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和特征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发现“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作为思想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彻底革命。
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知识总汇,也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之科学,即把具体科学看成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是解释世界的,更是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自然科学为前提,还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不同于古今中外各流派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是同时铸成的一块整钢,不是两个主义,而是一个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1883年,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在哲学领域的伟大发现便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被发现之前,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历史唯心主义,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历史唯心主义的突出特点是把社会意识看成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其一,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原因即经济根源,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其二,只注意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心主义赶出了最后的避难所。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在自然领域中已是唯物主义占统治地位,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还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就从根本上结束了唯心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唯心主义绝迹了,因而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还是长期而艰巨的。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与完整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被发现之前,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历史观是分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之间也是相互分离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自然、社会、历史、思维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彻底、完整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历史理论基础,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是道德践履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知识由高到低分为理论思辨的、实践的、创制的三类,实践的知识指家庭、伦理与政治行动的知识。在康德哲学中,实践是道德活动。在黑格尔哲学中,实践是精神的劳作。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实践是饮食起居以及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马克思批判了以往哲学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把实践看成人的现实感性活动,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结果等构成要素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人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盲目运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其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四,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于思想观念层面,而是要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实实在在的交往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狭隘理解,赋予了实践丰富的内涵,指出实践形式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增多。其基本形式有三种:其一,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人组织、治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适应生产实践的活动,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等活动。其三,科学实验。这是与前两种实践紧密相连的、从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实践活动,随时代发展而作用凸显。此外,实践的形式还有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核心,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超越了全部旧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其一,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在旧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是分离的,形而上学的直观唯物主义与认识论是非辩证的,唯心辩证法与唯心认识论是非唯物的。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旧哲学都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唯有科学实践观才使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都是实践的,形成了三者的统一。
其二,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实现了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唯心主义哲学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以往一切哲学都没有实现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为,它们都缺乏科学的实践观,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不理解生产实践的基础性作用,不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分化与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所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同于以往全部哲学的彻底批判性的重要理论品格。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的名字冠以“批判”二字,除了自我理论批判外,更是宣告: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彻底的批判,要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批判,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坚定的革命性。这首先表现在其阶级性上,它要为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解放事业服务,要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其实践性上,实践具有革命性的品格,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科学性。哲学不等于科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上来说,它是科学的。而且,其批判性、革命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就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理论思维水平。哲学素养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如同“庙里的神像”“家中的字画”“山上的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大智慧,有助于学习者生成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人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创造性,进而攀登各种高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助于个人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利于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使人心理平衡而不人格分裂、心态平和而又积极向上,等等。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思、作、发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四个阶梯。
一是学。读书学习是获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信息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一阶梯。学,就是要勤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经典著作,要有这种“本本主义”的学习精神,学习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如何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要学习中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哲学发展史的长河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坐标系及其划时代的变革;还要学习当今国内外学者们的精华作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前发展状态、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哪里,等等。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
二是思。反复、批判与深入思考是在头脑中深刻消化与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信息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二阶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能得”,“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些长期历史积淀的宝贵治学经验都告诉我们,必须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反复、批判与深入思考,才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成为现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就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僵化的教条,而要在现时代的深入思考中对之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因此,不仅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敬畏之思,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怀疑与批判之思,只有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是作。写作是以自己的话语方式把所学、所思、所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书写出来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三阶梯。中国传统社会为学之道重讲“学”与“思”两个字,侧重“学者为己”“入乎耳”“朝闻道、夕死可矣”“述而不作”“学贵自得”。现代社会除了需要这种可嘉的治学精神之外,更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深刻系统理解所学,更需要创造新知识、新思维的创作研究性学习,否则,就学得不牢,思之灵感也无法再现了。如果孔子所述之作品未被弟子们“作”出来,那么当代世界就无法知道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一生都在不断创作,留下了宝贵的2000部(篇)左右的精神财富。因此,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者必须勤于写作。
四是发。发表是以各种媒体形式把创作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品公之于世,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四阶梯。在现代社会,发表作品是“入乎耳”与“出乎口”、私学与共识、自得与他得的统一,摒弃无病之呻吟以及单纯的炫耀私利,要厚积薄发,厚积也定能发。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让新知识、新思维传播起来,才能对客观现实物质世界有所功用,才能使创造性的成果在现实世界之中发光、发亮。
复习题
(1)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3)简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4)简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5)简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9)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10)简述唯物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
(1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讨论题
(1)谈谈你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2)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参考阅读
[1]〔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4]〔苏〕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法〕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集译,人民出版社,1973。
[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
[8] 毛泽东:《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0]《易经》,曾凡朝注译,崇文书局,2006。
[11]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
[12]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3]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4] 韩树英:《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15]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 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17] 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
[18] 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