了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负责协调有关部门拟定、修订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综合监督检查,并组织开展对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组织开展全省食品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等。同时,借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之机,根据国家科技部的要求,河南省人民政府还成立了由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课题的协调领导小组,由科技厅成立办公室负责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实施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
(二)制定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为加强河南省的食品安全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意见》,相继制定了《2004年河南省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意见》《河南省产品监督管理条例》《河南省食品标签管理办法》《河南省食品广告管理办法》《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河南省食品卫生条例》《河南省畜牧业条例》《河南省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落实2013年河南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施方案》等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初步建成了河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确保河南省的食品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河南省还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从2004年元旦起,大米、小麦粉、酱油、食醋和植物油等5类食品正式贴上质量安全标志QS。按照市场准入的要求,有关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拿到生产许可证,并在销售商标上贴上QS标志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一部署,河南省已从2005年初启动了茶叶、炒货、啤酒、葡萄酒、糖果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
(三)建立了食品安全相关体系
河南省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健全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基层监督网络和诚信体系等5个方面入手开展相应的食品安全相关体系的建设工作。第一,按照从农田到餐桌、从研究到使用等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管理要求,建立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每一环节的食品溯源机制和管理机制。第二,积极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模式,开展HACCP认证工作,着力监督实施GLP、GCP、GMP、GA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第三,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第四,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提高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五,在行政村设立安全信息报告员,延伸监管网络到基层,选择在重点品种和食品的种养基地、生产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建立放心食品示范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