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动态、热点与战略(2012—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报告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宏观经济课题组

ZB2013(0507)-0017/0105-DT008/002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基本延续了上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长率达到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降至2.4%。但是,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2.4%,低于上年同期2.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只有18.7%,低于上年同期6.1个百分点;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高达26.9%,高于上年同期29.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努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却相对不足。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较快复苏及增长动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居民收入上升较快,却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消费需求。我国目前存在的住房成本上升、教育支出增加、商品税费过高等问题,加剧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而且,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事实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79.6%大幅下滑至2011年的69.5%。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第二,企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抑制了外向型过剩产能的消解。我国除了存在部分重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外,还存在着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的产能过剩。当前,在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增长有限,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门槛较高,以及金融支持力度偏弱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存在较大难度,从而使得相当多的外向型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第三,城市化的成本在持续加大,阻碍了经济活动效率的稳步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这标志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但是,目前部分大城市特别是行政级次较高的城市,产业和人口急剧增加,已出现了过度聚集的特征,继而出现雾霾天气频繁、通勤时间上升、住房成本高涨等问题。过度城市化的负效应已经超过了正效应,在降低经济活动效率的同时,也抑制了人们正常的消费需求。

第四,地方债务风险和货币信贷风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第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2034亿元,增长6.9%,比上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在较高债务基数上不得不再次借助投融资平台进行发债,偿债负担有所加重。这些情况限制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和结构调整的选择余地。同时,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余额M2达到103.61万亿元,货币扩张所能带来的需求效应有所下降,而推动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却在增加。以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宏观调控的灵活性。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复苏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任务,这要求我国更加注重长期体制的灵活安排和短期政策的合理布置,一方面要促进需求稳步回升,另一方面要推动供给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一,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合理调整和降低居民支出负担,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流转税制改革,逐步建立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特别是要减免部分服装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应缴纳的增值税;大力清理收费项目,坚决杜绝乱收费;加快物流领域改革,持续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

第二,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以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继续加大金融、通信和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和准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尽快完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适度推进教育和医疗的市场化,并宣扬正确的消费理念,防止过度消费;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降低其城市化成本,鼓励他们消费更多的服务产品。

第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范围,降低国有企业垄断程度,加大对不正当竞争的惩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经理人职业化,严格国有企业成本利润考核,稀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性质的股权,以此促进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的提高,并为其他性质的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促进中小城市发展,通过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获取最大的城市化收益。当前需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中小城市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健全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今后的发展优惠政策,要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倾斜。例如,提高县级城市税收留存比例,降低当地企业所得税率,批准更多建设用地,大力鼓励金融、商业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等。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逐渐在中小城市形成产业聚集,继而吸引人口聚集,最终推动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第五,加强对投资信贷主体的监管,消除适度宽松经济政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要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的规模和用途,加强项目贷款使用监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开发模式,实行基础设施项目和周边商业设施综合开发,提升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清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对某些项目过度补贴等优惠政策,避免因地方无序竞争造成产能过剩加重,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业偿债能力下降和不良信贷的上升;合理测算政府扩大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力求项目投资有助于消化一定的过剩产能而不会刺激新的过剩产能的出现;在对暂时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加强监督的同时,鼓励银行对其实行债务展期,避免盲目抽贷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同时,可推迟企业应纳税款的上缴甚至予以豁免,帮其渡过难关。

(执笔人:吕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