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遁翁等,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历官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卒于建阳。
朱熹少年颖异、笃志于学,人称之曰“乐善好义,鲜与伦比”,“颖悟绝人,力行可畏”。他博览洽闻,“遍交当世有识之士,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后从学于传承伊洛之学的胡宪、刘勉之、刘子翚、李侗等人,学术思想逐渐由杂于禅向醇于儒转变。朱熹登第后到去世凡五十余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请祠居家,在讲学、论道与著述中度过的。在这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朱熹“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通过长期的锻炼与琢磨,其理学思想逐渐成熟精密,最终得以继二程理学之正统,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同时,他博极群书、广注经史,讲求义理而不废考据,更成为宋代学术的杰出代表。全祖望曾经盛誉朱熹能“致广大,尽精微,宗罗百代”,黄百家则感叹“其为间世之钜儒,复何言哉?”
朱熹一生,为学勤勉,著作等身。他的门生兼女婿黄榦在所作的《朱先生行状》中说:“先生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词集注》、《辨证》,《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语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集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本朝名臣言行录》,《古今家祭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皆行于世。”而束景南的《朱熹著述考略》一文更是将朱熹本人所著、所编以及后人编刻、整理、辑佚的朱熹著述包罗殆尽,总数竟达一百四十四种。
在朱熹的众多著作中,《诗集传》无疑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自元仁宗延祐年间定科举法,规定《诗经》以朱《传》为主,《诗集传》作为国家取士的标准一直沿用了将近六百年的时间,成为《诗经》自毛《传》、郑《笺》、孔《疏》以来,最流行也是最权威的注释本。朱熹的《诗集传》集中体现了《诗经》宋学的主要成果,成为《诗经》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书将以朱熹的《诗集传》为中心,同时考察《诗序辨说》、《诗传纲领》以及《朱子语类》和朱熹书信中有关于《诗经》的内容,希望借此对朱熹的《诗经》学思想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在本书之前,前辈学者对于朱熹《诗经》学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
从文学角度入手者,有莫砺锋之《朱熹文学研究》,其第五章即专论《朱熹的诗经学》,此外还有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一书。
从文献学角度入手者,有束景南辑订朱熹早年《诗集传》的内容为《诗集解》,朱杰人校点《诗集传》,朱杰人还有《论八卷本〈诗集传〉非朱子原帙,兼论〈诗集传〉之版本》、《〈诗传纲领〉研究》、《朱子〈诗集传〉引文考》等文章,以及浙江大学包丽虹博士的博士论文《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入手者,有向熹《〈诗经〉语文论集》中《读朱熹〈诗集传〉》一文。
从音韵学角度入手者,有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3册中《朱熹反切考》一文。
从经学角度入手者,有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中《朱熹》第四章第三节论朱熹之《诗经》学,以及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之经学》中《朱子之诗学》部分。
本人以为,朱熹之《诗集传》虽然在方法论上颇具文学特性,但从本质上说,朱熹对于《诗经》的解读首先是经学的,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诗经》的要求是使“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朱熹的《诗经》学思想植根于传统经学,并以发扬所谓新儒家的伦理价值为指归。因此,我们只有从经学的角度入手,才能真正地理解朱熹以《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学思想在整个《诗经》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
然而,周予同所论朱熹之《诗经》学颇为简略,钱穆《朱子之诗学》又如资料长编,不成系统。因此,本人重新选择经学作为切入点,在周、钱二先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学方法及成果,将朱熹放入整个《诗经》学史的体系中进行考察,希望能对朱熹之《诗经》学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在开始之前还需说明,出于简省文字的目的,本文凡遇前辈学者径称其名而不冠“先生”二字,故于此先向各位前辈学者致以诚挚的敬意。