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藏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一 小邦时期
在远古原始社会的小邦时期,藏文史书提到有12邦国,地域如下。
那布古苏:地域上接塔布地区,下邻工布地区,其中心地区位于林芝地区朗县境内;
象雄: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日喀则地区西部吉隆、萨噶、仲巴等县和藏北大部地区,以及印度西北部拉达克、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达布、洛门塘等地;
若切噶尔:地处后藏,即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与白朗县交接处一带;
努域灵古:地处仁布周围,辖区包括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和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的大部地区;
娘若香波:地处后藏,今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一带;
吉若迥额:地处吉曲河流域,即拉萨河中下游地区,辖境为今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县部分地区;
额布查那:地处拉萨市林周县辖境;
沃普央喀:地处沃卡地区,即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
芝那若莫公:辖境缺载;
娘域那松:地处娘布地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一带;
达域思莫竹喜:地处达布地区,即山南地区加查县境;
卓木拿松:地处羊卓雍湖周围。
另有42小邦之说,但藏文史籍对42小邦的名称和地域缺乏详细记载,只提到六个小邦国:伊若(莫)域西,地域不详;色域萨莫竹喜,地处工布,今林芝地区林芝县境;鲁木若雅松,似在吉曲流域,即拉萨河流域达孜一带;诶域竹西,地域不详;工域赤那,故址在今林芝县,辖境包括林芝地区林芝县和米林县大部分地区;松域雅松,地处康区上部,即那曲地区东部、昌都地区西部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处。
二 三大部落联盟时期
随着氏族部落趋向统一和扩大,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先后形成了象雄、苏毗(藏文里称松巴)、雅砻悉补野等势力较大的三个部落联盟组织。
象雄(汉文史料称为羊同)的区域范围在历史上变化很大。早期象雄相当宽阔,南及后来的波斯、印度、尼泊尔境内部分地区,东北包括“三十九族和北嘉二十五族”,即今天西藏的北部、青海省玉树地区、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等。其中心地域在都城“穹隆银城”所在的冈底斯山附近,包括古格、扎达盆地。晚期象雄其地域范围仅限于今天西藏阿里和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的部分地区,包括沃觉、芒域、聂玛、咱弥、瓦喀、古格、觉拉、吉藏、雅藏和吉德等地区。
苏毗部落原在河源(黄河发源地)地方,迁徙到西藏以后,以拉萨为中心,其范围北接于阗,东北与多弥(居住在青海通天河一带的部落)为邻,西境是天竺,南境即吐蕃。到7世纪20年代被雅砻赞普朗日伦赞兼并时,辖区主要包括今西藏那曲地区和昌都大部。
雅砻悉补野部(又作“悉补野蕃”“悉勃野蕃”)当初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琼结、泽当一带。传到第三十代赞普达日聂司(约579~619)时,先后征服了钦—达波和盘巴吉等周边一些小邦,范围达到了包括今林芝地区朗县、山南地区加查县等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南岸的许多地方。囊日松赞(约601~629)时,地域南到雅砻、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
三 吐蕃统一政权行政区域
吐蕃全境统一后,松赞干布把吐蕃的行政区域分为各部落首领分治的18大地区,具体区划是:卫茹雪钦为赞普主管地;乃钦宫殿为赞普众臣地;雅砻索喀为库聂二氏地;羊卓岗钦为格仁五部地;强阿强域为桂、努二氏地;夏乌驿站为章杰帕阿地;占与雄巴为那囊氏封地;上下扎仁为蔡邦氏封地;上下藏为没庐、琼波氏地;龙雪那波为柱氏、秀察地;澎域千户为周、玛二氏地;娘热仲巴为泽、德二氏地;香与赖为齐日、赖氏之地;大小雍瓦为占嘎氏封地;夏堪三部为韦臣相封地;囊拉恰贡为章、恰二氏地;达雪嘎姆为恰、惹二氏地;多康多钦为豪奴千户地。
松赞干布将中卫藏划分为“四茹”,茹即“翼”,分支。“四茹”既是军事组织,又是一个古老的地理区划概念。所谓“四茹”即茹拉、卫(伍)茹、夭茹、叶茹四个地区。8世纪时,赤松德赞又增加了一个孙巴茹(即苏毗茹sum-pavi-ru),成为五茹。五茹的地理区域范围大体与“卫藏”相当。
(一)卫茹
意为“中央地区”,治所设在惹木齐,今拉萨市小昭寺一带。所辖范围以惹木齐为中心,东临沃喀之秀巴奔顿(今桑日县境沃喀村),南接玛拉山脉(位于吉曲河和雅鲁藏布江之间),西至续尼木(今尼木县续普乡),北到郎玛谷普(在今当雄县和那曲县交界处)。卫茹辖境包括今拉萨市所辖(除尼木县外)城关区、堆龙德庆、曲水、当雄、达孜、林周、墨珠工卡等。
(二)夭茹
意为“左翼或左部地区”,治所设在昌珠,即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村。所辖范围以昌珠为中心,东临工域赤那(林芝县境内),南接夏乌达果(错那县勒布乡夏乌村),西至喀热岗孜(又称喀热雪峰,位于浪卡子县境内,传统上是前后藏之界线),北到玛拉山脉(位于吉曲河和雅鲁藏布江之间)。辖境包括山南地区乃东、穷结、扎囊、贡嘎、浪卡子、洛扎、错那、措美、隆子、曲松、桑日、加查县以及林芝地区的朗县、米林、林芝等。
(三)叶茹
意为“右翼或右部地区”,治所设在雄巴蔡,位于香地方,即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雄雄地。所辖范围以雄巴蔡为中心,东临扎地方郎玛谷普(在今当雄县和那曲县交界处),南接涅拉木亚布那(今聂拉木县境),西至切玛拉古(今昂仁县境切玛拉山),北到麦地曲那(今嘉黎县麦地卡)。辖境为雅鲁藏布江以北,包括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尼木、谢通门、昂仁等。
(四)茹拉
治所设在色地区吐巴那,即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色曲一带。所辖范围以吐巴那为中心,东临降乃扎(当在浪卡子县境),南接尼泊尔的朗那,西至拉庚亚那(具体地点不详,应在日喀则地区定日、吉隆两县交界处),北到切玛拉恩(昂仁县境切玛拉山)。辖境为雅鲁藏布江以南,包括日喀则地区萨迦、定结、拉孜、定日、聂拉木、白郎、江孜、岗巴、康玛、亚东等县和日喀则市。
卫茹、夭茹地处卫地区,清代称“前藏”;叶茹、茹拉地处藏地区,清代称“后藏”。每个茹又分上下两个分茹,每个分茹各有四个东迪,即千户所。藏文史书和藏学界习惯把当时的藏族地区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这是按藏族方言划分的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区),即上为阿里三围、中为卫藏四茹、下为朵康六岗。
阿里三围地区是吐蕃最早征服的地区之一。现代概念中的阿里与古代地理中的阿里略有不同。“阿里”之名,形成于吐蕃王朝崩溃之后。阿里三围:主要指湖泊围绕的芒域、崖石围绕的古格和雪山围绕的普兰。
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观念中,“卫藏”是针对边地“康”或上部“阿里三围”等而言的。“卫藏”是两个地理区域名称的组合。“卫”泛指以前藏拉萨河谷为中心的地区;“藏”泛指后藏日喀则以西、以北广阔地区。其为藏族之中心地区,故以“卫”自称,或称“中卫藏四茹”,意味着此地是藏族的区域中心。这一地区基本上是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主要以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大断裂带为藏北和藏南的界限,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300~700公里,整个地貌结构为高山、深谷与盆地相间,河谷地区往往有较大平原,土地资源比较集中,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下的宽谷平原,热量条件较好、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种。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仅长度超过100公里的河流就有14条,给这一地区古代藏族劳动人民带来了灌溉之利。茂密的热带常绿雨林、季雨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又为远古人民狩猎及其他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记载,6世纪末,从日喀则到泽当一段雅鲁藏布江沿岸河谷,以及林芝、墨竹工卡以南的拉萨河谷地带,有人口20多万。
朵康六岗:是“康”与“安多”的合称。“安多”指“多堆”, “康”指“多美”。所谓的“六岗”也是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六岗指的是:色莫岗、擦瓦岗、马康岗、绷波岗、玛扎岗和木雅热岗。又称“四水六岗”,四水指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六岗的具体方位是:(1)色莫岗:在金沙江和雅砻江上游中间地带,在现在甘孜州的白玉、邓柯、石渠境内。(2)擦瓦岗:在怒江和澜沧江中间地带,在西藏自治区八宿、左贡县境内。(3)马康岗:在澜沧江、金沙江两河上游中间,元朝置万户府,归宣政院管。今西藏自治区之昌都、察雅、芒康等县境内。(4)绷波岗:在金沙江和雅砻江中下游地带,元朝设置达鲁花赤两名,归宣政院管,在现在的甘孜南部和云南西部一带。(5)玛扎岗:青海黄河以南至雅砻江上游东部地带,今四川甘孜州乾宁县以北至青海境内。(6)木雅热岗:在雅砻江中游东部地带,今四川甘孜州乾宁以东康定等县境内。
(五)松巴茹
汉文史料称“苏毗”。治所设在加雪达巴蔡,即今丁青县加雪达村一带。东临聂域布那,南接麦地曲那,西至耶夏定布切,北到那雪斯昌。辖境包括今昌都地区洛隆、丁青、类乌齐以及那曲地区巴青、索县、嘉黎和青海玉树州大部。松巴茹辖有11个东迪。
四 分散割据政权政区
公元846年,吐蕃赞普朗达磨乌东赞被杀后,其遗子威松和永丹因争夺王位的继承权而失和,永丹一派占据卫茹,而威松一派占据夭茹,相互间内讧达28年之久,统一的吐蕃政权分崩离析,不相统属,阿里王系、亚泽王系、拉萨王系、雅砻觉沃王系相继出现,分裂割据时期长达近400年。
(一)阿里王系政区
公元895年(藏历木兔年、唐昭宗乾宁二年),统治山南地区的威松的儿子白科赞被起义的首领诛戮,其长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后,建立起阿里王系。吉德尼玛衮长子贝德日巴衮占据芒域,以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建起了拉达克王朝。其统治区域包括邦秀那坚、东至色卡郭列之白颜部落、仓木之热瓦玛尔布,南至瓦来益米之怕崩山顶,西至克什米尔山边、多布巴以内,北抵色卡郭布。次子扎西德衮占据普兰,以今天的普兰为中心,成为当地首领,其统辖地域包括象雄、亚泽(今尼泊尔西部),三子德祖衮占据布让,继承其父业,以今扎达县为中心,后成为古格之首领,其地域包括桑噶尔三门、比底、比觉等地。以上三地分别由湖泊、雪山、岩石环绕,故称之为阿里三围。
(二)拉萨王系政区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奴隶政权崩溃,原归附吐蕃的各属部纷纷叛离。吐蕃在甘、青地区的军队瓦解,散居各地,不复统一。吐蕃本土王室后裔逃往各地,各据一方,建立地方政权。云丹的后裔在“卫”地方建立了“拉萨”王系。
(三)山南王系政区
赤德奥松的后裔分别在“堆”建立了“阿里”王系;在后藏建立了“亚泽”王系;在今山南地区建立了“雅砻觉沃”王系。
(四)其他政区
彭域萨凯:位于今拉萨市林周县境内,由卓、玛氏族统治。
亚龙堆:又称“亚堆”,位于今乃东县境内,由钦姆(唐史称“琛氏”)、聂氏族统治。
洛扎当秀:位于今洛扎县境内,由伲瓦、秀布氏族统治。
雀地方:在今琼结县境内,由库(唐史称“曲氏”)、聂氏族统治。
尼木:又称“续尼木”,位于今尼木县境内,由娘、囊氏族统治。
冲巴、拉孜:原为茹拉境内的两个东迪,分别位于萨迦县、今拉孜县境内,由卓(唐史称“没卢氏”)、觉若(唐史称“属卢氏”)统治。
由威松和永丹后裔占据的有:
卫茹有龙雪(今墨竹工卡县境内)、彭域(今林周县境内)、聂塘(今曲水县境内)、龙巴(今曲水县境内)、墨竹(今墨竹工卡县境内)。
夭茹有亚堆(今乃东县境内)、温(今桑日县境内)、桑耶(今扎囊县境内)、洛扎(今洛扎县境内)、甲域(今隆子县境内)、青额达孜(今琼结县境内)、同噶尔(今琼结县境内)、香达(今琼结县境内)、亚达(今乃东县境内)、朗龙(今定日县境内)、杂果(今定日县境内)、努域(今仁布县境内)、娘堆(今江孜县境内)。
叶茹有杰达那(今谢通门县境内)。
茹拉有芒域(今吉隆县境内)、拉孜瓦(今拉孜县境内),冲巴、拉孜瓦原为茹拉境内的两个东迪,分别位于今萨迦县、拉孜县境内,由卓(唐史称“没卢氏”)、觉若(唐史称“属卢氏”)统治。
五 元代西藏地方政区设置
(一)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后,1264年中央设置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地区军政,并参照吐蕃王朝时期的建制及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归宣政院管辖的略低于行省的宣慰司都元帅府。
1.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治所设在今甘孜至昌都的交通线上,设置于元世祖时期(约1280年)。其辖区含有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的一部分。该宣慰司亦称朵甘思宣慰司。
2.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该府设立于公元1280年前后,当时是乌思藏宣慰司都元帅府,公元1292年元朝又将西部的阿里(即纳里速)地区划入,故称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简称乌思藏宣慰司。其政区设置区域大致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即辖今前、后藏和阿里地区。
(二)萨迦政权与卫藏13万户
元朝把卫藏地区划分为十余个万户府,由萨迦政权管理。在乌思和藏各设有六个万户府,乌思、藏交界处设有一个万户府。其中,乌思六个万户府为直贡、帕木竹巴、加麻、亚桑、茶巴、恰域;藏六个万户府为古磨、拉堆洛、拉堆羌、曲密、夏鲁、香;乌思、藏交界的万户为亚(羊)卓。
直贡万户(元史称“必里公”),治所在今墨竹工卡县直贡寺,旧属卫茹,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的发祥地,由直贡噶举派首领出任万户长。元代括有3630户,主要辖区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大部及其邻区。1298年,因发动对萨迦政权的反叛战争,被元朝派大军镇压,直贡寺也被焚毁。
帕木竹巴万户(元史称“帕木古鲁”),治所在今乃东县乃东镇,旧属夭茹,元代括有2438户,辖区主要以今乃东县境、扎囊县境为主。
加麻万户(元史称“加麻瓦”),治所在墨竹工卡县加麻乡,旧属卫茹,元代括户数与扎由瓦合计为5900户,各占一半,约有2900户,辖区主要分布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内。
亚桑万户(元史称“牙里不藏思巴”),治所在今乃东县亚桑村,旧属夭茹,元代括有3000户,辖区分布在今乃东县、隆子县、措那县境内。
茶巴万户(元史称“搽里巴”),治所在今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村,旧属卫茹,元代括有3702户,辖区在拉萨市区东面吉曲河流域。
恰域万户(元史称“扎由瓦”),治所在今隆子县加玉乡,旧属夭茹,元代括有2950户,辖区主要在隆子县境内。
古磨万户,治所在从堆古磨,即今日喀则市甲措雄乡从堆村,旧属茹拉,辖区大致在年楚河下游。
拉堆洛万户,治所在今定日县协格镇,旧属茹拉,元代括有1089户,辖区与今定日县大致相等。
拉堆羌万户,治所在今昂仁县昂仁镇,旧属叶茹,元代括有2250户,辖区主要分布在今昂仁县境内。
曲密万户(元史称“出密”),治所在今日喀则市曲美村,旧属茹拉,元代括有3003户,辖区大致在今日喀则市西南部。
夏鲁万户(元史称“沙鲁思”),治所在今日喀则市夏鲁地方,旧属茹拉,元代括有3892户,辖区分布在年楚河游域。
香万户,治所在今南木林县南木林镇,旧属叶茹,辖区在香曲河流域,与今南木林县境大致相当。
亚卓万户(元史称“俺卜罗”),治所在今浪卡子县浪卡子镇,旧属卫茹,辖区在羊卓湖地区,即今浪卡子和洛扎县境内。
阿里、昌都等地区万户的设置,不在卫藏13万户之内。
依据《元史》记载,阿里、昌都等地的万户有:乌思藏田地里管民万户、亦思马儿甘万户、启笼答剌万户、思答笼剌万户、汤卜赤八千户、牙里不藏思八万户、述儿军万户。
六 明代西藏地方政区设置
(一)“都指挥使司”和“万户”
明朝初期在西藏所设立的“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司”和“万户”有:
俺卜罗指挥使司,元代为万户府,即藏文史料中的“亚卓万户府”,治所在今浪卡子县浪卡子镇,辖区分布在羊卓湖地区。
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治所地域及辖区不详。
搽里巴都指挥使司,元代为万户府,治所在今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村,辖区主要分布在拉萨河中游地区。
加麻都指挥使司,元代为万户府,治所在今墨竹工卡县加麻乡,辖区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内。
朵陇都指挥使司,治所及辖区在今堆龙德庆县境内。
领司奔寨行都司,治所地域及辖区不详。
伯木古鲁万户,元代为万户府,即藏文史料中的“帕木竹巴万户”。
必里公万户,元代为万户府,即藏文史料中的“直贡万户”。
沙鲁万户,元代为万户府,即藏文史料中的“夏鲁万户”。
着由万户,元代为万户府,元史称“扎由瓦”,即藏文史料中的“恰域万户”。
仰思多万户,治所地域不详。
西藏东部及其邻近的其他藏区所设置的行政建置有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和千户所。
朵甘思招讨司,治所不详,辖区包括西藏东部地区。
磨儿堪招讨司,元代为万户府,称作“亦思马儿甘万户府”,治所在今芒康县境内,辖区在今昌都地区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
其他藏族地区还设有四个万户府,17个千户所。其中有一些设在今西藏自治区境内,具体地域尚待考证。
(二)十三宗谿
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大力推行约等于县一级的宗谿建制(宗谿,即宗和谿卡,宗相当于县,谿卡为庄园之意,也作为小于宗的行政单位),先后建立了13个大宗,其中史籍有明确记载的有:
谿卡桑珠孜宗,宗治所设在桑珠孜,即今日喀则市。
乃邬宗,宗治所设在今堆龙德庆县柳梧乡。
贡噶宗,宗治所设在今贡嘎县贡噶村。
扎噶宗,宗治所设在今达孜县扎嘎(又名“巴嘎”)村。
琼结达孜宗,宗治所设在今琼结县琼结镇。
雍仁蚌宗,宗治所设在今仁布县仁布村。
加孜直古宗,宗治所设在今措美县哲古乡。
沃卡达孜宗,宗治所设在今桑日县沃卡村。
白朗宗,宗治所设在今白朗县白朗雪。
伦珠孜宗,又称“曲水亚松伦布孜宗”,宗治所设在今曲水县曲水村。
齐日达孜宗,宗治所设在今达孜县境内。
七 清朝西藏(噶厦)政区设置
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在政区建制上实行大的改革,在西藏各地全面推行宗谿制度,新设众多宗谿,原属各地方势力统治的宗谿收归政府,由其直接委派官员管辖。
1720年,清政府掌管西藏事务,彻底结束了蒙古和硕特部在西藏地区的统治。并从1727年起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划分西藏和四川、云南的地界,分别将昌都、洛隆宗、桑昂曲宗等地划给西藏管理;将中甸、阿墩子(德钦)、维西划归云南管辖;巴塘、里塘、康定、德格等地划归四川管辖。同年(1726),四川、云南、西藏三方会勘了地界,在金沙江以西的宁静山山头竖立界碑,规定了川藏、滇藏界线,这条界线是以金沙江为基本划线,划出了云南、四川与西藏的地理分界。
1731年,清政府划分了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的管辖地界,将原属蒙古和硕特部管辖的藏北和黄河源以南的游牧部落79族分隶青海和西藏,其中,39族归西藏,即民间所称藏北霍尔39族。
清朝末年,清政府设立川滇边务大臣,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宣统三年(1911),清朝一度打算以边务大臣所辖地区建立行省,此即后来民国时期成立的“西康省”的前身。
(一)前、后藏及其宗谿
1728年,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设立驻藏大臣。当时西藏在汉文文献中有“前藏” “后藏”之分。前藏指西藏地方政府(藏文称“噶厦”)管辖地区;后藏指班禅额尔德尼驻寺扎什伦布寺所辖地区。由于班禅喇嘛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早在18世纪初就在后藏地区被封有拉孜、昂仁、彭错岭等宗谿。
至八世达赖喇嘛在位时期,即清朝乾隆后期,前藏管辖的宗谿有92个(见表1-1);后藏管辖的宗谿有34个(见表1-2)。
表1-1 前藏宗谿
续表
资料来源:参见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第196~205页。
表1-2 后藏宗谿
资料来源:参见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第196~205页。
(二)政教合一的自管区与部落界区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教原因,存在着一些有相对自主权的地方政教系统和地方首领,管辖各自所属宗谿及地区。主要有昌都帕巴拉、察雅呼图克图、类乌齐呼图克图、八宿济咙呼图克图,以及拉加里王、波窝噶南木第巴。他们自主管理各自的封地和宗谿,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帕巴拉等四个政教系统的所属宗谿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拉加里王的辖区在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波窝噶南木第巴的宗谿分布在林芝地区波密县、墨脱县境内。
八 民国时期的政区设置
(一)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政区设置
1911年辛亥革命后,驻藏大臣被撤销,西藏噶厦政府首先接管了达木蒙古和藏北39族。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先在川西藏族地区及昌都设川边镇守使管辖。1917年受帝国主义挑唆的西藏军队东进与四川军队兵戎相见,后经调停,最后议定将康区的邓(柯)、德(格)、白(利)、石(渠)和昌都、类乌齐、察雅、三岩(武成)等共13个县划归西藏暂管。1930年在康区“大白事件”后,川、藏、青达成协议,彼此基本上维持清朝所定分界。
民国初年,在康区裁撤府、州、厅、理事官,设治委员,统一县治。在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林芝地区设盐井、三岩、宁静(芒康)、贡觉、察雅、昌都、恩达、科麦(桑昂曲宗)、察隅(杂瑜)、九集(类乌齐)、硕多(硕督)、嘉黎、太昭(工布江达)13个县(见表1-3)。1928年9月,国民党政府通过决议,在康区改建行省,由于西藏地方政府与西康驻军之间冲突不断,建省未能实现。1932年西康省和西藏地方政府派谈判代表在岗拖举行谈判,签订了以金沙江为西康省和西藏地方分界线的六条协议。根据协议,原属西康的33个县中金沙江以西盐井等13个县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
表1-3 民国政府在今西藏自治区境内所设13个县名
资料来源:政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2页。
(二)西藏地方政权政区设置
民国成立后,十三世达赖喇嘛推行新政,对西藏地方的政区建置作了大变动,在重镇、商贸汇集的边界口岸设置了基巧(“总管”之意,相当于现在的“专区”)一级地方机构,下辖数目不等的宗谿。
山南基巧,管理雅鲁藏布江以南的20个大宗、15个小宗,公署设于乃东;多麦基巧,即昌都总管公署,辖区很大,藏政府常派一噶伦管理公署;黑河基巧,辖39族地区及藏北羌塘一带;日喀则基宗(基巧兼任其公署所驻宗宗本的,称基宗),辖后藏13宗,公署设日喀则;阿里基宗,管理阿里所属四个宗,兼任边境防务和商务总管;卓木基巧,辖地为帕里以南的卓木宗,主要任务是征收出入藏印的货物税,兼办藏、印、哲孟雄(锡金)、不丹等边境事宜,公署设春汪塘,设四品俗官基巧一名,兼商务总管和卓木宗宗本;江孜聪基,即“江孜商务基巧”,设于20世纪初,主要负责与设在江孜的英国商务总管的商务来往,办理边境口岸商业事务。
西藏地方政府还先后在协格(定日县协格镇)、波沃(波密县)、门达旺(后被印度非法占领)等地设立过基巧一级的机构。
(三)宗和谿卡
1950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约辖120个宗。西藏的地域在“宗”“谿”统一管辖下,具体分属于各个领主。
1.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有日土宗、扎让宗、达卡宗、普兰宗、宗嘎宗、吉隆宗、聂囊祝宗、绒辖税卡、仲巴洛强总管(系译仓秘书长的食邑)、萨嘎地方、协嘎宗本、卡达谿卡。
2.后藏地区
后藏地区有日喀则宗、江孜宗、江孜白居寺、定结二宗、赛仁钦孜宗、帕里宗、堆炯谿卡、白朗宗、旺丹谿卡、仁布宗、灵嘎谿卡、拉布谿卡、甲措谿卡、南木林宗、向甘丹群廓林寺(系达赖起居堪布的食邑)、纽群廓林寺(此处系达赖侍卫长的食邑)、边甲根谿卡、普冬扎西岗谿卡、达那仁群谿卡(系噶伦喇嘛的食邑)、丘瓦达东谿卡、甲夏底纳谿卡、绒加桑谿卡、白朗恰仓谿卡、江孜龙玛谿卡。
3.前藏地区
前藏地区有堆龙德庆宗、尼木曼卡宗、麻江、羊巴井宗、百仓、澎波那烂陀寺驻寺(系布达拉宫大知宾的食邑)、澎波林周宗、萨达木谿卡、达孜宗、墨竹工卡宗、曲水宗、色谿卡、甲民玛林牧区、曲水拉堆谿卡、墨竹工卡纳木林谿卡、伦布谿卡、宗欧谿卡、强仲谿卡、凯霍谿卡。
4.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有贡嘎宗、乃东宗、札其谿卡、札囊谿卡、堆吉汤谿卡、桑耶宗、琼结宗、沃卡谿卡、文谿卡、桑日谿卡、塔玛谿卡、拉康宗、托宗宗、申隔宗、加玉谿卡、赤古通门宗、隆子宗、角拉谿卡、措纳宗、羊卓林宗、纳孜宗、白第宗、卡日加邦谿卡、格巴谿卡、拉堆谿卡、贡嘎奈谿卡、吉雄谿卡、颇章谿卡。
5.塔工地区
塔工地区有塔堆群廓杰寺、朗谿卡、金东宗、古纳木宗、孜拉岗宗、嘎热寺、第穆羌纳寺、森浦谿卡、觉木宗、雪卡谿卡、江达宗、拉里、杰廓谿卡。
6.藏北地区
藏北地区有申扎宗、纳木茹、39族地区巴青、聂荣宗、那雪比如宗、丁青宗、色卡宗、洛南赤多。
7.昌都地区
昌都地区有芒康、三岩、桑阿曲宗、贡觉谿卡、左贡宗、类乌齐寺、杰顿谿卡、洛隆宗、达尔宗、硕般多谿卡、孜托寺、邓玛、廓沃寺、塔寺、波堆琼多宗、波沃却宗、波麦隅工宗。
九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区设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政区设置为一个地级市(拉萨市)、六个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和73个县(市区)。其中,拉萨市辖七个县和一个县级城关区;昌都地区辖11个县,行署设在昌都镇;林芝地区辖七个县,行署设在八一镇;山南地区辖12个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个县和一个县级市,行署设在日喀则市;那曲地区辖10个县,行署设在那曲镇;阿里地区辖七个县,行署设在狮泉河镇。
(一)拉萨市
现辖七县一区。
城关区:1959年成立拉萨市城关区。
曲水县:1960年撤销聂当谿、协荣谿、曲水宗,三者合并为曲水县,县政府设于曲水镇。
尼木县:1960年撤销孟嘎宗、麻江宗,二者合并为尼木县,县政府设于塔荣镇。
堆龙德庆县:1960年撤销堆龙德庆宗、东嘎宗、柳梧宗,三者合并为堆龙德庆县,县政府设于东嘎镇。
达孜县:1960年撤销达孜宗、邦堆谿、拉术谿、德庆宗,四者合并为达孜县,县政府设于德庆镇。
墨竹工卡县:1960年撤销墨竹工卡宗、仁庆林谿、乌斯江谿,三者合并为墨竹工卡县,县政府设于工卡镇。
林周县:1960年撤销旁多宗和林周宗,二者合并为林周县,县政府设于甘曲镇。
当雄县:1960年撤销羊八井宗、当雄宗和宁中宗,三者合并为当雄县,县政府设于公塘乡。
(二)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现辖12县。
乃东县:1959年撤销乃东宗,改为乃东县,县政府设于泽当镇。
加查县:1960年撤销加查宗、拟绥谿宗,二者合并为加查县,县政府设于安饶镇。
曲松县:1960年撤销拉加里宗,改为拉加里县,1965年撤销拉加里县,改名曲松县。
扎囊县:1960年撤销扎囊宗、桑耶宗,二者合并为扎囊县,县政府设于扎塘镇。
贡噶县:1960年撤销贡噶宗、姐德秀,二者合并为贡噶县,县政府设于吉雄镇。
浪卡子县:1960年浪卡子宗和白地宗合并为浪卡子县,打隆与岭溪合并为打隆县,1964年打隆县并入浪卡子县,县政府设于浪卡子镇。
措美县:1959年哲古宗与达玛堆谿合并为哲古县,1965年改名为措美县,县政府设于措美镇。
洛扎县:1960年撤销生格宗、多宗、拉康谿,三者合并为洛扎县,县政府设于洛扎镇。
错那县:1959年撤销错那宗,改为错那县,县政府设于错那镇。
桑日县:1959年撤销桑日宗和沃卡达孜宗,设桑日县,县政府设于桑日镇。
琼结县:1957年撤销琼结宗,改为琼结县,县政府设于琼结镇。
隆子县:1959年撤销隆子宗,改为隆子县,县政府设于隆子镇。
(三)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现辖18个县(市)。
日喀则市:1959年撤销日喀则宗,改为日喀则县,1986年成立日喀则市。
南木林县:1960年撤销甲措谿、拉布宗、乌郁宗,三者与南木林宗合并为南木林县,县政府设于南木林镇。
白朗县:1960年撤销杜穷宗、旺丹宗、白朗宗,三者合并为白朗县,县政府设于嘎东镇。
谢通门县:1960年撤销谢通门谿宗、达那仁青谿,二者合并为谢通门县,县政府设于卡嘎镇。
拉孜县:1960年撤销拉孜宗、彭错林宗,二者合并为拉孜县,县政府设于曲下镇。
定结县:1960年撤销康巴宗,金龙谿,二者与定结宗合并为定结县,县政府设于江嘎镇。
定日县:1960年撤销协格尔宗、南谿,并入定日县,县政府设于协格尔村。
昂仁县:1960年撤销桑桑谿、梅康沙谿,并入昂仁县,县政府设于卡嘎乡。
仲巴县:1960年撤销仲巴洛强谿,改设仲巴县,县政府设于扎东乡。
萨迦县:1959年撤销萨迦宗和色仁则宗,改为萨迦县,县政府设于萨迦镇。
江孜县:1959年撤销江孜宗,改为江孜县,县政府设于江孜镇。
聂拉木县:1959年撤销聂拉木宗,改为聂拉木县,县政府设于聂拉木镇。
康玛县:1960年成立康玛县,县政府设于康玛镇。
吉隆县:1960年宗嘎宗、吉隆宗合并为吉隆县,县治驻宗嘎镇。
亚东县:1960年成立亚东县,县政府设于下司马镇。
岗巴县:1962年撤销岗巴宗,并入定结县,成为康巴区,1962年由康巴区与定结县塔杰区组建成立岗巴县,县政府设于岗巴镇。
萨嘎县:1959年撤销萨嘎敦巴宗,改为萨嘎县,县政府设于加加镇。
仁布县:1959年撤销仁布宗,改为仁布县,县政府设于德吉林镇。
(四)昌都地区
昌都地区现辖11县。
昌都县:1959年建昌都县,县政府设于昌都镇。
贡觉县:1960年撤销三岩宗、贡觉宗,二者合并为设贡觉县,县政府设于莫洛镇。
江达县:1959年撤销江达宗与西邓柯宗,二者合并为江达县,县政府设于江达镇。
芒康县:1960年撤销盐井宗,与江卡宗合并为宁静县,1965年改名芒康县,县政府设于嘎托镇。
洛隆县:1960年撤销硕多般宗与洛隆宗,二者合并为洛隆县,县政府设于孜托镇。
丁青县:1960年撤销丁青宗、色札宗、尺牍宗,三者合并为丁青县,县政府设于丁青镇。
边坝县:1960年撤销边坝宗、沙丁宗,二者合并为边坝县,县政府设于草卡镇。
八宿县:1959年撤销八宿宗,改为八宿县,县政府设于白玛镇。
左贡县:1959年撤销左贡宗,改为左贡县,县政府设于汪达镇。
类乌齐县:1959年撤销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县政府设于桑多镇。
察雅县:1959年撤销察雅宗,改为察雅县,县政府设于烟多镇。
(五)林芝地区
林芝地区现辖七县。
察隅县:1960年由桑昂曲宗改为桑昂曲县,1966年改名察隅县,县政府设于竹瓦根镇。
波密县:1960年撤销曲宗、倾多宗、易贡宗,三者合并为波密县,县政府设于扎木镇。
林芝县:1959年撤销觉木宗、则拉宗、德林宗,三者合并为林芝县,县政府设于林芝镇。
朗县:1960年撤销朗宗、金东谿、古如朗杰谿,三者合并为朗县,县政府设于朗镇。
工布江达县:1950年由太昭县改设工布江达宗。1960年撤销,改为工布江达县,县政府设于工布江达镇。
米林县:1959年撤销则拉岗宗,成立米林县,县政府设于米林镇。
墨脱县:1959年建立墨脱县,县政府设于墨脱镇。
(六)那曲地区
那曲地区现辖11县。
那曲县:1960年由那曲宗建成黑河县,1965年改名那曲县,县政府设于那曲镇。
班戈县:1959年撤销青龙宗,设达木萨迦县和班戈县,1964年达木萨迦县并入班戈县,县政府设于普保乡。
申扎县:1959年将申扎宗、后藏达那伦珠则谿卡的巴扎等部落和谢通门谿卡的新沟、多瓦等部落合并为申扎县,县政府设于申扎乡。
巴青县:1959年撤销巴青宗,改为巴青县,县政府设于拉西乡。
聂荣县:1959年撤销嘉黎宗,改为聂荣县,县政府设于聂荣村。
尼玛县:1979年成立文部办事处,1983年文部办事处改为尼玛县,县政府设于文部乡。
比如县:1959年撤销比如宗,改为比如县,县政府设于比如乡。
索县:1960年以前称为索格或琐庄,1960年成立索县,县政府设于亚拉镇。
安多县:1959年以前为羌基,1959年设安多县,县政府设于扎那村。
嘉黎县:1959年撤销嘉黎宗,改为嘉黎县,县政府设于阿扎。
双湖特别区:1976年以前为双湖办事处,1976年设双湖特别区。
(七)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现辖七县。
噶尔县:1959年撤销噶尔宗,改为噶尔县,县政府设于狮泉河镇。
改则县:1960年成立改则县,县政府设于改则镇。
措勤县:1970年以前属改则县,1971年成立措勤县,县政府设于措勤镇。
普兰县:1959年撤销普兰宗,改为普兰县,县政府设于普兰镇。
革吉县:1960年成立革吉县,县政府设于革吉镇。
日土县:1961年成立日土县,县政府设于日土镇。
札达县:1960年撤销札布让宗、达巴宗,二者合并为札达县,县政府设于托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