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梓林潼水溯变迁

1 县情概览

位置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处于北纬31°25′57″~31°54′43″、东经104°57′16″~105°27′35″,与江油市、剑阁县、南部县、盐亭县、三台县、游仙区等毗连。县境南北长约52.5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面积1442.32平方千米。西北紧依龙门、剑门山区,东南紧连盐亭、三台及游仙区丘陵地带。以县城为起点,沿国道108线(京昆公路)东北方向至首都北京1732千米,西南至省会成都168千米。因县境地处“秦蜀要冲”,自古被称为北控剑门,南扼涪江的“蜀北锁钥”。

地貌

梓潼县境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部海拔700米以上的高丘、低山区,向西南倾至海拔600米以下的中、浅丘陵区。最高点为马迎乡境内海拔911.6米的旺瓢山;最低点为交泰乡潼江流出县境处海拔413米的三江口。

气候

梓潼位于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暖。

水文

境内有大小河流9条,除大新乡一条小河流入嘉陵江支流西河(小潼水)外,其余河流全为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四条:潼江、赤溪河、马鸣河、宝石河。潼江是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纵贯全境。它发源于江油境内的龙门山东坡;其余河流都发源于境内外的北部丘陵。

动植物

境内有裸子植物7科15属、被子植物63科110属,共350余种。境内有规模种植的梨、枣、桃、李子、柑橘、柚子、葡萄等果园20余处。

梓潼境内靠森林生态环境生存的大型动物已灭绝,只有少数中、小型动物尚有余存,它们以鼬科和鼠类为主,以草兔、野鸡、狐狸、獾为次,并有水獭、黄鹿等哺乳动物。鸟纲以白鹭、斑鸠、家燕、杜鹃、麻雀、白头翁鸟、八哥等居多。爬行纲主要是蛇、鳖、龟、壁虎。两栖纲主要有田蛙、蟾蜍。鱼纲主要有鲫鱼、鲤鱼、鲢鱼、鳜鱼、青波鱼、黄鳝、青鳝、泥鳅等。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饲养畜禽类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矿藏

梓潼县境内广泛存在含油砂岩层,四川石油局川西北矿区已在观义镇老关庙钻井9口,在三泉乡、二洞乡、文兴乡钻井10口,其年产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现已并入国家气网。

行政区域

截至2013年年底,辖区西起卧龙镇响水村,东至大新乡猕江寺,南起交泰三江口,北至仙峰乡东方红大桥,南北最大距离52.5千米。梓潼县辖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白云镇、卧龙镇、观义镇、玛瑙镇、石牛镇、自强镇、仁和镇、东石乡、三泉乡、宏仁乡、小垭乡、演武乡、仙峰乡、双板乡、豢龙乡、双峰乡、交泰乡、金龙场乡、石台乡、仙鹅乡、马鸣乡、马迎乡、二洞乡、建兴乡、宝石乡、定远乡、大新乡、文兴乡,共11个镇、21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梓潼县共有20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和329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状况

截至2013年年底,辖区总人口38.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53万人,另有流动人口595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9.81万人,占51.6%;女性18.61万人,占48.4%。梓潼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羌族、藏族、彝族、苗族等24个少数民族,共1420人。

2 建置沿革

上古时期,梓潼为羌人部落国。

春秋战国时期,梓潼为蜀国领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秋,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攻打蜀国。蜀军大败,蜀王被杀,蜀王子率残部南逃,蜀国灭亡。梓潼并入秦国版图。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秦王朝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汉承秦制,仍然实行郡县制。高祖六年(前201),分割巴郡、蜀郡之地,于“扼控三巴,益州矜领”的梓潼神乡(今梓潼县文昌镇)置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郡”。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入成都,建安二十二年(217)分广汉郡之地置梓潼郡,分辖梓潼、剑阁、汉德(今剑阁汉阳镇)、涪县(今绵阳)、汉寿(今广元昭化)、昭欢(今广元沙河镇)、白水(今青川)等县。

唐太宗贞观年间,四川被划分为剑南、山南、江南三道。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剑南道(道治,今成都市)剑州(州治,今剑阁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州又改为郡,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剑南道剑州普安郡(郡治,今剑阁县普安镇)。肃宗乾元元年(758),郡改为州,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剑南道剑州(东川节度使治,今三台县)。

北宋时期,改隋唐以来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剑南东西两川合并,设西川路。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于西川路剑州普安郡。

元初,撤销因战乱而荒芜的阴平县,其辖地百顷坝(今许州镇)、长平(今江油文胜、重华、马角坝、二郎庙、厚坝等地)、全门(今江油雁门坝)等地并入梓潼县。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南路领袖明玉珍率军从武昌出发,经长江入蜀,占领全川,建国“大夏”。梓潼县仍置,隶属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剑州。

明洪武四年(1371),实行府、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制。撤销普安县(县治,今剑阁县普安镇),其辖地并入梓潼县。明末,崇祯十年(1637),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军入川,攻占梓潼,置梓潼县,当年退出。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军入蜀,攻占梓潼后,置梓潼县,隶属大西保宁府剑州。

清朝时期,实行道、府州、厅县三级制,以道辖府州,以府州辖厅县。梓潼县隶属川北道保宁府剑州。雍正五年(1727),绵州从成都府划出,升为直隶州,将梓潼县从保宁府划出,入隶绵州。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梓潼县隶属川西道(后更名为西川道)。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分批进入梓潼,下旬,在梓潼第七区重华场(1953年划属江油)建立重华县苏维埃政府;4月初,在梓潼第五区复兴场(今许州镇)建立百顷坝县苏维埃政府;4月中旬,红四军十二师在梓潼县城建立梓潼县苏维埃政府。5月,红军分批撤离梓潼。梓潼县隶属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梓潼县解放,梓潼县隶属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绵阳专区。1950年3月,梓潼县隶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52年,梓潼县隶属四川省绵阳专区。

1968年,绵阳专区改制为绵阳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又批准将绵阳地区改制为省辖市。梓潼县先后隶属绵阳地区和绵阳市。

3 县名由来

梓潼县县名的由来,一般被认为与梓潼县的梓树和潼江有关。南宋王象之的《太平寰宇记》中说:“因县域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焉。”

关于县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大约在夏商时代,梓潼境内有一座高山,名叫尼(泥)陈山(即现在的七曲山)。传说是大禹治水疏理潼江河道时,将堵塞河道的泥土运往这里堆放,渐渐垒成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梓树,此树正是造船的好材料。于是大禹就命令木匠上山砍伐梓树用于造船。木匠们砍呀砍,梓树始终不倒,大家以为尼陈山上的梓树是童子所化,不敢继续砍伐。从此,尼陈山改作梓童山,后因山下有潼江,故又改作梓潼山。秦于此置县,并以此而命县名。

4 文化思想渊源

原始崇拜

远古时期,羌人东迁至此,建梓潼部落国,后被蜀国兼并,蜀国后被秦国“统一”。从此,梓潼羌人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历经千年变迁,梓潼先民把对祖先的崇拜逐渐演化为对共同祖先、部落国国王恶子(又名亚子,后与宗教结合,被追奉为“司禄命”的文昌神)的祭祀崇拜。

先民们认为“龙”是吉祥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潼江沿岸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方,如金龙、豢龙、双龙、青龙、石龙、龙背、龙口等,每一个以龙命名的地方,都有一个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都与张亚子的身世相关,并流传至今,如张亚子身世、张亚子借水淹许州等。

道教思想

东汉顺帝时期(126~144),正一道张天师到梓潼兜鍪山(俗称大帽山)传教,在梓潼广收道徒,为首者曰“鬼吏”,兜鍪山鬼吏名叫“二九”,他年年都要设道场做法事。之后,道观遍布全县。道教观点:最大的罪过或恶事莫过于“不忠不孝”和“横夺他人财物”。犯此“罪过”和“恶事”者,就要“夺纪”,“夺纪”就减少寿命。

在道教思想传播过程中,洞经音乐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洞经音乐是谈演道教《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即以音乐的形式宣传文昌经诰。无论是官祭还是民祭,用音乐(包括打击乐、说唱)祭神都趋于规模化,并对祭祀等级都有明确规定。

佛教思想

在梓潼,佛教传播始于南北朝时期。《舆地纪胜》记载:“梓潼县西卧龙山有景福院,碑载大同元年(535)建。”之后,佛教寺院在全县广为分布。佛教寺院主要传播“四谛”学说,要求信众看破、放下,一心念佛,积善修德,早日解脱,早登彼岸,离苦得乐。其主要清规有十戒。

自唐太宗贞观九年(635)起,卧龙山景福院开始有佛事活动,后观石堂院、长卿山永昌院、玛瑙寺、天封寺、龙江寺、青龙寺等相继有佛事活动。清乾隆年间,七曲山大庙也开始有佛事活动。据1947年统计,全县有佛教寺庙63所,僧尼164人。20世纪80年代后,县里有少数佛教信徒前往外地受戒,一些寺庙由民间集资修复,并恢复了佛事活动。如今,全县有对外开放的佛教寺庙6所,卧龙佛龛寺、长卿山西岩寺、天封寺每日均有人诵经念佛,信众多为中老年妇女。

文昌思想

从宋代(960 ~1279)开始,逐渐形成的文昌经籍约有200余万言。纵观全部经籍,其莫不贯穿“善”的观念,从怎么施善、善与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的关系、如何积善立德等方面展开论述。即要“利人利物济世”,为人处世要存平等心,要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饶人责己,举善荐贤,勿慢师长,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文昌祖庭在梓潼,故文昌思想深受梓潼人民欢迎,流传十分广泛。

以民间对文昌帝君崇拜为表征的文昌文化,蕴含多种文化因子,经过在民间漫长历史时期的吸纳、综合、演变,在梓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转化和重铸,文昌帝君备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特别是在实行科举制度的时代。民间关于文昌帝君神性和神力的描述很多,并赋予了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