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与面积
马尔代夫全称马尔代夫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ldives),简称马尔代夫(Maldives),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全国总面积为115300平方公里(含领海),其中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859000平方公里。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全国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岛屿组成。在所有岛屿中,只有207个岛屿可以居住。2006年,马尔代夫居民岛为200个,无人岛为992个。到2013年11月,居民岛已减至188个,无人岛增加到1004个
。其中,有105个无人岛已开发为旅游度假场所,另有74个旅游岛正在开发之中
。
马尔代夫地处亚洲南部,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洋中,临近印度和斯里兰卡,位于北纬7°06′35″~南纬0°42′24″、东经72°33′19″~东经73°46′13″。马尔代夫北起八度海峡,南至赤道以南,坐落在印度次大陆以南500公里和斯里兰卡以西780公里处,全国东西宽130公里,南北长823公里
。北端与印度拉克代夫群岛相望,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 地形、土壤与气候
(一)地形
1.马尔代夫群岛的形成
2.25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形成了水圈和岩石圈,地球的大部分是由一块大陆组成的,也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泛古陆,这块大陆当时被一片叫作泛古洋的海洋包围着。大约1.36亿年前,泛古陆分离成两块超大陆,北边的一大块叫作劳亚古大陆,南边的一块叫作冈瓦纳大陆,这两个大陆之间的海洋叫作古地中海。冈瓦纳大陆分离时,形成了大西洋,把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分割开来。
超大陆的分离源自地质板块的移动,从地裂里喷出的地核熔岩形成了水下地形。大约6600万年前,遭到破坏的劳亚古大陆形成了北部的一部分大陆。
印度洋形成于1.5亿年前,当时南亚次大陆是南部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亚洲是北部劳亚古大陆的一部分。
地质学理论认为,南亚次大陆是从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大陆分离出来的并且慢慢向北移动。南亚次大陆逐步向北移动并且经过印度洋水底温度很高的地表。这块发热的地方即现在的团圆岛(Reunion Island)。由此可知,这块温度很高的地表在马尔代夫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北起查戈斯群岛以北经由马尔代夫群岛蜿蜒至拉柯斯哈德维普(Lakshadweep)的马尔代夫山脉,也曾经经过这块温度很高的地表,其原因就是一处火山山脉形成后,随着南亚次大陆向北移动。
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碰到了亚洲大陆的南部边缘后就停止了北移,并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经过很长一个时期后,马尔代夫的火山慢慢地被淹没在了印度洋里。由群岛组成的马尔代夫当时还有火山和丘陵地带。当山脉逐渐被淹没在印度洋里以后,珊瑚的沉淀物就慢慢地在山脉的顶上和坑凹处沉积了下来。日积月累,这些沉淀物就成了淹没在水里的山顶上的珊瑚礁。
马尔代夫由北向南经过赤道纵列并与赤道垂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礁岛群地带,非常美丽。1192个岛屿都是因古代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有的中央突起成为沙丘,有的中央下陷成环状珊瑚礁圈,像一串串宝石点缀在绿蓝色的印度洋上,有绿色、淡蓝色,海水清澄,煞是美丽。
2.地形特点
马尔代夫群岛天然形成26个环岛群,俗称环礁,每个环岛群由一个被一些天然沟渠隔断的珊瑚礁围成。每个小岛也被珊瑚礁和很浅的潟湖包围。
马尔代夫实际上是一个珊瑚岛国,地形狭长低平,从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群岛链。有人将马尔代夫形容为上帝抖落的一串珍珠,也有人将其形容为一片碎玉,这两种形容都很贴切。白色沙滩所环抱的海岛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而珍珠旁的海水就像一片片色彩丰富的美玉。各小岛都是由珊瑚礁体在环状的火山表面生长形成,所以在小岛周围数百米的海域,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之间的海水深浅不一,由此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色彩,海水有深蓝色、绒布蓝、天蓝、墨绿、猫眼绿、苹果绿、青绿等多种颜色。这里不但有蓝绿交织的海域,璀璨夺目的珊瑚礁石,还有缤纷多彩的鱼群和惬意诱人的椰林沙滩。马尔代夫以其白色的沙质海滩、水晶般的潟湖和湛蓝的天空享誉世界,成为旅游度假者的伊甸园。
3.面积与海拔
马尔代夫各岛屿面积普遍较小,在有人定居的岛屿上,只有33个岛屿的面积超过了1平方公里,其中超过4平方公里的岛屿只有3个,且全部集中在南部地区,即哈顿马蒂环礁的甘岛(5.956平方公里)、阿杜环礁的希塔杜岛(5.26平方公里)和福瓦穆拉环礁的福瓦穆拉岛(4.92平方公里),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内的岛屿占全国岛屿总数的97%以上。
马尔代夫各岛的海拔普遍较低,80%的岛屿海拔不足1米,海拔最高的也只有2米左右,全国没有一个岛屿的海拔达到3米。由于马尔代夫是一个处于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其海拔高度还受海潮影响很大,随时波动,变化不定。涨潮时,全国海拔高度普遍降低,有些无人定居的小岛甚至完全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才露出海面。特别是那些无人定居的小岛,大部分海拔都在1米以下。据马尔代夫官方统计,全国平均海拔为1.6米。
4.海峡
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拥有海峡最多的国家,全国1192个岛屿中,岛与岛之间都有宽窄不等、深浅不同的海峡。在马尔代夫,海峡的深度往往与其宽度成正比。一般来说,岛与岛之间的距离越大,海峡的深度也越大,反之亦然。这些海峡,窄的只有几公里(如瓦杜海峡),宽的可达100公里左右(如一度半海峡和赤道海峡)。
马尔代夫的海峡众多,比较有名的海峡有赤道海峡、一度半海峡、维曼杜海峡、库达胡拉杜海峡、瓦塔卢海峡、阿里亚杜海峡、弗纳杜海峡、瓦杜海峡、卡迪瓦海峡、加兰杜海峡、八度海峡等。
5.环礁
环礁是天然形成的珊瑚岛,外边高,中间低,呈环形。一般认为,环形珊瑚岛是火山喷发后逐渐形成的独特景观。
马尔代夫的环礁实际就是环形的珊瑚礁群,亦称环形珊瑚岛,多由圆形或卵形的岛屿、岩礁或浅滩组成。这些环礁,就像一个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平台。在环礁周围,一般都有一圈圈白色的珊瑚礁环绕,这些珊瑚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波堤,使这里的居民免遭海浪与风暴的袭击。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马尔代夫呈现一幅世上罕见的迷人景象,令人惊叹:大大小小的环形珊瑚岛漂浮在一望无垠的印度洋上,环礁周围是一圈圈像光环一样晶莹洁白的沙滩,环礁中间是清澈、宁静的环礁湖,环礁岛上树木苍翠茂密,空气十分清新。正是这种奇特、旖旎的热带风光,常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旅游观光和度假。
马尔代夫的环礁在面积上差别很大,小环礁直径只有几公里。在26组自然环礁中,最大的环礁是北部的蒂拉顿马蒂和米拉顿马杜鲁环礁,总面积达3850平方公里,其次是胡瓦杜环礁(Huvadhoo Atoll),总面积达3152平方公里。多数环礁中都有圆形的环礁湖,湖深一般在30~50米。环礁湖有通道与外海相连,通道较窄,水下礁石错杂,只能通行小船,个别通道可行驶大船。最北端的环礁是蒂拉顿马蒂环礁,最南面的环礁是阿杜环礁,最北端和最南端相距750多公里。
马尔代夫大多数环礁面向海洋,有宽约300米、深约50~80米的滨岸陆裙。岛屿一般都是边缘高,内部是低洼的沼泽。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些岛屿不断地改变外形,有些岛屿则时隐时现,许多岛屿甚至因为季夏和初冬强大的暴风侵蚀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地质与土壤
马尔代夫群岛的地质构造比较特殊。马尔代夫群岛的基础是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底高原,该海底高原在印度洋中纵贯南北,总长达到2000多公里。马尔代夫群岛实际上就是这一狭长海底高原中段露出水面的部分。在马尔代夫群岛附近,有30多处海底火山和礁帽火山。北部和南部至今还存在海底火山。根据水下6米深处取出的土壤标本来看,这些岛屿大概只有6000年甚至不到6000年的历史,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10万年。
马尔代夫土壤质量较差,大多数土壤为沙质,有机物含量较少,土壤普遍不甚肥沃。但在部分植被较为茂盛的岛屿上,覆盖着一层沙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而形成了一层约15厘米厚的黑色腐殖土层。腐殖层下面是砂岩,厚度约达60厘米;砂岩层下面是砂石层,含有淡水。
在马尔代夫的所有土壤中,只有腐殖层土壤比较肥沃,可以种植香蕉、凤梨等经济作物,有的也可种植水稻。
(三)气候
马尔代夫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印度洋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具有炎热而潮湿的特点,无四季之分。
1.日照
马尔代夫俗有“太阳的宠儿”之美誉,无论南部岛屿还是北部岛屿,日照都十分充足,且日照时间差别不大。据统计,1988~1997年,全国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2012年,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平均每天日照约7.3小时,阿杜环礁的甘岛平均每天日照为8小时。一般来说,1月、3月、4月的日照时间最长,每天达10小时左右,而最短的为12月,平均每天不到6小时。2012年马尔代夫日照情况见表1-1。
表1-1 2012年马尔代夫日照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
∗甘岛位于阿杜环礁。
∗∗哈尼马杜位于南蒂拉顿马蒂环礁。
2.降水
马尔代夫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当季风来临,一般都伴有大量降水。饱含水汽的气团,经过印度洋的暖热洋面,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特别是在西南风和西风盛行的夏季。由于气团内的局部环流,在高温和水面蒸发特别是环礁湖水面蒸发十分强烈的条件下,饱和的水汽和加热的气团上升而冷却凝结,造成了马尔代夫群岛热带暴雨。在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由于群岛间常常产生热带气旋,因而也带来丰富的降水。
马尔代夫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2011年,除马累为1300毫米外,马尔代夫各环礁年降水量一般都达到1500毫米以上,阿杜环礁的甘岛达到2275毫米,属全国之最。2012年,马尔代夫平均降水量达到1836.7毫米。2012年马尔代夫降水情况见表1-2。
表1-2 2012年马尔代夫降水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
∗卡德杜(Kadhdhoo)位于哈顿马蒂环礁。
∗∗卡阿德杜(Kaadedhdhoo)位于南胡瓦杜环礁。
3.相对湿度
丰富的降水和强烈的水汽蒸发形成很高的空气湿度,马尔代夫年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80%,最低为73%,很少降到70%以下。2011年,马尔代夫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2011年2月和3月,首都马累虽然降水很少,但其相对湿度仍分别达到76%和73%。2012年,马累的相对湿度在73%~8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
马尔代夫在气温、降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南部环礁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变得相当微弱。
4.气温
马尔代夫横跨赤道,日照时间长,全国气温普遍偏高,年平均气温为28℃左右,且变化很小,无明显的四季之分。1992~2001年,全国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0.8℃,最低气温为25℃,日平均温差在6℃以下。近年来,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马尔代夫的气温有所升高。2011年,马尔代夫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1.8℃,日平均最低气温为25.4℃,温差为6.4℃,较10年前均有所上升。2012年和2013年马尔代夫气温情况见表1-3。
表1-3 马尔代夫气温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马尔代夫概览》, 2013年4月发布。
5.风向和风速
马尔代夫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四季温暖。特别是由于位于赤道上,马尔代夫的季风相对柔和,没有飓风、龙卷风,偶有暴风。
马尔代夫每年有两个季风季节。5~10月为西南季风季节(个别年份略有例外),并伴有大量降水,风速有时高达13~15英里/小时。12月到翌年2月为东北季风季节,风速为11~13英里/小时,风向转为东北风。2012年马尔代夫风向风速变化情况见表1-4。
表1-4 2012年马尔代夫风向风速变化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
注:N=北风、S=南风、E =东风、W =西风、NE =东北风、NW =西北风、VRB =无稳定方向风、NNE=北风转东北风、WSW=西风转西南风、WNW=西风转西北风、SSE=南风转东南风、SSW=南风转西南风、SE=东南风、NNW=北风转西北风。
∗位于南蒂拉顿马蒂环礁。
∗∗位于哈顿马蒂环礁。
∗∗∗位于南胡瓦杜环礁。
∗∗∗∗位于阿杜环礁。
6.洋流、水温与海水浓度
马尔代夫附近洋流的水流层厚度达50~70米,时速为1~2公里到7~8公里,一般情况下,洋流以每秒约40厘米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转动。
马尔代夫海面涨潮高度不大,一般为1~1.5米。海洋表面水温冬季为22℃~23℃,夏季为26℃~28℃。海水盐度平均为34.6‰~34.7‰。表层海水盐浓度为1.027克/立方米~1.028克/立方米。
(四)时差
马尔代夫全国使用统一时间。目前使用的是国际标准东5区时间,也就是世界统一时间UTC+5,马尔代夫的标准时间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早5个小时,比北京时间晚3个小时(北京是UTC+8)。部分旅游岛时间比马累早1个小时。
三 人口、民族与语言
(一)人口
1.人口规模与增长率
(1)人口规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免费医疗保健服务的推行,马尔代夫人口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人口规模逐步扩大,人口数量从1911年的72237人飙升至20万人,到2006年3月28日人口普查结束时,马尔代夫全国人口已达到298968人,比2000年的270101人增长了28867人。2006年以后政府对现有人口进行了详细登记。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公布,2012年7月4日,马尔代夫的登记人口已超过35万人,达到350759人。2013年4月,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发布的《马尔代夫概览》显示,2012年中期,马尔代夫的人口总数实为330652人;到2013年中期,其人口总数达到336224人。
2014年3月,马尔代夫已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人口普查。1911年以来马尔代夫人口变化情况见表1-5。
表1-5 马尔代夫人口变化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2年卷。
(2)人口增长率
20世纪60年代以前,马尔代夫人口增长比较缓慢。1911~1965年,马尔代夫人口总数增加25506人,平均每年净增464人,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44%,其中1921年、1953年、1962年和1964年人口还出现过负增长;继1958年出现过一个生育高峰以后,1965年人口增长率从1964年的-0.6%增长至3.95%。1966年,全国人口总数终于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0883人。此后,马尔代夫的年人口增长率长期保持在3%左右, 1990年达到3.43%。1965~1990年的25年间,马尔代夫净增人口115472人,平均每年净增4619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3%。2006年,马尔代夫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298968人,较2000年净增近3万人,年增长率为1.69%。目前,马尔代夫已将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出生率和死亡率
马尔代夫的人口出生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马尔代夫政府公布的数据,1992年,马尔代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自然死亡率为6‰, 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按出生人数计算为31‰,多胎率为20‰,产妇死亡率按生产人数计算为3‰。据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2011年和2012年,婴儿死亡率均为9‰,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22‰,自然死亡率均为3‰,多胎率均为7‰,产妇死亡率分别为0.6‰和0.13‰。
3.人口结构
(1)性别构成
马尔代夫人口的性别构成,已逐步改变男多女少的状况。目前,全国男女人口比例差距已逐渐缩小,男女人口数量已非常接近。1911年,在马尔代夫72237人的总人口中,男性公民为39244人,占全国总人数的54.33%;女性公民为32993人,只占人口总数的45.67%。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在全国270101人中,男性为137200人,已降至总人口的50.8%;女性为132901人,上升到总人口的49.2%。2006年,马尔代夫男性为151459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66%;女性为147509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9.34%,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男女比例为102.68∶100,较2000年的103.23∶100男女之比又有所下降。
(2)年龄构成
马尔代夫人口在年龄构成上呈现三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儿童数量多。从200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1~18岁人口达117362人,占人口总数的39%。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1995年人口普查时,马尔代夫55岁以上人口仅为18804人,而到2006年人口普查时,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增加到25369人,10年间增长了6565人,平均每年增加656人,增幅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三是高龄人口有所增加。2000年,全国有80岁以上老人1135人,而到2006年,全国80岁以上老人数量增加到1703人,而95岁以上老人就有84人,较2000年增加了8人。目前,马尔代夫60岁以上的人群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据统计,马尔代夫的人均寿命较以前已有大幅提高。2010年,男性人均寿命已达到72.6岁,女性达到74.4岁。马尔代夫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情况见表1-6。
表1-6 马尔代夫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
4.人口密度与分布
(1)人口密度
马尔代夫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很高。根据马尔代夫官方公布的人口登记数据,2012年,在全国298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内,居住着35万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1174人。如果除去无人居住的1002个岛屿,马尔代夫的人口密度应远远高于这一数字。特别是首都马累,由于经济发达,教育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有大批外岛人口向首都流动,导致首都人口密度大大增加。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在马累1.93平方公里的面积内,人口数量达到了103693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到了53727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比2010年美国《福布斯》公布的居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前10座城市之首的印度孟买还高出接近1倍。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名情况(前10位)见表1-7。
(2)人口分布
由于受地形限制,马尔代夫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在200个有人定居的岛屿中,人口分布极为悬殊,有的岛屿人口多达数千乃至上万人,如首都马累,人口多达10万人以上;而大多数小岛只有百余人;有些小岛人数则更少,如库鲁马杜鲁的维鲁夫希岛(Vilufushi),人口仅为16人。从各岛的人口情况来看,人口在100人以内的岛屿有5个,1000人以内的岛屿多达131个,占全部居民岛的65.5%;人口在1000~2000人之间的岛屿有47个,占23.5%, 2000人以上的岛屿仅16个,占8%,而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岛屿仅1个(首都马累)。
从城乡人口的比例来看,马尔代夫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马尔代夫城市人口为103693人,占总人口的34.68%,全部集中在首都;其余均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32%,全部分布在各环礁的200个岛屿上。
(二)民族
马尔代夫的民族比较单一,全国没有少数民族。现有的35万人口中,全部为马尔代夫族。
现在的马尔代夫族人是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有的是因海难事故)从印度、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移居而来的印第安人、僧伽罗人、达罗毗荼人、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在生理特征上,很像阿拉伯人、黑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
来自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各方面的差异已经逐渐缩小,乃至最后完全消失,形成了今天统一的马尔代夫族。但从相貌特征和居住地区来看,目前,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裔,仍然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在马尔代夫群岛北部的环礁各岛,主要居住着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与印度西海岸来往密切,居民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身材矮小,具有达罗毗荼人的明显特征;中部环礁各岛受阿拉伯人和马来亚人的影响较深,居民多数是阿拉伯人和马来亚人的后裔;而南部环礁各岛则居住着僧伽罗人的后裔,他们与北部各环礁居民相比,身材显然要高一些,肤色明显要浅一些,与现代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体貌特征比较相近。
(三)语言
马尔代夫的官方语言是迪维希语(Dhivehi),同时通用英语。此外,阿拉伯语、僧伽罗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在马尔代夫也同时流行。英语在教学和国际交往中使用十分广泛。此外,在马尔代夫的上层人物和商人中,也流行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和印度的其他方言。
1.迪维希语
迪维希语是马尔代夫的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迪维希语在马尔代夫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不同时期进入马尔代夫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为了满足交往的需要,原有的各民族语言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独特的迪维希语。据考证,迪维希语是僧伽罗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相互融合的变异语种,属印欧语系。
马尔代夫语言的发展变化与其民族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使用的迪维希语是根据僧伽罗语逐渐演化而来的。僧伽罗语是雅利安语的变异,在斯里兰卡仍很流行。迪维希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岛屿名称,仍与僧伽罗语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盐”,迪维希语称“洛努”,僧伽罗语称“鲁努”; “码头”,迪维希语称“法阿兰”,僧伽罗语叫“帕阿拉马”。马尔代夫的兰坎夫希岛,僧伽罗语叫“兰坎普拉岛”;韦哈马纳阿福希岛,僧伽罗语叫“韦哈列曼纳普拉岛”。
由于马尔代夫族是由历史上众多的民族融合发展而来的,因此,迪维希语中吸收了很多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和泰米尔语的词汇。特别是在数字和日期的表达方面,既有僧伽罗语,又有印地语。如马尔代夫的数字,1~12为僧伽罗文,12以后为印地文。日期也是用僧伽罗语和印地语混合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拨又一拨的移民从斯里兰卡不断来到马尔代夫,奠定了马尔代夫迪维希语的基础。12世纪以后,阿拉伯语成为影响迪维希语的主要语种,尤其是在词汇和拼写方面对迪维希语影响极大。此外,印度的印地语、古吉拉特语、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也对迪维希语的词汇产生过重要影响。
2.方言
除标准的迪维希语外,在马尔代夫群岛北部、中部和南部还同时流行着迪维希语3种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都源于标准的迪维希语,只是由于地域差异,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有所不同而已。
出现这些方言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地理因素。地理条件是导致各种方言出现的主要因素。从地理上看,最北部的岛屿与最南部的甘岛就相距756公里(470英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交往相当困难,迪维希语出现一些方言是十分正常的。
二是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加速了马尔代夫各地区方言的发展。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进行长距离旅行十分困难,因而只能在相对较近的岛屿间进行走动和探访。
三是缺乏大众媒体。大众媒体是近代出现的新生事物。印刷媒体对于语言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长期没有印刷品,各种方言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目前马尔代夫消除方言影响的大众媒体只有无线电广播。
四是距印度和斯里兰卡较近。最北部的岛屿邻近印度,而最南部的岛屿又距斯里兰卡很近,因而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语言对当地的迪维希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五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语言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教在马尔代夫出现之前,佛教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南部各环礁岛屿,当地的迪维希语受佛教的影响极大。
六是社会变革对语言的影响。马尔代夫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全国人民只信奉伊斯兰教一种宗教,这种宗教对迪维希语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尔代夫传统上将社会分成三个阶层,一是皇室,二是贵族,三是平民。这三个阶层在代名词和名词的使用上,特别是一些尊称彼此间有很大不同。
3.文字
迄今为止发现的较古老的马尔代夫文字,是1194年一些用尖锐的金属工具在狭窄的铜条上用“埃维拉阿库鲁” (Eveylaakulu)文刻下的著述,这种铜牌文件在当地被称为“罗亚马法努”(Loamaafaanu),用一种当地称为埃维拉(Eveyla)的形式书写而成,采用由左至右的书写方式,与当时的僧伽罗文字十分相近。
大约到16世纪80~90年代,马尔代夫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即“代夫阿库鲁”文字,这种文字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埃维拉阿库鲁”文,当时的许多碑文、木板证书、纸板证书已经都用“代夫阿库鲁”文书写。这种文字也是由左至右书写。一直到18世纪末,马尔代夫的大部分文件都是用这种文字写成的。
随着伊斯兰教的盛行,马尔代夫与阿拉伯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原来的文字难以表达日常生活中日益出现的大量阿拉伯词汇。18世纪末19世纪初,迪维希文开始出现。目前,除迪维希文外,阿拉伯文也是马尔代夫通行的书面文字,它不仅用于宗教仪式,也用于人名。
迪维希文字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拼音文字,采用了类似阿拉伯语的发音符号,文字形状有点像饼干、大象或骨头,其书写被称为“塔纳”(Thaana),采用自右至左的书写方式,阅读也是从右至左,同英语、法语和现代汉语等语言的文字书写和阅读顺序相反。
迪维希文字由24个标准辅音和11个元音组成,元音书写在辅音之上或之下,一般一个辅音伴有一个元音。此外,迪维希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音,这种辅音位于标准辅音之上或之下,并用圆点标出。
四 行政区划
1968年11月,马尔代夫成立共和国时,首次将全国26组自然环礁从北向南划分为北部、南部两个大区和19个环礁行政区。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先后增设了1个一级行政区(first-orde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1个环礁行政区和7个区域性行政机构(1~7号地区)。2008年,7个地区升格为“省”。2010年,马尔代夫出台2010年第7号法律——《马尔代夫行政区划法》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Maldives, Law Number 7/2010),对这一设定进行了法律确认。目前,马尔代夫行政区划的一般情况是:中央政府以下设首都和省,省以下设环礁行政区,环礁行政区下设岛屿级行政区,即中央—省—环礁—岛屿4级行政单位。目前,马尔代夫除首都特区外,还辖有7个省级、20个环礁级和188个岛屿级行政单位。各主要行政单位的地理情况如下。
(一)首都(Capital)
马累,马尔代夫的首都,也是一个独立的特别行政区,其中马累本岛面积为193.2公顷(约1.93平方公里),人口为103693人(2006年人口普查,下同),辖恒维鲁(Henveiru)、加罗鲁(Galolhu)、马昌果里(Machchangolhi)、马阿芬奴(Maafannu)4个区和维林吉里岛(Villingili)、胡鲁马累岛(Hulhumale)两个居民岛,以及胡鲁累(Hulhule)机场岛。首都马累及辖岛情况见表1-8。
表1-8 首都马累所辖各岛情况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二)省级行政区(7个)
1.上北省(Upper North Province),即过去的一号地区,当地称为马蒂-乌土鲁(Mathi-Uthuru),辖北蒂拉顿马蒂、南蒂拉顿马蒂和北米拉顿马杜鲁3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南蒂拉顿马蒂环礁的库鲁杜夫希(Kulhudhuffushi)。
2.北部省(North Province),又称二号地区,当地称为乌土鲁(Uthuru),辖南米拉顿马杜鲁、北马罗斯马杜鲁、南马罗斯马杜鲁和法迪坡鲁4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拉维亚尼环礁的菲利瓦鲁(Felivaru)。
3.中北省(North Central Province),又称三号地区,当地称为麦杜-乌土鲁(Medhu-Uthuru),辖马累环礁、北阿里、南阿里和费里杜4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马累环礁的马阿夫希(Maafushi)。
4.中部省(Central Province),又称四号地区,当地称为麦杜(Medhu),辖穆拉卡托鲁、北尼兰德、南尼兰德3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南尼兰德环礁的库达胡瓦杜(Kudahuvadhoo)。
5.上南省(Upper South Province),又称五号地区,当地称为马蒂-德库努(Mathi-Dhekunu),辖科鲁马杜鲁和哈顿马蒂2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哈顿马蒂环礁的甘岛。
6.中南省(South Central Province),又称六号地区,当地称为麦杜-德库努(Medhu-Dhekunu),辖北胡瓦杜和南胡瓦杜2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南胡瓦杜环礁的蒂纳杜(Thinadhoo)。
7.南部省(South Province),又称七号地区,当地称为德库努(Dhekunu),辖福瓦穆拉和阿杜2个环礁行政区,首府位于阿杜环礁的希塔杜(Hithadhoo)。
马尔代夫各省辖区见表1-9。
(三)环礁级行政区(20个)
1.北蒂拉顿马蒂环礁(North Thiladhunmathi Atoll,缩写为HA)
又称蒂拉顿马蒂·乌土鲁布里环礁(Thiladhunmathi Uth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哈·阿里夫环礁(Haa Alifu Atoll)。
表1-9 马尔代夫各省辖区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该环礁地处马尔代夫最北端,面积为1385.8公顷(约13.8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3314人,辖15个居民岛。迪德杜岛(Dhidh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305.1公里。北蒂拉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0。
表1-10 北蒂拉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2.南蒂拉顿马蒂环礁(South Thiladhunmathi Atoll,缩写为HDh)
又称蒂拉顿马蒂·德库努布里环礁(Thiladhunmathi Dhekun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哈·达鲁环礁(Haa Dhaal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1807公顷(约18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6214人,辖16个居民岛。库鲁杜夫希岛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276.6公里。
马尔代夫最北部的民用机场——哈尼马杜机场(Hanimaadhoo Airport)位于该行政区内。南蒂拉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1。
3.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North Miladhunmadulu Atoll,缩写为SH)
又称米拉顿马杜鲁·乌土鲁布里环礁(Miladhunmadulu Uth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沙维亚尼环礁(Shavyani Atoll)。
表1-11 南蒂拉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该环礁面积为916.7公顷(约9.2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1830人,辖14个居民岛,弗纳杜岛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220.6公里。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2。
表1-12 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4.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South Miladhunmadulu Atoll,缩写为N)
又称米拉顿马杜鲁·德库努布里环礁(Miladhunmadulu Dhekun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诺努环礁(Noon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812.6公顷(约8.1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0015人,辖13个居民岛,马纳杜岛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77.0公里。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3。
表1-13 南米拉顿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5.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North Maalhosmadulu Atoll,缩写为R)
又称马罗斯马杜鲁·乌土鲁布里环礁(Maalhosmadulu Uth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拉环礁(Raa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643.4公顷(约6.44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4643人,辖15个居民岛,乌古法鲁(Ungufaaru)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74.4公里。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4。
表1-14 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6.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South Maalhosmadulu Atoll,缩写为B)
又称马罗斯马杜鲁·德库鲁布里环礁(Maalhosmadulu Dhek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巴环礁(Baa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487.7公顷(约4.9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8893人,辖13个居民岛,艾达夫希岛(Eydhafushi)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14.2公里。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5。
表1-15 南马罗斯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7.法迪坡鲁环礁(Faadhippolhu Atoll,缩写为Lh)
当地名称为拉维里亚尼环礁(Lhavlyani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175.3公顷(约1.8平方公里), 2006年统计人口为8346人,辖5个居民岛,奈法鲁岛(Naifaru)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42.1公里。法迪坡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6。
表1-16 法迪坡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8.马累环礁(Male' Atoll,缩写为K)
当地名称为卡夫环礁(Kaaf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477.3公顷(约4.8平方公里), 2006年统计人口为10149人,辖9个居民岛,图鲁斯杜岛(Thulus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28.6公里。马累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7。
表1-17 马累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9.北阿里环礁(North Ari Atoll,缩写为AA)
又称阿里·阿托鲁·乌土鲁布里环礁(Ari Atholhu Uth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阿里夫·阿里夫环礁(Alif Alif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343.8公顷(约3.4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4855人,辖8个居民岛,拉斯杜岛(Ras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57.4公里。北阿里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8。
10.南阿里环礁(South Ari Atoll,缩写为ADh)
又称阿里·阿托鲁·德库努布里环礁(Ari Atholhu Dhekun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阿里夫·达鲁环礁(Alifu Dhaal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311.6公顷(约3.1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6921人,辖10个居民岛,马希巴杜岛(Mahiba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75.3公里。南阿里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19。
表1-18 北阿里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表1-19 南阿里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1.费里杜环礁(Felidhu Atoll,缩写为V)
又称费里德环礁(Felidhe Atoll),当地名称为瓦夫环礁(Vaav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56.2公顷(0.56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502人,辖5个居民岛,费里杜岛(Feli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77.9公里。费里杜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0。
表1-20 费里杜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2.穆拉卡托鲁环礁(Mulakatholhu Atoll,缩写为M)
又称穆拉卡环礁,当地名称为米姆环礁(Meem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287.3公顷(约2.87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4654人,辖8个居民岛,穆利岛(Muli)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39.4公里。穆拉卡托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1。
表1-21 穆拉卡托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3.北尼兰德环礁(North Nilandhe Atoll,缩写为F)
当地名称为法夫环礁(Faaf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164.1公顷(约1.64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3662人,辖5个居民岛,尼兰杜岛(Nilan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41.9公里。北尼兰德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2。
表1-22 北尼兰德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4.南尼兰德环礁(South Nilandhe Atoll,缩写为Dh)
当地名称为达鲁环礁(Dhaal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176.3公顷(约1.76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4720人,辖7个居民岛,库达胡瓦杜岛(Kudahuva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180.4公里。南尼兰德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3。
表1-23 南尼兰德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5.科鲁马杜鲁环礁(Kolhumadulu Atoll,缩写为Th)
当地名称为塔环礁(Thaa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454.3公顷(约4.54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8451人,辖13个居民岛,维曼杜岛(Veymand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226.5公里。科鲁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4。
表1-24 科鲁马杜鲁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6.哈顿马蒂环礁(Hadhdhunmathi Atoll,缩写为L)
当地名称为拉姆环礁(Laam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1608公顷(约16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1743人,辖12个居民岛,弗纳杜岛(Fona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260公里。
马尔代夫卡德杜机场(Kadhdhoo Airport)位于该行政区内。哈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5。
17.北胡瓦杜环礁(North Huvadhu Atoll,缩写为GA)
又称胡瓦杜·阿托鲁·乌土鲁布里环礁(Huvadhu Atholhu Uthur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加夫·阿里夫环礁(Gaafu Alif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491.1公顷(约4.91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8007人,辖10个居民岛,维里吉里岛(Viligili)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379.7公里。北胡瓦杜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6。
表1-25 哈顿马蒂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表1-26 北胡瓦杜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8.南胡瓦杜环礁(South Huvadhu Atoll,缩写为GDh)
又名胡瓦杜·德库努布里环礁(Huvadhu Dhekunuburi Atoll),当地名称为加夫·达鲁环礁(Gaafu Dhaalu Atoll)。
该环礁面积为676.2公顷(约6.76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0991人,辖9个居民岛,蒂纳杜岛(Thina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409公里,岛内设有马尔代夫卡阿德杜机场(Kaadedhdhoo Airport)。南胡瓦杜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7。
表1-27 南胡瓦杜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19.福瓦穆拉环礁(Fuvahmulah Atoll,缩写为Gn)
又称弗阿穆拉库环礁(Foamulaku Atoll),当地名称为格纳夫里亚尼环礁(Gnavlyani Atoll)。
该行政区只辖福瓦穆拉一个居民岛,面积为491.7公顷(约4.91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7636人,距首都马累497公里。福瓦穆拉环礁辖区见表1-28。
表1-28 福瓦穆拉环礁所辖岛屿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20.阿杜环礁(Addu Atoll,缩写为S)
当地名称为西努环礁(Seenu Atoll),现已改称阿杜市,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该环礁地处马尔代夫最南端,面积为971.5公顷(约9.71平方公里), 2006年人口为17862人,辖6个居民岛,希塔杜岛(Hithadhoo)为行政区首府所在地,距首都马累533.7公里,著名的甘岛机场位于该行政区。阿杜环礁所辖各岛见表1-29。
表1-29 阿杜环礁所辖各岛一览

资料来源:马尔代夫国家规划署:《统计年鉴》2013年卷,表1.5。
五 国家象征
(一)国旗
马尔代夫的国旗由红、绿、白三色组成。旗地为绿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边。红边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1/4,绿色长方形的宽度则是全旗宽度的一半。一轮白色新月位于绿色长方形正中。红色的旗边既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又象征历史上与阿拉伯世界的紧密联系;绿色的旗地既意味着生命,又体现了人民对伊斯兰教的忠诚、国家的繁荣以及海洋和陆地的富饶;白色新月既表示和平与安宁,又说明伊斯兰教是马尔代夫的国教。
(二)国徽
马尔代夫国徽由一弯新月、一颗五角星、两面国旗、一棵椰子树和饰带构成。中心图案是一轮新月环绕着一颗五角星,图案的两侧是交叉着的两面国旗。国徽基部是一条白色饰带,上面用阿拉伯文书写着“马尔代夫共和国”的字样。星月图案象征马尔代夫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国旗象征国家的权力和尊严,椰子树象征马尔代夫的热带海岛环境和人民对这一生命之树的依赖。
(三)国歌
马尔代夫的国歌名为《马尔代夫共和国国歌》,亦称《团结一致向我们的国家致敬》。歌词由穆哈迈德·贾米尔·迪迪(Muhammad Jameel Didi)于1948年创作完成,1972年由斯里兰卡音乐大师 P. W. D.阿马拉德瓦(Pandit Wannakuwattawaduge Don Amaradeva)作曲。歌词共分两段,曲调优美激昂。歌词大意是:
我们怀着最美好的愿望祝颂祖国的统一。美丽的国旗拥有无上权力,我们要向你敬礼。你指引着成功、幸福、胜利,绿、红、白三色真美丽。向为祖国争光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祝愿马尔代夫常葆美名,在保卫下前进。祝愿世界人民自由进步,把一切苦痛排除。我们也衷心为宗教祝福,仰望公道和正义。祝颂祖国永远享有荣誉,永远拥有权力。
(四)国花
马尔代夫的国花是粉红色玫瑰花。
(五)国树
马尔代夫的国树为椰子树。
(六)国鸟
马尔代夫的国鸟是白尾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