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动态、热点与战略(2012—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3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报告

课题组

ZB2013(1105)-0083/0171-DT015/0028

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再次经历了一个从明显下滑到初步企稳的过程,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7.7%、7.5%和7.8%。经过2011~2012年较大幅度和较长时间的回调,大部分企业在产能和存货等方面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总体来讲,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有惊无险。

一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中的最大矛盾

尽管我国几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产能过剩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和整顿,但是由于政策措施的力度不足,加之体制安排方面的原因,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缠绵难愈,使得相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抑制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产能过剩还造成了结构性通货紧缩,使得PPI持续走低,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二)投资消费结构调整难是扩大内需的最大阻力

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科技和体制创新,可以在保持投资率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促进消费增长,扩大消费总额;二是外需向内需的转换,可以把国外消费需求转换成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三是经济结构转换,特别是资本投资较少、劳动力投入较多的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居民分配和消费份额。但是,这些条件都还不充分具备,从而阻碍了投资消费结构转换,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三)通货膨胀成因复杂是“控物价”面临的最大问题

物价之间的表现差异甚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将增加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一是CPI和PPI走势背离,过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使CPI超出控制目标,过紧则会进一步加剧PPI下滑压力;二是影响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作用较强,过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推高CPI,但过紧的货币政策对于舒缓CPI涨幅则作用不强,甚至会伤及实体经济;三是偏松的货币政策会更大程度地刺激资产价格上涨,却很难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增加的货币更易滞留于虚拟经济层面而留下隐患。

(四)潜在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有进一步趋于严重的迹象,可能酿成局部或系统金融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再次明显上升,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就是两类对经济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的突出问题。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债务链极易断裂,产能过剩、经营困难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也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特别是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能力与城市房地产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市场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

二 对未来经济趋势的判断

以2013年为标志,中国经济的需求衰退周期逐渐演变成供给调整周期,中速增长将成常态化。

(一)要素成本上升将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制造业

相对于2008年同期,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5年间上涨了82.7%,土地平均成交价上升了165.2%,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相对2008年9月升值了9.8%。要素供给状况的变化,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尽管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于制造业(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为1.2),经济增速将会出现趋势性的回落。

(二)全球化、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三化”叠一时代的旺盛需求将一去不复返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仅是来自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汽车、房地产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更是由于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的共振,直接或间接地引致了当时尚未充分发展的重工业的大规模投资。然而,当前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都逐渐减弱。

(三)产能过剩消解尚需时日,从而将削弱需求扩张的乘数效应

产能过剩的存在将对经济复苏形成严重压制:一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将受到抑制,由于国务院清理过剩产能的决心坚定,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的审批,将会变得更为严格,行业投资难以较快增长;二是消费和外需等终端需求的增加,也不能引致新的投资,投资乘数效应的传导渠道被切断,经济复苏的力度会大为削弱。因此,从这些角度讲,经济内部存在的产能过剩,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使经济复苏变得更为困难。

三 政策建议

(一)供给周期特征凸显,要求强化以结构调整为内容的供给管理

我国经济的性质已经在逐渐改变,需求周期特征弱化,供给周期特征凸显,特别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和潜在金融风险,因此,在政策操作上应更加重视供给管理和风险管理,在供给上宜紧缩而不宜扩张,主要是管住投资。

(二)需求周期特征仍存,要求增强促进消费为内容的需求管理

尽管我国目前供给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需求疲弱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需求管理在当前阶段仍然不能放弃,只是需求管理的重点应是鼓励消费,而不再是投资,哪怕消费需求提高是一件比较缓慢的事情。

(三)妥善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的关系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稳增长”在当前具有紧迫性。这就要求,既不以“调结构”而减弱“稳增长”的政策力度,也不以“稳增长”而损害“调结构”的政策目标;同时,要更加重视“促改革”对前两者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并以“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引导“促改革”努力方向和确定工作重点的主要依据。

(执笔人:吕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